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荀子天人论对王夫之思想的影响

    李君;

    天人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荀子天人论对王夫之思想的影响,涉及天人论的基础、天人相分、人性论、学习论、圣人观等方面。本文通过学术史视角,比较二者的思想异同,以考察其学术关系,并进一步审视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加深对王夫之思想的理解,有助于理清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是荀学和船山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

    2013年02期 No.104 29-3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齐史研究

  • 齐长城的人字形布局与建制年代

    王永波;王云鹏;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线型超大军事防御工程。201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山东省文物局启动了"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和参与者,收集、并全面梳理了有关资料和研究文章,认为已有的相关结论,特别是齐国山地长城的建制年代与文献揭示的情形尚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据新近整理出版的《清华简.系年》记载,春秋末期,齐国为抵御三晋的侵扰,在南部山地长城之外又加筑了一道"济水岸防"。本文拟以古文献和出土文献为依据,结合现场勘查的相关线索,对上述做出了全新的阐释。认为齐国山地长城在齐桓公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其后历代齐君主应有修补或增筑行为。

    2013年02期 No.104 33-39+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5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齐国青铜铸造工艺初探

    张越;张要登;

    齐国青铜铸造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完备的铸造方法、精美的铸造器形,尤其是以齐刀币铜范为代表的铸造工艺与成就,充分展现了齐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发展水平。深入探究齐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内容与成就,不仅对丰富和完善齐文化的内容体系,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现代冶铸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3年02期 No.104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齐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念

    邱文山;

    先秦时期,齐国历时800年之久,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齐文化,既是时代变迁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又是推动时代变迁的重要力量。透过对齐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可以得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齐文化中的天人和谐、君臣和同、经济和谐、和合偕习、社会和谐等方面主张与要求,是齐文化和谐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

    2013年02期 No.104 48-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秦汉时期山东的蚕桑丝织业

    姜颖;

    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蚕桑丝织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此时山东已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并获得了"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秦汉时期,山东的蚕桑丝织业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黄金阶段,此时无论是生产规模、生产质量,还是生产技术,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还在临淄设置了专为皇室织做精美丝织品的"三服官";山东的丝织品成为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深受罗马、朝鲜、日本等国的欢迎。秦汉时期山东蚕桑丝织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样的,除良好的地理与政治环境外,政府的政策、社会风气等也起到了保护、推动与刺激的作用。

    2013年02期 No.10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齐文化觅踪

  • 盐宗“宿沙氏”考

    王明德;张春华;

    宿沙氏煮海为盐,是我国海盐业的发明者,同时也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鼻祖。从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以及盐业考古资料看,寿光滨海一带应是宿沙氏煮海为盐的地方,莱州湾滨海地区应是中国海盐生产的主要发源地。因宿沙氏对古代海盐业的开创性贡献而被后人尊崇为"盐宗",受到盐业人的普遍敬奉,成为中国古代盐业的精神领袖。

    2013年02期 No.10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Radish字源探究

    张小梅;张振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源于希腊语raphanus的英语单词radish(['r?di?]n.萝卜)一词,追根溯源,其名称其实来自中国。

    2013年02期 No.10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齐鲁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许宏;张进;

    齐鲁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支撑。我们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好文化的嫁接和传承,加强齐鲁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延续和发展,增强山东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2013年02期 No.10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齐鲁民间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刘迎秋;

    20世纪90年代,新时期小说创作从启蒙话语转向民间文化立场。文学创作回归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和精英文化启蒙话语的超越,是回到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活力源泉和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山东新时期小说对民间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同作家从不同的切入点挖掘、表现民间文化的不同内涵。就其共同方面而言,主要有对大地、母亲的礼赞,对民间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的表现,对民间道德伦理精神、普通民众英雄精神的阐释,从民间文化精神发掘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表现视角重写历史,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

    2013年02期 No.104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慈善行为的发生

    刘东锋;

    慈善行为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同情或者恻隐之心是慈善等道德行为的微弱原始激发动力。要实现慈善行为的最终落实,离不开正义社会制度的安排和慈善道德教育的熏陶。而要实现个体经常性慈善行为,还必须大力培育个体慈善义务和责任。

    2013年02期 No.104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道家文化附加值与现代广告创意

    李建伟;

    道家文化倡导人的生命"不为物役",强调自然关怀,"天人合一",这种生命本位的价值观和重视系统、强调和谐的整体思维模式,契合了当今社会的心理需求。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已经严重失衡,越来越多现代广告的价值诉求,已经以道家文化为载体或在广告中融入道家文化的元素,文化附加值的广告致效作用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2013年02期 No.104 77-7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墨子军事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京龙;

    墨子思想为代表的技能教育思想是先秦诸子教育思想中的别类,尤以军事体育教育见长。尤其对于技能训练和器械创制在军事竞技理论认识与实践运用,体现着显明的科技制胜意识,在中国古代的竞技意识当中闪耀着异样的光彩。我们今天认识墨子这一思想,有利于校正当前体育教育过程中一些行为偏差,深化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素质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3年02期 No.10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老庄学派思想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贡献

    陈丰才;庞蕾;

    中国传统体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武术、养生术、智力游戏和民俗民间体育等方面。同属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思想,对这些传统体育实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汲取了道家老庄学派思想的许多智慧,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和文化特征的形成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中国古代传统养生体育的结构体系。

    2013年02期 No.10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人性本善、向善到人性应善、必善——钱穆对传统“性善论”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石力波;

    "性善论"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自孟子首倡"人性善",历代以来,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诠释与再论证。进入近现代,钱穆基于稳健的史学立场,开始大量运用历史思维、进化论思维来阐发"性善论"内涵,并从"平等"与"自由"两方面使传统的"性善论"命题同现代思维接轨,使得这一古老命题焕发了现实的生机;不仅如此,钱穆沿着传统的空间进路、时间进路、层次进路向前推进,并一反传统的从正面立论的方式,采取了反面推论的做法,即主要通过归谬法论证"性善论"的合理性。由此,钱穆就把主要从本体论、工夫论角度解读"性善论"的传统进路,转向到从认识论、价值论角度看待"性善论";相应地,"人性善"的内涵也从原本的主要是说"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转成了说"人性应善"与"人性必善"。

    2013年02期 No.10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五音戏词义特征研究

    王艺玲;

    地方戏语言研究既是地方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学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五音戏在词义上有其突出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同义词、反义词古今词形共存,与共同语同形异义、逆序义同词语的保留,类义词不同历史层次的相关义位的类聚以及鲜明的地域特点、口语特征和地方特色。

    2013年02期 No.10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聊斋志异》“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与建议

    樊丽霞;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013年02期 No.104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杰出的民间音乐家蒲松龄

    郭传联;

    蒲松龄不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对音乐的修养,既精深又面广。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明清俗曲、戏曲音乐和词调;而且以琴为伴精晓琴法、音律,并熟谙多首乐曲的内容;尤其是多年积累乐汇丰盛,编歌写曲流芳百世。

    2013年02期 No.104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樊泓池;吴文国;倪智超;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传统德育思想内容繁多、体系庞杂,要求我们既要理性批判,也要合理继承。新时期,挖掘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13年02期 No.104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文化比较

  • 中国古代士文化与英国贵族文化比较研究

    王晓华;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02期 No.10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比研究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

    贾玉洁;王利伟;

    本文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学对象多是内心有求知欲、希望得到指点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婆",帮助自认为有知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孔子的教学以传授权威性道德标准为主,过程较短,而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注重与学生进行逻辑辩论,过程较长;孔子的教学是为了培养能使"天下归仁"的士,苏格拉底的教学在于探知世界本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3年02期 No.104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重商思想之源的跨文化阐释

    王明新;

    15-17世纪,重商主义在西方一度盛行,极大改变了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追溯其思想之源,最终必寻至古代希腊。在中国,虽然从来没有这一学派体系,但是重商思想在春秋时期却已经产生,战国时期则进一步发展,齐国堪称代表。本文将主要以齐国和古希腊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比较双方各自重商思想产生的条件、思想主张与实践结果,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3年02期 No.104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考辨

  • 《淮南万毕术》考论

    朱新林;

    《淮南万毕术》是淮南王刘安门客中的方士编纂而成的一部方术资料汇编,尽管流传下来的文字较少,但从中仍可窥见当时的一些朴素自然科技思想,对我们理解《淮南子》及西汉的方术与科技思想有参考价值。本文对其释名、辑本、成书、流传及其价值作一总账式检讨,以期引起学者注意。

    2013年02期 No.10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书评·书讯

  • 重构“思想史”的新范型——评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

    谢乃和;

    <正>"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302-303英国历史哲学家R.G.柯林伍德提出的这个很有名的命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常被希望"重写"或"改写"的人所引用。那意思是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历史学家自己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由此,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学者主观世界中解释历史的思想,于是也就有了不断被"重写"的必要。柯氏的这个命题与他所承继的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

    2013年02期 No.104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走进《齐国艺术研究》的世界——评《齐国艺术研究》

    郑晓华;

    <正>近年来,齐文化研究正在进入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的新阶段。山东理工大学张越先生进行认真地理论探索和学术实践,经过数年辛勤耕耘,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齐国艺术研究》,齐鲁书社于近期出版28万字的同名新著。通观《齐国艺术研究》,不仅在整体结构上面目一新,读来

    2013年02期 No.104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之《七法》与《明法》中的治国策略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心娟;

    《管子》在《七法》和《明法》中探讨了其治国策略,明确提出了"正天下有分"、"动无非法"及"以法治国"理念。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治国策略思想本源出发,以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剖析《管子》这两篇文章中所渗透出的企业管理精髓,在管子治国策略与企业管理之间架一座桥梁,为今天的企业运营服务。

    2013年02期 No.10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牧民》治国安民之道及其当代意义

    袁岳;沈尚武;

    《管子·牧民》比较集中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社会在农业时代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国颂之道:务在四时、仓廪实、知礼节和荣辱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着农业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四维之作用性,表现为积极的反作用和消极的反作用。四顺之主体性在于民心向背,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士经之具体规律性表现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具有微观性和可操作性。五亲六法之抽象规律性则体现为治国安民基本原则,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其原理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年02期 No.104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迟丕贤;牛喜霞;

    《管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哲学、军事、社会保障等诸多学科,在养老方面也有诸多的阐述。梳理《管子》养老思想中的孝道传统,研究其推行的"爱亲善养,思敬奉教"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总结其实施养老政策过程中的政治智慧,对解决我们今天的养老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013年02期 No.10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四篇“气”论的体育学信息

    宋亦春;

    《管子》四篇关于"气"的阐释,是中国古代气功发展基础理论的奠基石。这四篇文章释放出来的体育学信息,从体育生理学角度看,把"气"看作是身体内部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形态,认为"气"在人体的内部按照"道"的规律在运动变化;从体育心理学角度看,"气"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方法,从体育运动学角度看,"气"又是身体内部的运动体。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医学、保健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而且丰富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类型。

    2013年02期 No.10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张永伟;张传超;

    《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天人观,"道为物要"与"德润万物"的伦理观,"人君天地"与"人与天调"的实践观。其深刻的精神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启示我们应从强化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实施行为生态化建设、坚持生态化修养建设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02期 No.10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管子》哲学语境下“德”的意象表达

    焦伟;

    先秦诸子百家在争辩和探索中,以道德为重要命题,格物致知,法天象地,塑造了很多哲学意象。《管子》的德论自成一家体系,在观物比兴中,在道与德、法与德、义与德、刑与德、智与德等范畴和关系上,互为佐证,中庸和合,兼而融之,通过一系列美好的语象赋予了"德"更多的深刻涵义和社会应用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德意象,并对后世儒道等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3年02期 No.10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