- 张涅;
“五行”说是基于“金木水火土”五个“类”的系统性经验认识。其最早源于方位认识:即“中”与“四方”结合,构成“五方”,为最早的“五行”认识。“行”的甲骨文“■”,金文“■”,是一个图示文字,就有指示“中”与“四方”关系的意义。在这种“五行”中,“中”是政治中心所在,占据核心地位,由此发展而形成的是有中心的思想系统。随后,“五材”的认识对“五行”说作了发展,形成无中心的“五行”说,包括相和、相变和相生相克三种关系。故而先秦“五行”说是由有中心发展出了无中心,这两种类型都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形式。约在战国中晚期以后,“五星”认识的出现,又使“五行”说由地舆世界扩展至整个宇宙世界,并与“阴阳”结合形成“阴阳五行”说。由此,其既为一般性的思想模式,也成为一种文化信仰。
2025年02期 No.152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士媛;
《黄帝四经》具有较丰富的黄老思想特色的“观”与“独”的表述。“独”与“观”不仅是圣王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亦是圣王政治实践活动的重要面向。“独”与“观”二者具有循环互证关系:“独”所开启的“明”为“观”提供源初视域;借此视域,“观”的过程亦是圣王积累政治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知”的蕴蓄与沉淀,可进一步助益圣王对“本体之独”即“道”的通达。在“独”与“观”的循环互证中,还包含“知”与“明”的循环互证。借助“知”与“明”的中介功能,最终落实“独”与“观”的循环互证关系。“独”与“观”、“明”与“知”的二重嵌套结构的动态循环、互相加强的过程,亦是圣王的政治治理得以不断自我更新、长久维持的内在原因。
2025年02期 No.152 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士媛;
《黄帝四经》具有较丰富的黄老思想特色的“观”与“独”的表述。“独”与“观”不仅是圣王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亦是圣王政治实践活动的重要面向。“独”与“观”二者具有循环互证关系:“独”所开启的“明”为“观”提供源初视域;借此视域,“观”的过程亦是圣王积累政治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知”的蕴蓄与沉淀,可进一步助益圣王对“本体之独”即“道”的通达。在“独”与“观”的循环互证中,还包含“知”与“明”的循环互证。借助“知”与“明”的中介功能,最终落实“独”与“观”的循环互证关系。“独”与“观”、“明”与“知”的二重嵌套结构的动态循环、互相加强的过程,亦是圣王的政治治理得以不断自我更新、长久维持的内在原因。
2025年02期 No.152 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