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孔宝;刘玉山;
《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它是稷下先生依据齐国历史档案和民间流传的晏子轶事而编辑成书的,反映了晏子的思想和事功,是晏子研究的重要资料;晏子的思想或曰晏子之学是独成一家、自成体系的,其忠谏匡君、爱民恤民是其政治实践和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精华;晏子对孔子政治主张所认同的是其思想的内核,而要反对和摒弃的是儒者的礼乐形式或外壳。
2013年03期 No.105 24-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房晓军;张传超;
《晏子春秋》富含廉俭思想,是诸多历史因素汇集交融的产物,涵容了求利有度、去侈戒奢、修身行廉的思想内涵,并在君、臣、民身上有不同的实践要求。晏子廉俭思想以为人作为逻辑起点,学习水的处世风格,常怀戒惕之心,强调正己化人,独有其自身特色,其中有很多理论观点和方法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13年03期 No.10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艳丽;
作为战国时期知名的军事家,孙膑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评价,尤其在宋明时期,学者们不断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分析孙膑的功业和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宋明学者对孙膑形象、谋略、品德、历史定位等方面的评价,全方位展示孙膑的后世形象塑造,指明当时学者们对孙膑的历史评价,明显受到宋明社会思潮——理学思想的影响,尤其受到理学思想对先秦时期孔、孟等儒家战争伦理观重新解读的影响,从而为分析宋明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特征提供佐证。
2013年03期 No.10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丽霞;
《证俗文》是郝懿行俗语词研究的代表作,书中记录了许多方言词语,尤以作者家乡东齐方言出现频率最高,经过与今山东东莱片方言的对比研究,东齐方言的演变呈现两种情形:与今东齐方言基本相合;今东齐方言已不用或暂不可考。
2013年03期 No.105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红梅;
瓦当作为一种建筑构件,在古代宫廷建筑中被广泛采用,它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陶器烧造水平,而且它的纹饰图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特点。战国时期齐国树木纹瓦当的出现和盛行,不仅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态审美趋向。
2013年03期 No.105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宋金英;
通过周王朝对齐国丝绸服饰色彩的影响、崇尚"阴阳五行"的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紫色在齐国丝绸服饰中的开创性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与自身的独特性,以此寻找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产生、流变的动因与源点,进而探求丝绸服饰色彩语言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
2013年03期 No.10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义勇;谢怡;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庞杂而丰富的文化表述体系,慈善思想深邃广博,影响深远;慈善组织形式多样,各尽其能;慈善人物心系苍生,贤良辈出。慈善主体形成了以国家慈善为主,宗族慈善和宗教慈善等社会慈善相补充的多元系统,展示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慈善传统和文明积淀。
2013年03期 No.10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禇兆勇;
先秦儒家教育虽然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等三方面的内容,但重视道德教育是其重点。先秦儒家重视道德教育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以人禽之辨为基础,二是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三是能够达到提高道德修养和改变人的气质的良好效果。它虽距今2000多年,但仍对当代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3年03期 No.105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炳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理与灵魂之中。从《论语》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就是真情实感,这是源于生活的包含理性思考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建立了以"仁"为灵魂,以"礼"为形式,"仁"与"礼"相互作用的文化心理系统。这一系统建立在人性之上,源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源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塑造。儒学重人生追求而贴近生活,同时强调生命的体验及其内在圆融性,蕴含着积极的生存智慧与开放性。它表现为中华民族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的乐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03期 No.105 55-5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彧;高岩;
"和"之历史,源远流长。循其本源,"和"源自"龢",初文指古代一种和声乐器,后引申为调和、应和之义。随时代之发展,"和"由音乐之适度相和渐而被提升至伦理及哲学高度,孔子正是继承了西周以来"和"之含义,提出"贵和"思想。本文旨在通过追溯"和"之渊源,探索"和"含义之流变,揭示孔子以"仁"、"礼"致"和"的"和为贵"思想,发掘其宝贵益义。
2013年03期 No.10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守玉;
在2500年前的东方,老子就已认识到名、言与道之间的关系,从其对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他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离关系,以及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及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希言自然"的无为语言思想与"正言若反"的辩证语言思想。通过对老子语言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断定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已朴素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2013年03期 No.10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宣兆琦;
齐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今之公共财政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体系。古老的齐文化与今天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有很多关联之处。本文主要从齐文化的合时主变精神、民为邦本思想、富国裕民方略、和合能谐理念等方面探讨了齐文化在当今公共财政体系构建中的现实作用。认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物质基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思想基础,全面小康、社会和谐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目的,凡此是齐文化在当今公共财政体系构建中,给予今人的主要启迪意义。
2013年03期 No.10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存光;史少秦;
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3年03期 No.10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冠生;
《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上农》篇集中论述了先秦农家的重农治国主张,《任地》《辩土》《审时》三篇主要总结了先秦农业生产经验。对《任地》《辩土》《审时》三篇的内容体系问题农史学界有争议。本文认为《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既不像夏纬瑛所说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像许富宏所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2013年03期 No.10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平;
《说文解字》是我国的文字学经典,也是一部隐秘记载着中国上古历史状况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字义的探讨,窥探其中蕴含的先民农业崇拜心理。
2013年03期 No.10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建生;
发式是指头发梳成的各种样式。发饰是安发、固冠、装饰的梳理工具。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男女老少还是一直沿用着前人蓄发不剪的习俗,梳成发髻,在头上插簪笄、饰珠翠精心梳理,从简到繁。随着社会审美观的发展,人们对发式、发饰造型美的追求也日渐增强,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发式及发饰。发式的发展大体是从春秋的垂云髻到秦代的凌云髻、九鬟仙髻,汉代的堕马髻、高髻等发式。发饰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木笄、玉笄、竹笄等。秦汉逐渐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发笄,雕刻形象上更加细致生动活泼。发式、发饰的发展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丰富我国传统的发式与发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3年03期 No.10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杨金芳;李建伟;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集体性选择的信仰体系,是中国社会国家意识的主导性结构力量,儒家文化的"依仁据德"理念对中国人构建理想人格,产生了恒常不变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领域中,许多现代广告传媒创意也正是因为融汇了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附加值,从而契合了受众的文化心理,产生了良好的传播致效作用。这种文化附加值的研究有重大社会价值,一方面不但为儒家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找到了合适的承载物,另一方面也提升广告标示物(产品)文化内涵。
2013年03期 No.10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素霞;胡姗姗;郭庆科;
中国自商周以来就特别重视父系血缘关系,随着儒家学说的盛行,血缘观念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民间风俗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观念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但也妨碍了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本文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分析了血缘观念的不合理性,指出姓氏区分和血缘传统并没有基因学依据。对个体来讲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有心理学意义,而没有生物学意义。同时根据文献史实论证了过分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私爱的危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道家和墨家思想对淡化私爱、强化公德、构建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03期 No.10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君恒;安晓晶;
韩愈强调孔墨相用,建立新儒学,认为孔墨相同,直接利用,包括:爱的内涵、思想来源、圣人崇拜、贵王贱霸、尚贤、尚同、天神等七大方面;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韩愈的一生是对孔墨精神的践行,是孔墨互用的典范。历史上对韩愈孔墨互用进行了评说,认为孔墨互用很有必要,肯定了韩愈的积极贡献,其中有蔡元培、冯友兰、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等。
2013年03期 No.105 93-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田峰;
人类最初的"审稿"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审稿"主要是一种政治活动,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审稿活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行评议"制度被引入稿件审查中,形成了现代学术期刊审稿制度——同行审稿制度,并且迅速被国际学术期刊界普遍采用。我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经历了从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编辑部内部的"三级审稿制"到包含同行审稿的、开放的"三级审稿制"的变化,目前,这种包含同行审稿的"三级审稿制"已经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所采用。
2013年03期 No.10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布林;来嘉琪;
周武王灭商前后就应该已在洛阳建造城邑,城址位于今汉魏故城一带,而成王时周公又在瀍河两岸营建新邑,以涧河附近入洛三角地带为周人的宫庙宗室区,瀍河东岸为再迁殷民的聚居区。此后洛阳诸城统称成周,直至东周敬王时才特指敬王所居之城,这便有了王城与成周之别。
2013年03期 No.105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吉成;邢恩和;
任希古,初唐诗人,其生平事迹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孝友》中原本有传,但该传阙漏不详,并有差误,晚出史料转相抄引,贻误后学。本文试图通过对任希古的文献资料加以梳理琐考,以便略详其生平,补史之缺,澄史之误,或可给后来者提供些研究便利。
2013年03期 No.105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永东;
作为法家中的"别派",齐国法家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管子》德刑并用、教化与刑罚并举的理论上,并认为教化与刑罚存在着一种互动、互相辅助的关系。而其提出的"法出于礼"的说法,也体现了一种法家式的礼法合一观念,反映了其对道德与法律之统一性的认识。另外,《管子》的司法思想中还包括了"严刑罚"说、刑罚"必信"说以及"刑罚不颇"说等等,弘扬了严刑重罚、刑罚必信、司法公正等司法理念。
2013年03期 No.105 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剑伟;
《管子》是战国时期一本重要的治国理论著作,它包含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告诫君主要坚持以民为本,才能国强民富,赢得民心,进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标。本文从利民、富民、顺民和爱民四个方面对《管子》的民生思想进行剖析,概括《管子》民生思想的精髓。这一研究可以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2013年03期 No.105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宁;
《管子》中《幼官》、《幼官图》等篇,涉及齐国独特的历法制度,但后世却认定它们为阴阳五行家之言,导致对此两篇内容的理解始终存在误区。实际上,《幼官图》是姜齐氏族的历法图,记载了十月历制度,《幼官》则是对它的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管子》成书时,二者都作为重要制度而被收入。但由于后人不懂十月历,三十节气被分裂入四方本图以对应四季。秦汉以后,《管子》各篇之间的错简、杂糅情况愈加严重。《幼宫图》也逐渐遗失。这两篇文献最终呈现出今天驳杂古奥的面貌。
2013年03期 No.10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兰凌;
《管子》继承老子"道"论中的形而上之道,以"心"、"气"为主要论述的范畴,并加以转化,从而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精气说"。将"精气"看做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认为一个人养护"精气"可以积德成智,更能够培养成一种昂然开阔的人格气象,这对中国后世历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将其视为中国绘画品评与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家所探求的最高境界。"精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审美与品评中的重要研究范畴。
2013年03期 No.105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2013年03期 No.10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