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 管子的天下一统观探赜

    刘长明;刘广鑫;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群雄争霸,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在周天子权柄式微、天下分崩离析的危机关头,管子辅佐齐桓公力挽狂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安内攘外,重燃大一统薪火。纵观管子的天下一统理论与实践,其前后相继、不可分割的四个环节——图强、称霸、尊王、攘夷,在列国纷争的年代,既合乎理论逻辑,也符合历史逻辑:国强则存,守成则亡,欲存亡继绝必须图强;强则必霸,不霸则衰,国富民强恒久之道,在于成就霸业;霸业之道,在于王霸兼采,匡正天下,宗周尊王,重树周天子权威;蛮夷之祸,华夏大患,故攘夷与安内互为表里。管子的大一统"四策",避免了华夏民族彻底分裂、华夏文明行将中断的悲剧,并开启了天下重归一统的历史进程。

    2019年03期 No.129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管子的天下一统观探赜

    刘长明;刘广鑫;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群雄争霸,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在周天子权柄式微、天下分崩离析的危机关头,管子辅佐齐桓公力挽狂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安内攘外,重燃大一统薪火。纵观管子的天下一统理论与实践,其前后相继、不可分割的四个环节——图强、称霸、尊王、攘夷,在列国纷争的年代,既合乎理论逻辑,也符合历史逻辑:国强则存,守成则亡,欲存亡继绝必须图强;强则必霸,不霸则衰,国富民强恒久之道,在于成就霸业;霸业之道,在于王霸兼采,匡正天下,宗周尊王,重树周天子权威;蛮夷之祸,华夏大患,故攘夷与安内互为表里。管子的大一统"四策",避免了华夏民族彻底分裂、华夏文明行将中断的悲剧,并开启了天下重归一统的历史进程。

    2019年03期 No.129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身体与政治——清华简《管仲》研究

    刘亚男;

    对于身体的认识是古人认识自我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政治的认识则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面,二者的关系值得思考。清华简《管仲》的整理与出版,提供了新的材料。古人对于身体的认识,经历了从心与四肢五官并列,到心主宰四肢五官的过程。这种主宰关系大致在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同时,战国中后期,文献中出现大量政治与身体的互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以政治喻身体和以身体喻政治。这种互喻在战国中后期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二者的相似性:身体层面——心主宰四肢五官,政治层面——君主主宰臣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治与思想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战国中后期身心关系的变化以及身体政治互喻的大量出现,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动,大一统与帝制呼之欲出。

    2019年03期 No.129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身体与政治——清华简《管仲》研究

    刘亚男;

    对于身体的认识是古人认识自我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政治的认识则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面,二者的关系值得思考。清华简《管仲》的整理与出版,提供了新的材料。古人对于身体的认识,经历了从心与四肢五官并列,到心主宰四肢五官的过程。这种主宰关系大致在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同时,战国中后期,文献中出现大量政治与身体的互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以政治喻身体和以身体喻政治。这种互喻在战国中后期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二者的相似性:身体层面——心主宰四肢五官,政治层面——君主主宰臣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治与思想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战国中后期身心关系的变化以及身体政治互喻的大量出现,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动,大一统与帝制呼之欲出。

    2019年03期 No.129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帛书《二三子问》篇“顺五行”与《管子·五行》篇的思想联系

    赵涵;

    帛书《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其中具有时令含义,核心内容是"顺天",顺应天时之意,具体指顺应五行、四时以及寒暑之代序。此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农事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即《管子·四时》所云"圣王务时而寄政"之意。可以说,《管子》"知四时"与《二三子问》篇"顺五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源于对四时的关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播五行于四时"。对此,帛书《易传》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管子·五行》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君主行政的具体措施,其中透露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思维模式。

    2019年03期 No.129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帛书《二三子问》篇“顺五行”与《管子·五行》篇的思想联系

    赵涵;

    帛书《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其中具有时令含义,核心内容是"顺天",顺应天时之意,具体指顺应五行、四时以及寒暑之代序。此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农事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即《管子·四时》所云"圣王务时而寄政"之意。可以说,《管子》"知四时"与《二三子问》篇"顺五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源于对四时的关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播五行于四时"。对此,帛书《易传》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管子·五行》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君主行政的具体措施,其中透露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思维模式。

    2019年03期 No.129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管、荀王霸理论视域下曹操政治生涯分析

    崔兰海;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2019年03期 No.129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荀王霸理论视域下曹操政治生涯分析

    崔兰海;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2019年03期 No.129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稷下学与诸子百家

  • 稷下道家的“两重心”意识——兼论与古希腊心灵意识之比较

    曹峰;

    《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这样人才会拥有超强的生命力以及把握外物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心灵"psuchē"观念,有着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即人心可以区分为低级的个体心灵和高级的普遍精神。稷下学者和古希腊的学者都提出有一个高级的永恒的绝对者存在。这个绝对者在西方后来走向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而在中国则是有神性却非神灵的"道"。

    2019年03期 No.129 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稷下道家的“两重心”意识——兼论与古希腊心灵意识之比较

    曹峰;

    《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这样人才会拥有超强的生命力以及把握外物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心灵"psuchē"观念,有着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即人心可以区分为低级的个体心灵和高级的普遍精神。稷下学者和古希腊的学者都提出有一个高级的永恒的绝对者存在。这个绝对者在西方后来走向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而在中国则是有神性却非神灵的"道"。

    2019年03期 No.129 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遵循自然生活:斯多葛学派与道家

    余纪元;金小燕;

    斯多葛学派和道家都主张遵循自然地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理想生活。但是,两个学派主张的"遵循自然生活"的意义是否相同,以及他们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提供不同的维度诠释斯多葛学派和道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遵循自然生活这一观点。通过对两个学派观点论证的比较研究,可以澄清斯多葛学派和道家在什么是自然以及如何遵循自然问题上的不同,证成两者追求理想生活中蕴含超脱社会的相似性。

    2019年03期 No.129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遵循自然生活:斯多葛学派与道家

    余纪元;金小燕;

    斯多葛学派和道家都主张遵循自然地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理想生活。但是,两个学派主张的"遵循自然生活"的意义是否相同,以及他们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提供不同的维度诠释斯多葛学派和道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遵循自然生活这一观点。通过对两个学派观点论证的比较研究,可以澄清斯多葛学派和道家在什么是自然以及如何遵循自然问题上的不同,证成两者追求理想生活中蕴含超脱社会的相似性。

    2019年03期 No.129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列子·黄帝》中的三种得道类型

    李秋菊;

    《黄帝》篇集中讨论修养得道问题,可以说是了解《列子》修道工夫论的窗口。本文通过"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有道"与"无道"、"心凝形释"三部分的讨论,将其中的得道类型分为三种:"虚假"的得道者、先天得道者与后天得道者。正是这三种类型的区分,表明了《黄帝》对修道工夫的看法,那就是即使境界本不高的普通人,通过一定方法对内心进行锤炼,渐进修养之后最终也能得道。

    2019年03期 No.129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列子·黄帝》中的三种得道类型

    李秋菊;

    《黄帝》篇集中讨论修养得道问题,可以说是了解《列子》修道工夫论的窗口。本文通过"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有道"与"无道"、"心凝形释"三部分的讨论,将其中的得道类型分为三种:"虚假"的得道者、先天得道者与后天得道者。正是这三种类型的区分,表明了《黄帝》对修道工夫的看法,那就是即使境界本不高的普通人,通过一定方法对内心进行锤炼,渐进修养之后最终也能得道。

    2019年03期 No.129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荀子思想的黄老意

    向达;

    黄老学是战国中后期主流思想流派,它"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先秦百家思想进行了理性的总结,提炼出"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以"一天下"。作为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深受黄老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体论上以"道"为基,衍化"天""气""性""礼""法";在认识论上以"虚壹而静"为方法,"解蔽"心灵,以加深对"道""礼""法"的认识;在方法论上以"道治"为基础,衍化出"道法""礼法"等治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隆礼重法""德主法辅"的治道精神。认识到荀子思想的黄老意,有利于澄清学界对其思想的误读,了断学术纷争,提高对其思想利用的精准度和效率,于现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有一定启示意义。

    2019年03期 No.129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荀子思想的黄老意

    向达;

    黄老学是战国中后期主流思想流派,它"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先秦百家思想进行了理性的总结,提炼出"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以"一天下"。作为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深受黄老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体论上以"道"为基,衍化"天""气""性""礼""法";在认识论上以"虚壹而静"为方法,"解蔽"心灵,以加深对"道""礼""法"的认识;在方法论上以"道治"为基础,衍化出"道法""礼法"等治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隆礼重法""德主法辅"的治道精神。认识到荀子思想的黄老意,有利于澄清学界对其思想的误读,了断学术纷争,提高对其思想利用的精准度和效率,于现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有一定启示意义。

    2019年03期 No.129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中国传统“义”观念的当代意义——以荀子“义分”思想为例的批判与反思

    王成峰;

    当代西方正义论的研究有着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国传统的"义"观念若要参与和现代西方正义的对话,就必须在其自身中挖掘出独特的意义,而不能简单通过套用西方正义研究范式来挖掘本土思想资源的方式实现。以荀子"义分"思想为例,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其"义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当今时代的精神。传统"义"作为观念社会化的力量,其对当代最深刻的影响可能在于充当了中华民族最基础的道德心理的观念载体,从而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唤醒中国人的自我道德意识。

    2019年03期 No.12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中国传统“义”观念的当代意义——以荀子“义分”思想为例的批判与反思

    王成峰;

    当代西方正义论的研究有着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国传统的"义"观念若要参与和现代西方正义的对话,就必须在其自身中挖掘出独特的意义,而不能简单通过套用西方正义研究范式来挖掘本土思想资源的方式实现。以荀子"义分"思想为例,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其"义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当今时代的精神。传统"义"作为观念社会化的力量,其对当代最深刻的影响可能在于充当了中华民族最基础的道德心理的观念载体,从而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唤醒中国人的自我道德意识。

    2019年03期 No.12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主持人语

    王威威;

    <正>传统文化好似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她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向我们奔涌而来,如何让她流进我们的生活,流进我们的内心,又如何让她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更引人入胜的景致,这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关于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形态的探索不能停留在空疏的想象,而必须以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我

    2019年03期 No.129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语

    王威威;

    <正>传统文化好似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她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向我们奔涌而来,如何让她流进我们的生活,流进我们的内心,又如何让她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更引人入胜的景致,这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关于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形态的探索不能停留在空疏的想象,而必须以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我

    2019年03期 No.129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方映灵;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认为道家文化对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助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2019年03期 No.12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方映灵;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认为道家文化对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助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2019年03期 No.12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道家思想中“道”内涵的三重维度

    李海峰;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2019年03期 No.129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道家思想中“道”内涵的三重维度

    李海峰;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2019年03期 No.129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作为道家核心观念的自然及其现代意义

    赵建永;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和法则。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历史上对"自然的和谐"的看重莫过于道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绿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2019年03期 No.12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作为道家核心观念的自然及其现代意义

    赵建永;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和法则。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历史上对"自然的和谐"的看重莫过于道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绿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2019年03期 No.12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保慈、贵柔与无为——《老子》的思想主旨及其现代意义

    张丰乾;

    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很大。其根源或在于人们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误解。老子其人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而被老子批评,但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子如龙一样。《老子》其书版本多、出土次数多、各种翻译多,所遭受的误解也多。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有消极、反对进步、反对竞争等等。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并重,"生""成"并举,而"玄德"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保慈""贵柔""无为""无事",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其现代意义就在于为人们反思和超越"现代"提供思想资源。

    2019年03期 No.129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保慈、贵柔与无为——《老子》的思想主旨及其现代意义

    张丰乾;

    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很大。其根源或在于人们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误解。老子其人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而被老子批评,但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子如龙一样。《老子》其书版本多、出土次数多、各种翻译多,所遭受的误解也多。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有消极、反对进步、反对竞争等等。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并重,"生""成"并举,而"玄德"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保慈""贵柔""无为""无事",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其现代意义就在于为人们反思和超越"现代"提供思想资源。

    2019年03期 No.129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重提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

    王觅泉;

    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三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也难免将康德的那种先验思维和话语移植到儒家心性论中来。然而,心性论诠释中的先验话语应当受到经验话语的限制,理解儒学心性论应当是理解其形上学及宇宙论的基础,而不应该反过来,首先根据某种形上学或宇宙论立场来定位儒学所论之心性,赋予后者以先验的或超越的性质,忽视它们在经验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来源和运作方式。自然主义在当今世界哲坛风头正劲,儒家心性论研究也有必要采纳自然主义进路,破除人—动物、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物性—道德性等二元论,重视人之心性的发展性与复杂性。将儒家心性论自然化,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19年03期 No.129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提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

    王觅泉;

    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三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也难免将康德的那种先验思维和话语移植到儒家心性论中来。然而,心性论诠释中的先验话语应当受到经验话语的限制,理解儒学心性论应当是理解其形上学及宇宙论的基础,而不应该反过来,首先根据某种形上学或宇宙论立场来定位儒学所论之心性,赋予后者以先验的或超越的性质,忽视它们在经验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来源和运作方式。自然主义在当今世界哲坛风头正劲,儒家心性论研究也有必要采纳自然主义进路,破除人—动物、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物性—道德性等二元论,重视人之心性的发展性与复杂性。将儒家心性论自然化,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19年03期 No.129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人隐逸精神的发展脉络探析

    梁红燕;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2019年03期 No.129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人隐逸精神的发展脉络探析

    梁红燕;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2019年03期 No.129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

  • “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诸子学论坛会议综述

    陈佩辉;

    <正>诸子学研究近年来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但学界主要着墨于先秦诸子间的争鸣,而对其间共识的研究则略显单薄。鉴于此,由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诸子学论坛选择"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作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和台湾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专家学者在

    2019年03期 No.129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诸子学论坛会议综述

    陈佩辉;

    <正>诸子学研究近年来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但学界主要着墨于先秦诸子间的争鸣,而对其间共识的研究则略显单薄。鉴于此,由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诸子学论坛选择"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作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和台湾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专家学者在

    2019年03期 No.129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历史与当下的合理对接——读《传道与出仕——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先秦儒家》

    藏明;

    <正>西哲的"形质论",重形而轻质,而中哲的"文质论",文质相佐,孔子的"君子之论"(《论语·雍也》)即为力证。儒家肇于先秦,其说立足于自然而然的人情现实,注重礼对于人类生活的提升而使人以区别于禽兽,但并不是使人区别和超越于自然,而只是以有序的自然之质,区别于无序而混乱的自然之质(1)。但儒学之质具有"和而不同"的属性(2),从血缘到地缘,从家庭到国家,儒家在不

    2019年03期 No.129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历史与当下的合理对接——读《传道与出仕——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先秦儒家》

    藏明;

    <正>西哲的"形质论",重形而轻质,而中哲的"文质论",文质相佐,孔子的"君子之论"(《论语·雍也》)即为力证。儒家肇于先秦,其说立足于自然而然的人情现实,注重礼对于人类生活的提升而使人以区别于禽兽,但并不是使人区别和超越于自然,而只是以有序的自然之质,区别于无序而混乱的自然之质(1)。但儒学之质具有"和而不同"的属性(2),从血缘到地缘,从家庭到国家,儒家在不

    2019年03期 No.129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