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 《管子》“敬”“静”关系新探——以政治伦理与修养工夫为核心

    龙吟;

    “敬”与“静”范畴在《管子》中常常对举并用,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伦理领域,还体现在修养工夫论上。从政治伦理领域来看,《管子》使用“敬”与“静”,在试图对君主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明显不同。从修养工夫论而言,“敬”与“静”的分歧更为明显。“敬”工夫强调精神收敛,但也导致生命力遭受束缚;《管子》引“静”入“敬”而提出“内静外敬”,认为形性可以相葆,德形应当双修,这对解决“敬”工夫遗留的问题无疑具有补偏救弊作用。需要留意的是,《管子》“敬”“静”修养工夫论是以“精气”作为依托,因此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主敬”或“主静”有所不同。

    2025年03期 No.153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稷下研究

  • 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理论的多元传统——基于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比较

    张渠成;

    法家理论通常被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的主导意识形态。然而,既有研究主要关注以严刑峻法塑造“耕战国家”的秦晋法家而忽略了齐法家,从而难以对法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政治影响产生整全认知;也可能仅关注到中国国家建构刚性、专断性、行政自主的传统,而忽视了柔性、协商性、市场渗透的传统。秦晋法家的国家愿景是居于社会之上的“资源榨取者—社会塑造者”,侧重在“力”的对立关系中考察国家,以“赏罚之柄”为统治工具。齐法家的国家愿景是渗透社会之内的“资源引导者—社会协调者”,侧重在“道”的协调关系中考察国家,以“轻重之术”为治理工具。考察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异同,能更好还原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考察大一统集权国家从“多元”到“一统”的动态进程。

    2025年03期 No.153 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本心在境域中的震动、显发与孟子性善论的存在论证明

    张晚林;岳燕如;

    善是人“性分”中一种先天的存在,即人先天有一种为善的能力,孟子称之为“分定”,故性善论是一种存在论而不是一种伦理学。人的这种先天为善能力通常表现为本心的震动,孟子通过“不葬其亲”“孺子入井”“以羊易牛”这三个故事说明人之本心的震动与显发是先天必然的,且肇始于居家亲情,发越于同类相惜,完成于泛爱万物;这种本心的先天震动与显发,证明善确为人“性分”中的质实存在,且只有在人中才存在,故性善只能用于人。由此,孟子再通过第四个故事“舜居深山”进一步说明了人禽之别。只有承认人的“分定”中存在善,才能说人的道德定分、禀赋高贵及固有天爵,而这些正是人禽之别的根本标志。

    2025年03期 No.153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子学研究

  • 郭象式“齐一”悖论与《逍遥游》“崇大”文脉——兼驳牟宗三所谓“诡辞为用”

    邹晓东;

    郭象《逍遥游注》试图以“齐一”思维为基础,兼顾《逍遥游》对终极至大境界的推崇,结果陷入“齐一便无所谓大小高下”vs“齐一即是终极至大境界”悖论,以及“性分”之“大小高下”既能又不能为“适性逍遥”所泯灭的理论矛盾。郭象范式及其悖论在传统庄学史上反复上演,并经由当代著名思想家牟宗三的再诠释,迄今依然占据强势地位。晚明尤其是现当代以来,“以大为逍遥”的议论渐增,但《逍遥游》解读总体上远未摆脱郭象注的“齐一”论底色及前述悖论。系统澄清《逍遥游》的“崇大”文脉,需针对解释史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公案逐次回答8组问题,包括“至人”“神人”“圣人”是一是异,“有待”“恶乎待”之“待”字是否应当释为“依凭”,鲲鹏、宋荣子、列子、许由、尧分别代表何等境界,以及篇末惠庄调侃部分之用意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可获得与“崇大”或“递进的小大之辩”相协调的回答。美中不足的是,虽然《逍遥游》最后以惠庄对话的形式提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大”、如何言说“用大”的问题,但远未圆满解答该问题,这一剩余问题可作为后续审视《庄子》其他篇章的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No.153 4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庄子》人论:先秦语境中的真人、至人、神人与圣人

    曾建华;

    《庄子》中的真人、至人、神人与圣人,代表着人借由道走向神的不同阶段。真人着眼于人之为人的道性的本真性与完整性,是《庄子》生命理想的人格化;至人则强调无形之气在道的作用下所呈现的精神性,代表具备极致技能与智识的生命形态;神人是典型的超越人格,是《庄子》对传统神人观念的超越与想象;圣人乃是《庄子》吸收以上三种人格的相关属性而构建的社会治理者的理想模型。《庄子》对四种主体人格的述辨,不仅是阐发老子自然无为之道的需要,也是揭示人、神、道之关系,进而建构一个差序化、可操作的生命超越范式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则是为苦难、纷乱的时代提供人性的信仰力量。

    2025年03期 No.153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当代评论

  • “心灵”的“情缘”:“情缘论”对儒家情感哲学的推进

    黄玉顺;

    情缘论是儒家情感哲学的最新推进,不仅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情感哲学史、特别是儒家情感哲学史,而且独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情感哲学体系。情缘论与诸多哲学思想“有缘”。它与佛学有缘,但它所“缘”非“空”,而且以“缘”摄“实”。它与海德格尔哲学有缘,但它的“情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情绪”概念,其“本源”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源始”概念。它与阳明心学有缘,但它的“心灵”不是本体,而是以情感为本源的主体。它与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有缘,但它的情感境界论不具有情感儒学的存在论性质。它与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有缘,但它的“本源”概念不是作为存在的生活,而是主体心灵的情感。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都曾是独立建构的情缘论的“机缘”。

    2025年03期 No.153 92-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思想史论

  • 荀子贤能思想的转向:以“子产为政”在儒家文本中的嬗变为中心

    段语璇;

    子产在儒门内的不同形象,暗示了荀子的贤能观较之孔子时已发生嬗变。透过荀子的政治哲学反思“子产为政”的局限,可以彰显荀子思想的独特意义:其一,荀子认可的政治贤能要实现既使本国强大又能重建周边秩序的功绩,但子产的“取民”却是不充分的政治形式;其二,子产的“制法”并未确立稳定的社会治理机制,也未能摆脱贵族政治的“人治”弊端。荀子提出第三种贤能思想体系,倡导以士人贤能的“法治”取代宗法贵族的“人治”,并且在“贤贤”原则之下兼顾“亲亲”理念。这一主张使得荀子的贤能政治促成一种“新贤能共同体”,即在“新”非血缘贤能主导下,实现与“旧”血缘贤能的共治格局。

    2025年03期 No.153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黄河文化研究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环境伦理困境及对策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视域

    叶冬娜;曲艺芳;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既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其生态保护问题极具紧迫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环境伦理的基本困境,即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环境正义与发展公平之间的环境伦理冲突。作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环境伦理困境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以批判资本发展逻辑为出发点,突出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中具有适用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的视域,提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面临环境伦理困境的具体应对策略。

    2025年03期 No.153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