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黄老哲学中的自然观与政治哲学

    陈冀;

    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推衍人事。将一种思想纳入道家哲学的谱系,往往是由于这一思想具有以自然推衍人事的方法论特征。在这一根本特征之下,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也就构成了道家内部不同流派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政治哲学领域,道家认为一个正当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应当以自然为准则。面对道家谱系中的不同政治思想的差异时,其背后自然观的差异是值得重视的。而厘清自然观的差异,又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到贴着"无为而治"标签的道家政治思想中间具有多大程度的分歧和差异。

    2015年01期 No.111 15-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原

    刘亚琼;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是在已有气说的深厚历史基础上,延续和更加彰显了孔子以来早期儒家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的执著追求。"浩然之气"根源于人先天的内心善端,是在道德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的彰显;其内涵丰富,是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显著特征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由"直养"功夫培养铸就。

    2015年01期 No.111 18-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古代学术思潮

  • 论法家学派中的信任观——从《管子》《商君书》到《韩非子》

    罗玮;谢熠;罗教讲;

    对《管子》《商君书》与《韩非子》三部经典的法家著作中的信任观与信用观进行了分析,得到法家学派信任观的四个特点:重视个体信用但并不盲信道德;明确信任的作用但对信任非常谨慎;试图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来保障信任;辩证地区别了个体信用与国家信用这两种不同层次与重要性的信用。法家学派塑造过辉煌的国家建设成就,其信任观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01期 No.111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老子之道及其创生因子探究

    王丽;张霞;张含峰;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老子不仅提出虚空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而且说明道是混成之物,即道是有精妙的内部结构属性的,并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认识"道"是混成之物的路径。道是由无限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系统,宇宙在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过程中,道或无限的创生因子始终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道所为。道是由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思想观点,可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维度,为科学探索真空世界的奥秘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推进现代宇宙学的进步。

    2015年01期 No.111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论儒家“德性”内涵的义理面向

    李长泰;

    以往的德性研究只是从个人幸福、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理想、繁荣的价值需求来反向规定德性内涵,这种研究方法只是完成了德性内涵研究的一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及西方苏格拉底、康德的德性内涵认为,德性形而上学规定德性纯理、纯善、光明正大。德性形而上学认为德性源于天道"明德",德性是天道的人道化,德性的义理内涵是纯粹正理、纯粹至善,德性是通过人"明明德"知识体系的建立向纯粹理性实践的"度越",德性最终是一个纯粹实践的问题,德性的深度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个体实践体现主体德性的纯粹"至善"。德性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现实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2015年01期 No.11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实践理性向道德理性的回归:“中庸”管理思维、管理道德与管理精神

    李发;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中国传统时代主体性地由儒家倡导的哲学方法和力求通过礼义途径实现和谐之治的治道原则,同时,若从当代发掘传统管理智慧的层面上来说,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领域有代表性的一种管理思维,也更是一种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中庸"管理既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平衡术和权衡术,更不能被仅仅看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关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代表着他们要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代表着他们追求管理和谐的使命意识和由此而需要建立起来的道德知识体系。这种"中庸"管理思维、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及"知行合一"的大传统,高度凝结着实践理性向道德理性的回归。

    2015年01期 No.11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摭谈孔子人生角色的冲突与调适

    王书敬;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在家庭、教学、从政为官、周游列国等方面扮演了不同的人生角色,于矛盾冲突中自求解脱与调适。以世俗的眼光分析解读圣人的"谋食""谋道"过程,感受圣人的心理历程,体察其厄遇困顿与坚贞不渝。青年学子理应从孔子不懈求索、不轻易放弃的崇高品性中得以启发与借鉴。

    2015年01期 No.11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再论如何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王世巍;

    学者一般都认为,基于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孔子对管仲的最终评价是肯定性的。然而,这却直接与孔子所言之,"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相冲突。实际上孔子并没有直接否定子路、子贡对管仲的看法。结合孔子的施教目标和《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提问的基本方式,可以推断出孔子并没有肯定管仲为"仁"。"如其仁"一语,与管仲并无直接关联。究其本质而言,孔子的回答旨在教化、激励弟子;而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违礼之管仲不能为仁者。

    2015年01期 No.11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孔子“小人难养”说诠解

    傅丽丽;

    《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不少人据此论定孔子轻视妇女、鄙视小人。事实上,这种看似再无疑义的理解,事实上却与孔子思想相悖。在重新考察"养"字本义,并参验《尚书》《逸周书》尤其是《孔子家语》等相关记载后,我们认为此语系孔子承袭周代"敬德保民"理念,为其重民、爱民思想的重要体现。

    2015年01期 No.111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子思想的传播学解读

    刁生虎;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传播学为解读视角,可窥见其全新面貌。要言之,老子认为,作为传播行为的发出者,传播主体面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传播内容和"莫之令而自均"的受众,借助"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媒介,要达到"太上"之境和"上士"之行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做到"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播活动。

    2015年01期 No.11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四时纂要》的道教倾向研究

    刘芳;

    韩鄂的《四时纂要》是中国唐末著名农书,是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体农家杂录。该书中占候、择吉、禳镇等项占348条,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该书中的食忌与沐浴拔白、出行日等禁忌的内容与道教类书《孙真人摄养论》相似;该书中含有的道教节日、学习方术、祀灶等内容亦与道教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结论:《四时纂要》是农学与民间道教进一步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道教倾向。

    2015年01期 No.111 58-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学术考辨

  • 再论先周族源于今山东章丘考

    景以恩;

    据《章丘县志》载:该县城南二十八里有盘龙山,山上有神迹祠,传为姜嫄履迹处。姜嫄因而生周始祖后稷(弃)。又据《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台县,台在今章丘市西,即姜嫄所居之有邰,台、邰古今字。有邰氏之国又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周之国相契合。据此,笔者断定,章丘市为先周族始源地。后弃子不窋西迁,初居山西,后迁陕甘地区,建立周国。

    2015年01期 No.11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兖州夏丘城由鲧筑成考

    卞玉山;

    《世本》云:"鲧作城郭。"《吕氏春秋》云:"夏鲧作城。"然,鲧筑城廓在哪里?本文首先对史前华族、夏族的起源及夏鲧、夏禹等诸多传说进行了评论,认为王国维、杨向奎等先生的华夏起源东方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接着,对古兖州夏丘城及周边地带进行了考古调查,对有关"鲧筑城廓""夏鲧筑城"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古兖州夏丘城是在鲧"治水九载"期内,在鲧的先祖和子孙生活圈内,为鲧筑造是无有悬疑的。

    2015年01期 No.11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母”与“道”的具象

    柯鹤立;

    这篇文章重新审视战国时期道家哲学中"母亲"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最新出土文献来探讨传世《老子》版本中的例子是否存在特定的主题或隐喻,并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两个隐喻:既代表了生死两个状态之间的不死不生的时刻,又像其子"道"一样代表生与死的永恒重复循环的。

    2015年01期 No.11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汉代中常侍考论

    李雅雯;

    汉承秦制,设中常侍。元、成之后中常侍为加官,因"得入禁中",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有代宣皇帝诏命、代表皇帝责问大臣的权力,事实上中常侍是皇帝意志的代表。东汉初,光武帝参用士人、宦官。和熹邓太后以女主称制,改用宦官为中常侍,其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和皇位的继承,对东汉的政治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2015年01期 No.11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明清山东淄川高氏文化家族钩沉

    周潇;

    明清时期的淄川高氏乃鲁中名门望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功绩卓著,尤其是在明万历至清康熙的100年间,科甲相继,群英鹊起,声势显赫。代表人物有高举、高誉、高玮、高珩、高玶、高琭、高之騊、高之騱等,皆方正仁义、博学善文;高氏与附近的新城王氏、窎桥王氏、淄川张氏等望族及乡宦多有联姻,与文化名士王士禛、冯溥、孙廷铨、赵执信、蒲松龄、唐梦赉、张笃庆等交谊笃厚。淄川高氏还是有名的文学世家,高玮、高珩、高之騊、高之騱等皆善诗,享誉一时。

    2015年01期 No.11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化比较

  • 庞德史诗对中国儒家经典文化之解读

    袁婷;

    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典籍对世界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兹拉·庞德倾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儒家经典文化。庞德《诗章》内容庞杂、内涵丰富,体现了庞德作品与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厚渊源,庞德的《诗章》等史诗架构与儒家的社会秩序性相通,庞德的功能论与儒家的正名论密切联系,其在儒家因材施教基础上推陈出新,庞德的道德仁爱与儒家的格物致知高度契合,庞德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体系的解读体现在意象、联想、情感、审美四个诗化角度。

    2015年01期 No.11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新出土文献研究

  • 《性自命出》校释(续)

    郭沂;

    本竹书并见于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分别被命名为《性自命出》和《性情论》,是一部失传两千余年的重要先秦文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郭店、上博二本,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义并参之以上博本的墨节,将全篇分为上篇十一章、下篇七章,进而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的校订、注释与译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2015年01期 No.111 10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清华简与国家精神

    邢文;

    本文从清华简所见儒家思想出发,通过从东、西方文明传统不同角度的探讨,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为中国国家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所在。

    2015年01期 No.111 113-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华简《系年》与墨子行年问题试论

    熊贤品;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2015年01期 No.11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与先秦诸子学术关系

    吴劲雄;

    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的文体普遍存在于先秦诸子文献当中,通过与《论语》《荀子》《晏子春秋》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和先秦诸子对这种文体的有意取舍。而学界所普遍关注的"恒称其君之恶"的忠臣观,不仅与《孟子》的记载有近似的时代呼应,还可在《晏子春秋》的相关记述中得到践行的例证。换言之,《鲁穆公问子思》的出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先秦诸子之间学术交往和影响的重要反映。

    2015年01期 No.11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之比较

    史少博;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01期 No.11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管子·大匡》的材料来源——以出土文献资料为例

    郭丽;

    《管子》的成书和编订,历代多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土的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相关的两章,当是齐国太史记载的早期档案文献。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可知齐国文献战国时已流传到楚国。齐国文献流传中只有少数在其他地域保存,齐国的原始文献则已遭到毁弃。银雀山汉简《王兵》证明《管子》资料的真实全面。《管子》最早成书应该是在管仲为相时期,齐国史官与管仲家的史官记录了管仲的政策和言论。之后,追随与信奉管仲学说的学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管子》保存了一部分齐国档案文献。

    2015年01期 No.111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