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长泰;
以往的德性研究只是从个人幸福、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理想、繁荣的价值需求来反向规定德性内涵,这种研究方法只是完成了德性内涵研究的一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及西方苏格拉底、康德的德性内涵认为,德性形而上学规定德性纯理、纯善、光明正大。德性形而上学认为德性源于天道"明德",德性是天道的人道化,德性的义理内涵是纯粹正理、纯粹至善,德性是通过人"明明德"知识体系的建立向纯粹理性实践的"度越",德性最终是一个纯粹实践的问题,德性的深度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个体实践体现主体德性的纯粹"至善"。德性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现实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2015年01期 No.11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发;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中国传统时代主体性地由儒家倡导的哲学方法和力求通过礼义途径实现和谐之治的治道原则,同时,若从当代发掘传统管理智慧的层面上来说,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领域有代表性的一种管理思维,也更是一种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中庸"管理既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平衡术和权衡术,更不能被仅仅看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关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代表着他们要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代表着他们追求管理和谐的使命意识和由此而需要建立起来的道德知识体系。这种"中庸"管理思维、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及"知行合一"的大传统,高度凝结着实践理性向道德理性的回归。
2015年01期 No.11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书敬;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在家庭、教学、从政为官、周游列国等方面扮演了不同的人生角色,于矛盾冲突中自求解脱与调适。以世俗的眼光分析解读圣人的"谋食""谋道"过程,感受圣人的心理历程,体察其厄遇困顿与坚贞不渝。青年学子理应从孔子不懈求索、不轻易放弃的崇高品性中得以启发与借鉴。
2015年01期 No.11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巍;
学者一般都认为,基于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孔子对管仲的最终评价是肯定性的。然而,这却直接与孔子所言之,"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相冲突。实际上孔子并没有直接否定子路、子贡对管仲的看法。结合孔子的施教目标和《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提问的基本方式,可以推断出孔子并没有肯定管仲为"仁"。"如其仁"一语,与管仲并无直接关联。究其本质而言,孔子的回答旨在教化、激励弟子;而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违礼之管仲不能为仁者。
2015年01期 No.11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傅丽丽;
《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不少人据此论定孔子轻视妇女、鄙视小人。事实上,这种看似再无疑义的理解,事实上却与孔子思想相悖。在重新考察"养"字本义,并参验《尚书》《逸周书》尤其是《孔子家语》等相关记载后,我们认为此语系孔子承袭周代"敬德保民"理念,为其重民、爱民思想的重要体现。
2015年01期 No.111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刁生虎;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传播学为解读视角,可窥见其全新面貌。要言之,老子认为,作为传播行为的发出者,传播主体面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传播内容和"莫之令而自均"的受众,借助"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媒介,要达到"太上"之境和"上士"之行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做到"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播活动。
2015年01期 No.11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芳;
韩鄂的《四时纂要》是中国唐末著名农书,是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体农家杂录。该书中占候、择吉、禳镇等项占348条,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该书中的食忌与沐浴拔白、出行日等禁忌的内容与道教类书《孙真人摄养论》相似;该书中含有的道教节日、学习方术、祀灶等内容亦与道教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结论:《四时纂要》是农学与民间道教进一步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道教倾向。
2015年01期 No.111 58-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景以恩;
据《章丘县志》载:该县城南二十八里有盘龙山,山上有神迹祠,传为姜嫄履迹处。姜嫄因而生周始祖后稷(弃)。又据《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台县,台在今章丘市西,即姜嫄所居之有邰,台、邰古今字。有邰氏之国又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周之国相契合。据此,笔者断定,章丘市为先周族始源地。后弃子不窋西迁,初居山西,后迁陕甘地区,建立周国。
2015年01期 No.11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卞玉山;
《世本》云:"鲧作城郭。"《吕氏春秋》云:"夏鲧作城。"然,鲧筑城廓在哪里?本文首先对史前华族、夏族的起源及夏鲧、夏禹等诸多传说进行了评论,认为王国维、杨向奎等先生的华夏起源东方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接着,对古兖州夏丘城及周边地带进行了考古调查,对有关"鲧筑城廓""夏鲧筑城"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古兖州夏丘城是在鲧"治水九载"期内,在鲧的先祖和子孙生活圈内,为鲧筑造是无有悬疑的。
2015年01期 No.11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柯鹤立;
这篇文章重新审视战国时期道家哲学中"母亲"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最新出土文献来探讨传世《老子》版本中的例子是否存在特定的主题或隐喻,并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两个隐喻:既代表了生死两个状态之间的不死不生的时刻,又像其子"道"一样代表生与死的永恒重复循环的。
2015年01期 No.11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雅雯;
汉承秦制,设中常侍。元、成之后中常侍为加官,因"得入禁中",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有代宣皇帝诏命、代表皇帝责问大臣的权力,事实上中常侍是皇帝意志的代表。东汉初,光武帝参用士人、宦官。和熹邓太后以女主称制,改用宦官为中常侍,其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和皇位的继承,对东汉的政治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2015年01期 No.11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潇;
明清时期的淄川高氏乃鲁中名门望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功绩卓著,尤其是在明万历至清康熙的100年间,科甲相继,群英鹊起,声势显赫。代表人物有高举、高誉、高玮、高珩、高玶、高琭、高之騊、高之騱等,皆方正仁义、博学善文;高氏与附近的新城王氏、窎桥王氏、淄川张氏等望族及乡宦多有联姻,与文化名士王士禛、冯溥、孙廷铨、赵执信、蒲松龄、唐梦赉、张笃庆等交谊笃厚。淄川高氏还是有名的文学世家,高玮、高珩、高之騊、高之騱等皆善诗,享誉一时。
2015年01期 No.11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沂;
本竹书并见于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分别被命名为《性自命出》和《性情论》,是一部失传两千余年的重要先秦文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郭店、上博二本,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义并参之以上博本的墨节,将全篇分为上篇十一章、下篇七章,进而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的校订、注释与译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2015年01期 No.111 10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邢文;
本文从清华简所见儒家思想出发,通过从东、西方文明传统不同角度的探讨,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为中国国家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所在。
2015年01期 No.111 113-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贤品;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2015年01期 No.11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劲雄;
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的文体普遍存在于先秦诸子文献当中,通过与《论语》《荀子》《晏子春秋》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和先秦诸子对这种文体的有意取舍。而学界所普遍关注的"恒称其君之恶"的忠臣观,不仅与《孟子》的记载有近似的时代呼应,还可在《晏子春秋》的相关记述中得到践行的例证。换言之,《鲁穆公问子思》的出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先秦诸子之间学术交往和影响的重要反映。
2015年01期 No.11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