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
郭沂简介
 
郭沂,男,19626月生,山东临沂人,历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客座教授、韩国首尔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曾应邀赴美国哈佛人学、达慕思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讲学。
著有《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孔子集语校补》《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等书,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
    研究领域广泛:在哲学研究方面,试图重建中国哲学,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哲学体系──道哲学;在历史研究方面,将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分为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个阶段,以代替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五种生产方式论;在儒学研究方面,提出以新的“五经七典”作为核心经典系统,代替过去的“四书五经”说,以重建当代儒学范式;在道家研究方面,提出郭店竹简《老子》作于春秋末期的老聃、今本《老子》作于战国中期的太史儋的观点;在文献学研究方面,对儒家核心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和一些新出土简帛文献的时代、作者、成书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在中国道路和当代文化研究方面,提出太和、自然、仁义、慈悲为中华普世价值等观点。
    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其论著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的学者所引用。2011年,德国科隆大学曾专门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回应其道哲学体系。

 
 2015年第2
连劭名简历
 
连劭名,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师从饶宗颐教授,获博士学位。19821999年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861987年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邀请赴美任访问学者,19901992年赴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任访问学者,外籍研究员。19921997年任香港大学讲师。现任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易学与中国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周易与传统思想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出土文献整理、古文字学、中国古代史、古代易学、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70余篇。学术专著有《帛书周易疏证》。
在易学研究方面,重视出土文献中与易学有关的资料,撰有《商代的四方风名与八卦》,指出见于殷墟甲骨刻辞中的四方风名与后儒所传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意义相同,欧洲汉学年鉴曾于1989年专门介绍了这一成果。《长沙楚帛书与卦气说》,指出长沙子弹库所出战国楚帛书十二月月名与象数易学中的卦气说有关,史传卦气说始于西汉时代的孟喜,楚帛书的记载证实卦气说应出现于先秦时代。《王家台秦简与归藏》,首次指出湖北王家台所出土的秦代简书应是与《归藏》有关的卜筮书籍,部分内容曾见于魏晋时代的著作。《西夏汉文写本<六十四卦歌>研究》,现存俄国圣彼得堡的西夏汉文写本《六十四卦歌》,是研究中古时代易学与通俗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首次对这一珍贵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在《周易》经传研究方面也曾发表多篇论文,如《论帝与上下》《论周易中的德》《周易中的“朋”及相关问题》。
在出土文献与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撰有《西域木简所见汉律》《商代礼制论丛》《商代的拜祭与御祭》《包山简所见楚地巫祷活动中的神灵》《老子古语新证》《管子侈靡研究》等。 

 

 
2015年第3期
钟少异简介
 
钟少异,浙江平阳人,1963年10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国历代军事历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长期从事军事史研究,涉及中国古近代军事历史、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曾任)。早期的学术兴趣集中于中国古代兵器史和军事技术史领域,取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综合研究方面,发表过《中国早期军事技术史导论》《国家与军事技术:以宋代为例》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停滞退化现象》等学术论文,均为极富见地的创新之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冷兵器研究方面,发表过《试论扁茎剑》《干将、莫邪考辨》《古代铜剑的长度及其意义》《汉式铁剑研究》等论文,填补了学术空白。近些年,研究重心转到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和中国历代军事战略问题上,开辟新的学术园地。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合著)、《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主编)、《龙泉霜雪:古剑的历史和传说》、《金戈铁戟──中国古兵器的历史与传统》、《五千年的征战:插图本中国军事史》(合著)、《孙子兵法军官读本》(合编)、《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主编)、《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孙子的战争智慧》、《古兵雕虫──钟少异自选集》等。多年来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主笔完成一系列研究报告,参与主编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持翻译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6分册《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现担负国家重大文化学术工程《中华大典·军事典》编纂组织任务。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军事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 

 

 
2015年第4期
范中义简介
 
范中义,19355 月生,辽宁省北镇市人。196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1964年任《人民海军》报编辑,1975年任国家海洋局《海洋战线》杂志编辑,198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1995年年退休。
    范中义研究员主要科研成果有:
    ()《明代军事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中的重点课题《中国军事通史》其中一部,是我国第一部《明代军事史》。该书共25章,906千字,由范中义任主编,并撰写9章和绪言。()《明代倭寇史略》2004年出版,是戚继光研究丛书中的一部。该书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认为王直等为海盗、勾结倭寇的汉奸,而不认为他们是“倭寇之首领”。()撰写了《筹海图编浅说》一书和《明代海防略述》一文。《中国海防史》是我国第一部海防史,全书1200千字,明代部分由范中义撰写。(四)1984年发现埋没了三百多年的戚继光撰写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并撰写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成书时间和内容》一文,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范中义为该书所作的校释本。以此书为基础撰写的《戚继光兵法新说》,200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撰写的《戚继光传》《戚继光评传》《戚继光大传》是国内对戚继光研究较为深入的著作。撰写了《俞大猷》一书和《俞大猷军事思想沦述》一文,点校了俞大猷的《正气堂集》,2015年出版了《俞大猷传》,是前人未曾写过的俞大猷传略。()1978年发表《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地──郑和七下西洋》,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发表的关于郑和研究的文章。1982年出版了《郑和下西洋》一书(同王振华合著)。此外还发表了《对我国古代航海史料中“更”的几点认识》《史书中的明代海船》等文章。

 
2016年第1期
沈顺福简介
 
沈顺福,男,安徽省安庆市人。19867月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19899月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就职于山东工程学院。19939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3月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05月,转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001年至2003年,受教育部派遣并在日本文部省资助下,在北海道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专题是天台宗研究。2007年至2008年,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资助下,前往韩国高丽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12年与2013年两次接受德国埃尔福特大学(Erfurt University)的邀请和资助,担任该校客座教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比较视野下的儒家哲学基本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儒家形而上学:儒家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演变”、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形而上学导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及其现代意义”以及山东大学相关项目等。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主要有“比较视野下的儒家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儒家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及其现代意义”。
出版了《儒家道德哲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形而上学导论:一种关于道的哲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专著,并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文史哲》《东岳论丛》《管子学刊》《周易研究》《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安徽大学学报》《伦理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国内主要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部分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反响,包括被《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杂志摘要,部分文章荣获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

2016年第2期
史少博简介
 
史少博,山东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完成科研任务顺利出站。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并兼任太湖书院高级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管理哲学等研究。主要专著有《〈周易〉与企业管理》《朱熹易学与理学关系探赜》《土田健次郞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周易的启迪(基于现代抑制科技异化的研究)》。2015年12月与早稻田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土田健次郞合作出版专著《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湖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兰州学刊》《学术交流》《齐鲁学刊》《周易研究》《理论学刊》《学术论坛》《人文杂志》《河北学刊》《社会科学战线》《管子学刊》《东疆学刊》《哲学分析》《理论与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社科纵横》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与“中国近代的国学与东学关系探究”2项;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共9项省级课题。2005年专著《〈周易〉与企业管理》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专著《朱熹易学与理学关系探赜》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论文《人的自我“和谐”》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省级奖励。2015年入选(第二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英才支持计划”。

 
2016年第3期
印群简介
 
印群,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丹东鸭绿江畔。1986年和1989年在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博士生阶段是在天津南开园度过的,于香港回归之际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赴京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07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获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全额资助,2001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先秦考古探微》2004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译著《古代中国考古学》是原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教授的英文力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net China                                                  一书最新版,该译本于2002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由三联书店修订再版。代表论文有《论三角援青铜戈入滇的经过及嬗变¾¾兼谈与日本青铜戈的相似因素》,发表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130集,2006年出版(2005年,作者应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弥生时代早期青铜器的中日比较研究);《论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之殷文化因素》,《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人殉——兼谈嬴秦先人西迁之地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另外,担任《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总主编助理、执行编委, 该书于201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人文基础研究成果,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及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

 
2016年第4期
郭丽简介
 
郭丽,1968年3月出生,山东省淄博人。1989年、2003年分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06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至2014年,在美国达慕思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专题是新出土简帛文献与齐文化研究。现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先秦经典名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代《管子》文献整理与研究”;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项目“唐前典籍征引《管子》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管子》范畴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简帛文献与《管子》研究”;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山东理工大学项目多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专著《简帛文献与〈管子〉研究》于2015年入选第四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获得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同年9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专著《〈管子〉文献学研究》于2007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合著多部。在《简帛研究》《管子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北方论丛》《文艺评论》《历史档案》《历史教学》《中华文化论坛》《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学刊》《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文章获得优秀学术成果奖。
研究方向主要为先秦两汉文献学、先秦诸子学、简帛学。对《管子》主要版本做出整理与研究;结合简帛文献与其他考古资料,对先秦以齐国为中心的历史、思想、典章制度进行研究,对先秦诸子学与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有推进。翻译多篇英语学术文章,推进中外学术交流。

 
2017年第1期
姚振文简介
 
姚振文,男,1966年生,山东邹平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9年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孙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滨州孙子研究会理事、滨州学院“中国史”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孙子兵法与兵学”)首席专家。
自2004年始,致力于先秦史及孙子兵学文化研究,主要学术成就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孙子》兵学理论研究。曾撰文论述《孙子》奇正思想的本义、知胜思想的艺术性、变胜思想的多重内涵、势胜思想的哲学解读、战略思想的通贯性等核心理论问题。其二是《孙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代表论文《论〈孙子〉的学术地位》等,其主要观点为:《孙子》为代表的传统兵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兵家特有的人文理念、思维方式和谋略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和文化。其三是孙子文化普及应用研究。代表论文《孙子兵法与竞争文化》《孙子文化初探》等,其主要观点为:当前的《孙子》思想拓展应用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应当是渐次形成孙子文化产业,最终走上以学术带应用,以应用促学术的良性循环轨道。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大智无疆——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兵道与商道——博弈中的生存哲学》《孙子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兵法经营学研究》等著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主持“中国古代兵儒关系研究”“孙子文化普及研究”“山东兵学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相关成果获山东省孙子文化创新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奖3项、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

 
2017年第2期
黄朴民简介
 
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1982年、1985年先后获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获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研究。1995年起,任军科院战略部三室副师级副主任。1997年被评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历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历史系主任、国学院执行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黄朴民教授近30年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两个重点来进行的。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的探讨,包括历代军事思想、古代战争与战略、历代军事制度以及古典兵书的整理、研究与解读等。二是有关先秦秦汉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重点是两汉时期儒学与经学的论述。
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战国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汉唐统一战略研究》《孙子兵法选评》《道德经讲解》《名战史话》《黄朴民解读论语》《黄朴民解读吴子司马法》《黄朴民解读六韬三略》等。
主编有《孙 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管子学刊》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2017年第3期
王志民简介
 
王志民,1949年生,山东淄博临淄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齐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
      王志民教授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2000年始,长期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曾获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成果曾12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5次。近十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及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代表性著作有《齐鲁文化概说》《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序论齐鲁文化》《齐文化概论》《齐文化论稿》《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古代文学简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考略》《中国古代文学散论》等十一部专著,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主编了《齐文化丛书》(44种)、《齐鲁文化通史》(8卷)、《齐鲁历史文化研究丛书》(100种)、《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齐鲁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6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山东辑》(11卷)、《孟子文献集成》等,为全面挖掘、研究、弘扬齐鲁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应邀到埃及开罗大学、夏穆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翰林大学、安东大学、法国南特大学、瑞典海拉达伦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高校发表学术演讲、进行学术交流,为齐鲁文化走出国门做出了贡献。
 

2017年第4期
林素英简介
 
林素英,台湾省新北市人,1955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花莲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博导。担任《国文学报》编委、主编,《中国学术年刊》编委,《文哲研究集刊》编委,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学术顾问(台湾),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中文学会常务监事。
      自就读研究所起,即致力于礼学思想诠释,1997至2007年间陆续出版:硕士论文《古代生命礼仪中的生死观:以〈礼记〉为主的现代诠释》,博士论文《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为论》,升等教授论文《丧服制度的文化意义:以〈仪礼.丧服〉为讨论中心》(以上文津出版社),专题研究计划论文《从〈郭店简》探究其伦常观念:以服丧思想为讨论基点》《礼学思想与应用》(以上万卷楼图书公司),普及著作《甜蜜的包袱:〈礼记〉》《陌生的好友:〈礼记〉》(以上万卷楼图书公司)、《少年礼记》(汉艺色研)。
    主持项目“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革新”整合型研究计划之语文分计划,编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革新”之研究丛书:《花莲师院通识教育语文领域教学之研究》《文学生活与通识语文教育》《经典生活与通识语文教育》。
    主持专题研究计划,诸如有关《诗》、三礼、二戴礼记、先秦两汉礼教思想、荀子、齐鲁学、先秦儒学史、整合战国简文与相关传世文献之先秦学术史研究,先后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
    今年出版之《〈礼记〉之先秦儒学思想:〈经解〉连续八篇结合相关传世与出土文献之研究》,乃从已刊登之论文与去年之研究新成果,优先统整与先秦儒学发展最有关的论文,系统呈现孔子之后先秦儒学发展之情形,填补目前先秦学术史上之空白。
 

2018年第1期
罗运环简介
 
罗运环,男,1951年12月生,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主任、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理学院鄂北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湖北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曾师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学习古文字学。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古文字学及楚简书法、楚文化及中国地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其中古文字学既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深入研究先秦两汉史和楚文化的研究特点。学术问题与出土文献文本研究并举,古文字学与楚学和先秦两汉史的研究方向相得益彰。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简与东周国别史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楚简楚帛书断代研究”“‘鄂’研究”“荆楚文化传统与当代湖北伦理秩序建设”等项目。

著有《楚国八百年》《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楚国历史概说》《荆楚文化》(合著)、《荆楚建制沿革》(合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一卷》(合著)、《秦汉韬略》(合著)、《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参编)等著作多部,主编有《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楚都流年丛书》(九种)、《家风 政风 民风——荆楚文化与公民伦理道德礼仪规》(共同主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先后应邀到美国达慕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台湾花莲师范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发表学术演讲,进行学术交流。2012年以《楚国八百年兴衰史》为题应邀坐客“武汉名家论坛”。


2018年第2期
赵世超简介
赵世超,男,1946年10月生,河南南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出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及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4年至2004年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主席。曾获陕西省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及1993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70年毕业后赴河北定县工作。1976年调往河南大学,被教研室主任朱绍侯指派为孙作云先生的助手。1979至1980年参加教育部委托徐中舒教授主办的先秦史师资培训班,1983至1984年参加教育部委托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教授主办的中国文献学研究班。1985年前往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先秦史博士,师从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罗世烈教授,198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民族学及西方早期文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理论和资料在先秦史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参考价值,同时注重西方早期国家理论在重构中国上古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主要著作有《周代国野制度研究》《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历史人物评传》《春秋史谭》及学术论文集《瓦缶集》等。曾先后于《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史学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巡守制度试探》《浴日和御日》《铸鼎象物说》《天人合一论述》《周代的均齐思想和救济制度》《巫术的盛衰与西汉文化》《中国古代引礼入法的得与失》《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指定服役制度略述》《西周为早期国家说》《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服与等级制度》等五十余篇。

2018年第3期
仝晰纲简介
仝晰纲(1962—),山东郓城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多次承担国家及教育部、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十余部,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文史哲》《学术月刊》《管子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史学年鉴》《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有三:
    1.齐鲁文化研究。完成了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项目《齐鲁兵家文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齐鲁文化通史
宋元卷》《齐鲁文化读本》等,并围绕齐鲁兵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发表了系列论文。所主编的《齐鲁掌故》一书,对山东的典章制度、名物掌故、闻人轶事等进行了全面介绍,为宣传山东形象、弘扬齐鲁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村野文化研究。完成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并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乡治》《春秋战国时期乡村社区的变异》《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秦汉时期的乡里教育》《元代的村社制度》等系列论文。
    3.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探究》《明代倭寇史略》《历代名将治军方略》等著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分工、权力制衡、人事管理、行政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论文《秦汉时期的官吏任用法规》《汉代官吏违礼考》《汉代的上书拜官制度》《汉代官吏擅为及其法律责任》等都是本着“述往事、思来者”的原则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积极探索的成果。

2018年第4期
赵国华简介

赵国华,河南镇平人,1963年出生。1979年9月就读于兰州大学历史系,1986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湖北东汉文化研究会会长。
     近30多年来,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中国古代军事史、中国兵学史、孙子兵法研究、先秦谋略思想研究、秦汉史、谋略理论与实践、秦汉政治制度史、秦汉思想文化史、史记研究等20多门课程。
    学术研究包括三个方向:一、中国秦汉史研究。主要侧重于秦汉学术史研究,发表论文《汉代学术主体评论研究》《说通儒》《汉代的儒宗》等;秦汉区域史研究,发表论文《东汉时期的五原郡》《秦汉之际的赵国》等;秦汉历史人物研究,发表论文《褚少孙与〈东方朔传〉》《论刘向的权谋观》等;出版编著《秦汉史十五讲》(合著),主编《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合编)、《东汉史研究》等论文集。
    二、中国兵学史研究。试图以孙子学为核心对中国兵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作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发表论文《中国军事学史研究的基本思路》《中国孙子学的历史考察》《中国孙子学的整体辨析》等,出版著作《中国兵学史》《兵家之祖孙武子》(与张大可先生合著)、《以智屈人说兵家》《孙子兵法注说》。
    三、中国史学史研究。主要致力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回顾和思考,发表论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论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生与发展》等。
    此外,出版个人学术文集《赵国华史学论文初编》,编著《皇位更迭》《战国韬略》及主编《中国谋略事典》《孙子兵法辞典》。


2019年第1期
张荣明简介
 
张荣明,1956年生,天津人,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联理事。
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出版的专著有:《殷周政治与宗教》(1997),《权利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2000),《中国的国教》(2001),《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2008),《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2010),《中华国学》(2014),《儒释道三教论》(2018)。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2014),《国学概论》(2019)。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墨经公孙龙子译注》。
《儒释道三教论》的主要观点:儒教不是宗教,而是帝制时代神圣的官方意识形态,功能是为政治秩序、政治道德服务;若从概念出发,儒教虽可谓宗教,但是政治宗教;儒教与儒学有别,在儒术独尊之前和帝制垮台之后,儒学是民间学术;道教、佛教是宗教,关注的是生命的由来、本质和归宿,鄙弃功名利禄,功能是为信徒的身心健康服务。道教与佛教之别仅在于修道手段各具特色。儒教与释道二教的关系,是官方意识形态与一般宗教之间的关系,公共信仰与个人信仰之间的关系。
《墨经公孙龙子译注》的主要观点:墨家辩学讨论了名(概念)、辞(判断,命题)、说(论证,推理)、以类取(归纳)、以类予(演绎),直接讨论了事件演绎、命题演绎两种形式,同时涉及到三段论演绎,墨家辩学是中国古典的实践逻辑学说体系。惠施、公孙龙的名学包括两部分:符号语言论和符号逻辑。首先,否定了墨家的概念论,创立了指称论,讨论了符号语形论和符号语义论。其次,提出了定性推理命题和定量推理命题。施、龙名学是中国古典的符号逻辑学说体系。辩学与名学,乃中国古代逻辑之双璧,东方智慧之结晶。

2019年第2期
刘延常简介
 
刘延常,1966年生,山东沂南人,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合作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
从事田野考古和考古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商周考古、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和中国古代青铜器。
主持发掘了山东省章丘市西河后李文化遗址、五莲县丹土大汶口与龙山文化城址、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潍坊会泉庄珍珠门文化遗址、沂南县西岳庄和莒南县东上涧春秋大墓、临沭东盘北辛文化与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滕州市大韩东周墓地等20余处文物点。参加国内商周考古学术会议数十次,多次参加在日本、韩国、美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山东组织举办了青铜器与山东古国、鲁文化、齐文化及青铜器、金文与齐鲁文化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主编出版《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大型专题考古报告,主编出版《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山东卷》《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与传承视野下的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了《试论岳石文化王推官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珍珠门文化初探》《莒文化解读——一种文化发展模式的思考》《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东土青铜器群的传承与演变》《山东地区青铜殳研究》《鲁故城、鲁文化与传统文化》《山东地区周代古国文化遗存研究》《从鲁东南地区商文化遗存谈商人东征》和关于山东地区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遗存等研究文章和考古报告40余篇。

2019年第3期
曹峰简介
 
曹峰,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
曹峰教授于1985年从上海大学(原复旦大学分校)获得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从复旦大学获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从日本东京大学获东亚思想文化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从东京大学获东亚思想文化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博物馆职员、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日本中央学院大学、中央大学、学习院大学、樱美林大学兼任讲师,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客座副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在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曹峰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 依据出土文献展开的先秦秦汉哲学研究,尤其是道家研究;2. 从政治思想角度展开的先秦名学研究;3. 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日本汉学译介与研究。著作入选2014年度“社科文库”,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曾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
曹峰教授有《Daoism in Early China  Huang-Lao Thought in Light of Excavated Texts》《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楚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研究》《上博楚简思想研究》等著作,有《史记战国史料研究》《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的国家与社会》《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等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等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译文40余篇。

2019年第4期
李如龙简介
 
李如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战略部副主任,现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军民融合安全问题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红旗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宝鸡文理学院兼职教授,长安国学院名誉院长,西安市制胜兵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军事战略和历代军事思想研究,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参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军事典》的编撰工作,独立完成《孙子兵法》内容的编撰任务。针对近年以来《孙子兵法》研究的庸俗化与功利化倾向(诸如在非军事领域滥用“诡道”、曲解孙子本意等),历时十年编撰了《孙子注会要》一书,填补了自宋代以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既发挥了正本清源的社会作用,又弥补了广大《孙子兵法》爱好者乃至专业研究人员所用参考资料和工具书的不足。该书后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后期资助项目,现已由商务印书馆以简、繁两体在全国出版发行,并由“丝路基金会”作为国礼赠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要。
获军内外主要科研成果90多项,先后在《中国军事科学》《军事学术》《军事历史》《战略研究》《国防》《空军军事学术》《管子学刊》《孙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与参编著作十余部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军优秀成果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多次筹划组织与召开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多次受邀为部队、地方政府、军地院校等单位讲授《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大易与兵谋》等课程。

2020年第1期
宋洪兵简介
 
宋洪兵,1975年生,四川犍为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青年学者(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2017年),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2019)。
长期致力于法家思想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有:《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循法成德——韩非子真精神的当代诠释》(三联书店2015年版)、《韩学源流》(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主编《法家学说及其历史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汇编《国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另有《法家政治原理研究》(法律出版社即出)。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一项。先后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读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学术观点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美国著名汉学杂志《DAO》曾刊发书评介绍学术观点,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先秦秦汉史》多次全文转载,《新华文摘》亦有“论点摘编”等。 近年曾受邀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上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演讲。
未来将继续秉持“了解之同情”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上力求学术史、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相结合,在诸子学的多元视野中,加强法家与先秦其他诸子思想的纵向、横向比较,并顺而探索整部子学史与中国历史尤其与古代政治之间的互动。在深入研究法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内在理路。探索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大事件”,重思中国政治文明,建构一种“立体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0年第2期
方勇简介
 
方勇,号方山子,1956年5月出生于浙江浦江县。文学博士、博士后。2006年创建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2007年创办《诸子学刊》,2010年启动《子藏》编纂工程,2012年提出“新子学”的宏观学术理念,自2008年以来还先后组织、主持了十余次诸子学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推动整个诸子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九三学社”社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上海市领军人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诸子学刊》主编、《子藏》总编纂。
方勇教授致力于“诸子学的全面复兴”,分别从文献整理、理论创新与学群建设三方面切实地践行之。文献方面以《子藏》为代表,在竣工后,它将是古今最全面的诸子学文献集成,体量相当于《四库全书》,是与《儒藏》《大藏经》《道藏》并立的学术巨峰,是诸子学复兴的坚实基础。在理论方面以“新子学”为代表,方勇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已发表五篇专论,围绕它展开讨论的文章已达二百五十多篇,已在上海、兰州、台北、韩国原州等地举办主题会议八届,“新子学”是诸子学的理论自觉,亦是对中国文化方向的探讨,其影响深远、广泛,不仅局限于当代或学术界。
在诸子百家中,方勇教授尤其致力于《庄子》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在“庄学史”领域。《庄子学史》论述了从先秦至民国两千余年间对《庄子》研究的学术史,材料丰富、体量庞大、体例完备、探讨广泛,在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庄子纂要》则是围绕庄子文本对历代注庄、评庄材料进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汇编,它以历代三百余家解庄著作为基础,精选古今学者注析,将其胪列附于相关语段之后,并结以自家按语进行分析,征引材料远远超过《庄子集释》等经典书目,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20年第3期
杨兆贵简介
杨兆贵,男,1971年生于福建漳浦,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先秦、汉代学术史,也研究朱子学、现代经学、澳门史等。近几年在进行几个研究计划,包括:(1)先秦大一统思想研究;(2)周公思想研究;(3)先秦汉宋明清的周公形象。
多年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中国先秦史学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香港大学、台湾“中研院”、韩国高丽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邀请,参加不同主题的国际学术研究会,如西周史、儒学史、清华简、经学史、教育史、汉代文学、汉字教育等,发表论文,并做主题演讲。
任《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学术期刊国际发展促进中心校对专家、中国知网“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学术编委,及国际推广中心质检专家。担任《中国典籍与文化》、《高教发展与评估》、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教育曙光》等学刊外审评委。
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内地学术期刊,如《管子学刊》《南都学坛》《天中学刊》《人文论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南开学报》《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历史文物》《孔子研究》《考古与文物》《中国经学》;港澳台学术期刊,如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澳门《澳门文献信息学刊》、台湾《民俗曲艺》;国际学术期刊,如韩国《中国学报》、《中国语文论译丛刊》、泰国《中国学研究期刊》、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学报》等学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数据中心全文转载。出版《鹖冠子新论》《辉煌的历程:澳门菜农子弟学校材料汇编》两部著作。
2020年第4期
陆建华简介
 
陆建华,男,1965年10月生,安徽省长丰县人,先后求学于合肥师范学校、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大学、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二级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兼任中山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曾获省级社科奖三次,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先秦哲学、道家哲学研究,兼及中国现代哲学,目前致力于当代新道家哲学的建构。尝试以“道”为核心,以生命、自然为关注对象,建构出具有道家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新哲学。
独自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诸子礼学研究”,以及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老子》的思想世界研究”“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先秦儒家的人性世界——对‘性朴论’的反思”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道家与中国哲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独著《荀子礼学研究》《先秦诸子礼学研究》《建立新道家之尝试——从老子出发》《新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以老庄为核心的阐释》《新道家的自然世界——从庄子的角度看》《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等著作,另有《先秦儒家的人性世界》《〈老子〉注译与思想世界》等著作待出。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化中国》《孔孟学报》《鹅湖》《哲学与文化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论文或论文主要观点曾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等转载或摘录。
 
2021年第1期
张洪兴简介
 

张洪兴,1970年出生,山东沂源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文学及近代国学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篇,出版著作(合著)9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著作《画出陌生人》《字里乾坤》分别被《北京青年报》、天津《今晩报》等十余家报刊连载;获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文学奖、吉林省政府社科奖一等奖等多项部级、省级奖励。

张洪兴教授学术研究从庄子起步,对道家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体认。在他看来,应在儒道互补的格局中考察庄子(道家)的思想价值。具体说来,在人生层面,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倡扬人生、人性中正能量;而道家以“无”为根基,以虚静为境界,做人生“减法”。可以说,中国人的人生有两个逻辑起点,儒家从“有”到“无”道家从“无”到“有”,二者相互支撑、有机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谱系。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强调“万物殊理”,在困境中以负(否定)的方法消解人生中的负能量,并进而升华为以逍遥、悬解、天放等为主要特征的心灵境界,产生了所谓的“负--负能量”,这正是庄子及其学说魅力之所在。

张洪兴教授以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他看来,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存在的合法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形态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应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没有道家的儒家与没有儒家的道家,都缺少人性的光辉。对一个人而言,有物质空间以安顿身体,亦有精神空间以安顿灵魂,由此形成人的“心灵栖息地”。这对一个民族来说亦然---中华文化即是中国人的“心灵栖息地”,应予以仔细呵护。2020年11月,张教授出版了《百年国学导论》一书,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对百余年来的国学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反思。

2021年第2期
赵明简介

赵明,男,1966年生,四川营山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曾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湘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为西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开设《法学经典著作解读》《中西方人文经典导读》《史记与中华帝国文眼》等课程,注重经典教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的主讲嘉宾,介绍中西方法制观念与法治精神。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九十、十一届“我爱我师—评选我心中最爱戴的老师”活动中,荣获“优秀教师奖”。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尤其喜好法哲学研究。坚信正义和权利问题是法哲学的灵魂,认为反思性、批判性的法哲学研究,关键在于法语言与逻辑的自觉。注重通过解读经典著述,突显法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范式,使其逻辑回复到历史和经验之中,进而呈现历史的精神方向和经验的逻辑根据,以启迪现实的法律生活。

赵教授沉潜史籍,缅怀千载,体悟经典,追求有生命感的讲述和书写。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探寻现代法的精神》《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实践理性的政治立法一康德“论永久和平”的法哲学诠释》《政治意志与法权意识的契合》《正义的历史映像》《在尘世安顿人生—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一商鞅的政治人生》《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王安石变法启示录》《江海月明一杨景凡的精神世界》《历史与正义:司马迁如是说》等著作10余部,创办并主编《法意》辑刊和《法意译丛》,出版译作《全球性解决方案—新法律正统性的产生、输出与输入》《康德的权利体系》等。2005年,著作《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获渝盟教育奖励基金一等奖;2005年,著作《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获重庆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1年第3期

林宏星简介

林宏星,笔名东方朔,男,江西省寻乌县人,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等。哈佛大学、台湾中国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等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伦理学等,近期研究重点为荀子思想和朱子伦理学。长期开设《中国哲学史》《荀子研究》《宋明理学原著选读》《荀子精读》《中国哲学史前沿问题研究》《先秦诸子原著选读》等课程,主张经典阅读与哲学思考并重。出版《刘蕺山哲学研究》《刘宗周评传》《从横渠、明道到阳明——儒家生态伦理的一个侧面》《荀子》《荀子精读》《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等专著,编有《杜维明学术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儒家哲学研究:问题方法及未来开展》《荀子与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学为中心》等文集,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林教授的教学和研究重视经典原著的研读、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思辨与逻辑分析在文本诠释中的作用,力求做到明语以达义,避免以“同情”代替“理据”、以“说明”代替“证成”。面对哲学和文化传统,林教授主张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提供给我们的认同的文化情感,而应该立足于何以形成认同的超越的理性根据;传统提供给我们的认同不单单是凝聚出来的,更是打造和建构出来的。林教授特别强调中国哲学研究既需要有“为何”之疑问、“如何”之思辨,也需要有全球化的学术视野,主张以开放的胸襟与前瞻的视界来打量和研究自身的传统思想,积极引介当代的学术论题,以求提出具有理论意味的追问。

2021年第4期

丁鼎简介

丁鼎,1955年出生,山东莱西人,历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特聘专家。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周易研究会监事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导师。

丁鼎教授主要从事儒家经学(兼及经学变种纬学)、三礼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经学》《中国文化研究》《孔子研究》《史林》《文史哲》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5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

儒家经学和纬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孔子与六经》(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古代谶言论略》(《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汉代今、古文经学研究二题》(《史林》2013年第6期)、《儒家“六经之首”“群经之首”探微》(《中国经学》第十八辑,2016年9月)、《“六经皆礼”说申论》(《孔子研究》2021年第4期)等。

礼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三〈礼〉”真精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三礼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礼〉经附庸,蔚成大国——〈礼记〉的思想价值及其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礼法相济、礼主法辅——〈周礼〉所体现的社会治理思想》(《孔子研究》2020年第6期)等。

迄今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项,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礼学’通史”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汉魏齐鲁经学史”。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图学史研究”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考古学视阈下的《新定三礼图》研究”。

 

2022年第1期
     高华平简介

高华平,1962年生,湖北监利人。1990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200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工作,并进修中国历史文献学博士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2002—201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带头创建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2017年1月,调任暨南大学文学院,现为暨南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哲学研究所所长。

治学特点是:坚持走以文献学为基础的文、史、哲综合研究之路。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佛、道)宗教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含出土简帛文献)和古文字学等,现阶段重点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同时或分别转载),出版有《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凡俗与神圣——佛道文化视野下的汉唐之间的文学》《老子评传简明读本》《楚简文字与先秦思想文化》《先秦诸子与楚国诸子学》等学术著作30多部(其中《老子评传简明读本》被翻译为英、日文在国内外发行,《先秦诸子与楚国诸子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大、重点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和全国高校古委会课题各1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诸子综合研究”首席专家,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所指导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

 

2022年第2期
      喻中简介

喻中,1969年生,重庆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著有《法学是什么》《法学方法论》《宪法社会学》《法家三期论》《法家的现代性》《中国法治观念》《在法律思想的密林里》《风与草:喻中读尚书》《法与术:喻中读韩非》《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论授权规则》《西方法律经济学批判》《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论中国法的精神》《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法律地理学》《法理四篇》等书,其中,《风与草:喻中读尚书》在香港、首尔分别出过繁体字版、韩文版。

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清华法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学论坛》《东方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丛》《法学杂志》《行政法学研究》等法学专业刊物上,在《读书》《文史哲》《学术月刊》《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清华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二十一世纪》等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上,发表法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环球时报》等报纸的理论版上,发表法理学、思想史及相关方面的思想评论、学术随笔、时事评论多篇。

主编法学理论辑刊《政治法学研究》,致力于刊发政治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编学术丛书《法家新论丛书》《法律思想丛书》等,《法家新论丛书》汇集了国内外法学、史学、哲学多位学者的多部论著,《法律思想丛书》也是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2022年第3期
       涂可国简介

涂可国,男,1961年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同年进入山东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历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2003—2009)、文化研究所所长(2009—2019)、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2019—2021),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资深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是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入库专家、首批齐鲁文化英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兼职有: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入职以来,出版专著13部,主编及参著50余部,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以及外交部、中宣部委托课题等各类项目30余项。代表性专著有《社会哲学》《儒学与人的发展》《文化中国导引》《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等,合著有《文化现实与文化建构》《文明山东》等,主编及参著有《鲁商文化概论》《“两创”的“曲阜模式”》《儒家哲学文库》《儒家哲学研究丛书》《中国文化研究丛书》及《山东文化蓝皮书》(共十册)、《中国文化论衡》(2016—2019)、《国际儒学论丛》(2019—2022)等。

近六年来,在《哲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8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合作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合作),30余篇学术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摘登或转载。涂可国研究员是社会儒学、道德儒学、文化儒学和人类儒学的开创者、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儒学“新泰山学派”的主要代表,其社会哲学、社会文化研究在学界独树一帜,建构了较为系统的儒家责任伦理学体系,目前正致力于儒家人学系统研究与建构。

 

2022年第4期
     孔令宏简介

孔令宏,1969年生,云南弥勒人,博士,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筹)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浙大城市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哲学家联合会、国际宗教学会常务理事,唐奖汉学奖提名委员会专家,中国周易学会、老子学研究会、明史学会刘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实学会、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地方文化研究》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中国哲学、养生学。

已出版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承与开拓》《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道教新探》《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从道家到道教》《中国道教史话》等,合作编著《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道教概论》《江西道教史》《浙江道教史》《民国杭州道教》《丹经之祖——张伯端传》等十余部,主持翻译《道教手册》。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浙江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杰出成果贡献奖等奖励十余项。多次受邀到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瑞典等二十余个国家从事学术访问和演讲。

孔教授提出道—学—术互相贯通的主张,力图把道家与道教汇通,为现代新道家的建立和道教的全球化做出贡献。他提出历史生态学的概念,汇通儒家与道家、道教,力图破门户而见全景、实景。其治学求真务实,不仅依靠图书馆做学问,还深入民间做田野调查,搜集第一手文献,将田野调查与其它多种研究方法并用,致力于观点乃至学术范式的创新。他既从实践中发展出理论,又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为地方社会服务,为群众开出具体的养生方法。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举办了十余次学术会议,积极与国外学者开展合作,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



2023年第1期
黄勇简介

黄勇,1959年生,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神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1988年博士毕业后短暂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长期任教于美国宾州库兹城大学哲学系,一直到2013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在此期间还兼任美国宗教学会儒学传统组共同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宋明儒学讨论班共同主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等。

2001年,创办并迄今主编英文学术刊物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HCI),该刊物是进入SJR哲学刊物影响因子排名一区的唯一一份非西方哲学刊物。2004年创办并迄今主编英文学术丛书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 (Springer),该丛书是英语世界众多Companions系列中唯一一部以中国哲学为内容的丛书,至今已出版近二十卷,在英语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创办并主编英文学术丛书Fudan Studies of Encountering Chinese Philosophy(Bloomsbury),另与王庆节教授共同创办并主编中文学术系列——“香江哲学丛书”。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除出国前和刚出国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和以中英文发表的著作以纯西方哲学为主外,特别注重利用中国哲学资源解决当代中西哲学中的重大理论疑难问题,形成了独特的比较哲学研究的范式,以具体的案例研究而非抽象的论证彰显了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所能做出的贡献。

在有关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各百余篇,并出版英文专著Religious Goodness and Political Rightness: Beyond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中译本《宗教之善与政治之公正:超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Why Be Moral: Learning from the Neo-Confucian Cheng Brothers(中译本《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学的当代启示》)和Confucius: A Guide to the Perplexed,以及中文著作《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和《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等。目前正在撰写两部英文书稿Knowing-To: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Wang Yangming’s Moral Philosophy 和 Ethics of Difference: Learning from the Zhuangzi

 

2023年第2期
    杨泽波简介

杨泽波,1953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补贴。

早年专攻孟子,著有《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后长期致力于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著有五卷本《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心体与性体〉解读》《走下神坛的牟宗三》《焦点的澄明——牟宗三儒学思想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焦点之再议——牟宗三儒学思想中的几个有争议问题》。近年来专心从事儒家生生伦理学的建构工作,著有《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儒学谱系论》。另著有《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儒家生生伦理学是杨教授学术思想的代表。儒家生生伦理学之所以为“生生”,一是以伦理心境解说本体,将时间和空间因素加入其中,保证本体始终处于不断流动的进程中,颠覆了本体不变的传统观念,此为“道德本体之生生”;二是破除西方理性、感性两分的局限,从孔子思想中发掘出智性、仁性、欲性三个因素,成功建构了三分法,将成德成善视为仁性与智性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始终向未来敞开,此为“道德过程之生生”;三是重新审视了天人关系,不再“从上往下说”,而是“从下往上说”,不再说人的道德来自天的禀赋,而改说天的道德来自人的投射,从根本上扭转了天人关系的出发点,此为“天人关系之生生”。这一新学说彻底破除了旧的思想范式,对两千多年儒学发展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治学理念:眼盯现实,心醉学理;想大问题,做小文章。

 

2023年第3期
    廖名春简介

廖名春,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会长。著有《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经传十五讲》《孔子真精神——〈论语〉疑难问题解读》《〈荀子〉新探》《中国学术史新证》等,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

廖教授治学善于通过对新出简帛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问题。他考释帛书诸篇《易》传,认为所谓《易之义》原篇名应当为《衷》;帛书《易》传依据的是今本《周易》卦序而非帛书《易经》之序;通过对帛书《要》篇的研究,发现孔子晚年对《周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影响了以后儒学和经学的发展。其所撰《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列为《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册首篇,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廖教授是国内外郭店楚简研究影响较大的学者。通过系统考释郭店楚简《老子》,发现并纠正了《老子》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大器晚成”当作“大器无成”;“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本来的思想;《老子》首章的主旨是通过“无”“有”的对比,论述“无”之重要。利用郭店楚简考察《周易》《尚书》《诗经》《礼记》的一系列问题,在经学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论语》等典籍的研究中,针对“民可使由之”“父为子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有三畏”“民免而无耻”等疑难文句进行释读,卓见频出,理清了历史上的一些老大难问题。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廖教授的《荀子》研究堪称翘楚。他指出,荀子讲“性恶”又讲“凡以知,人之性也”,正因为“知”为“人之性”,所以才有圣人,该结论圆满地回答了王国维之问。又指出,“制天命而用之”并非征服自然,而是将“天命(生)”之物制造生产出来为人类所用,破解了长期以来荀学研究的诸多谜题。

 

2023年第4期
    赵法生简介

赵法生,男,1963年生,山东省青州市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联理事、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委员、尼山乡村儒学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等。

重点研究先秦人性论、儒家超越论、现代新儒家、儒教思想和当代乡村儒学等。出版专著《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从思想史角度重新解读定义儒家的超越思想形态,认为先秦儒家有天人之际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天人观,由此形成的儒家超越观既非单纯的外在超越,亦非现代新儒家基于心学思想所总结的内在超越,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道超越,在下学上达的实践功夫中实现即凡而圣的目标。出版专著《天道与政教》,系统研究先秦儒家天道观对于政治思想的影响,获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奖。主编出版“大众儒学经典”丛书(十三册)、《究天人之际——儒家超越性问题探研》,执行主编《儒道研究》《儒教研究》多卷,编著《论语读本》《弟子规读本》,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从2013年开始,与同仁在孔夫子诞生地尼山一带发起乡村儒学建设实验。组织儒学义工深入乡村社区,以儒家教化重建乡土信仰与乡村伦理秩序,组织留守老人互助,促进儒学的灵根再植与现代转型,产生了良好效果,为儒学的现代重建进行理论探索,并积累了基层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