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名”在黄老之学中的地位

    黄前程;

    "道"、"法"、"名"都是黄老之学的重要学术范畴。但名学思想,或者说"名"这个范畴,对于黄老之学来说,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简言之,名学思想是将"道"、"法"、"名"三个范畴绾合起来,并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的纽带;"名"使"虚无之本"得以向"因循之用"进行贯彻,也使法术之治得以"名正而法顺"地实施。可以说,名学思想,或者说"名",是我们深入认识黄老之学的另外一把钥匙。

    2012年03期 No.101 26-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古代学术思潮

  • 春秋战国诸子关于道德之价值的认知

    张彦修;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价值有限论。

    2012年03期 No.101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孔子祭祀观诠释

    朱松美;

    祭祀源于先民在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神化和膜拜。所以,它的存在首先是对神灵的认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动,对神灵的态度在春秋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对神的盲目敬仰到人的主体自觉。孔子的神灵观充满着理性的否定意味,但对祭祀却又极其重视和坚持。前者当然可以解释为时代的影响,但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却只能用孔子重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现实主义目的需求才能解释得通。

    2012年03期 No.101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先秦儒家礼学思想解读

    刘书正;

    先秦时期,儒家重礼、尚礼、倡礼,孔子、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丰富了礼的内容,礼除了具有待人接物的意蕴外,还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文明制度。先秦儒家学者对礼的社会作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礼是为人做事的尺度,执政行事的准则。在当代,礼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但是,礼的"规则"意蕴没有变。礼,于人、于事、于国仍起到了道德规则的引导作用,具有规范世人、促进和谐的作用。

    2012年03期 No.101 39-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孔子儒学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与逻辑终点

    王清涛;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从逻辑起点出发,经过逻辑中介演绎,最终到达这门学说的逻辑终点,形成这门学说体系的基本结构。孔子的儒学体系是从对人的关怀出发,以"仁"作为其逻辑起点,通过积极入世的"伦理批判"以及"道德实践"中介,成就了"仁人"这一理想人格,从而走进了逻辑终点——"大同世界"。孔子对人性的深切关怀、积极向上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改造精神,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提升的社会理想,使儒家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桥梁与现实基础。

    2012年03期 No.10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商书》看商代的人性思想

    周耿;

    商人认为人的天性中包含有欲望,现实中人们的本性容易受到恶人的影响而变坏。此外,个人多行不义,是人性变恶的重要内因。同时,商人认为人性包含有某些不变的因素,例如现实人性中有追求安逸稳定的特点,这本身并无善恶可言,但当这种心理膨胀到妨害国家长治久安的利益时,就变成了恶。君王通过扬善伐恶的政治措施促进人性向善。对于个体的人性修养而言,克制私心、坚持道德学习是人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2012年03期 No.10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淮南子》人性说探微

    罗毓平;

    《淮南子》人性说之微可见于四个基本方面。道的根本意义是道的人性意义,主要通过圣人境界予以论述,旨在确保真人境界的至上性,为人们贯通了永恒的精神追求之路。人性特征可概括为人性虚静,又从中阐发出人性善;道的自然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性,伦理当视这种自然的人性为善。由于心的精神性功能,人心才能够显现人性;而人心显现人性是人心通过自我修养与接受圣人教化相结合的两条途径实现的。由德福未必一致的观点推导出祸福由己,德福关系与祸福关系合而为一。

    2012年03期 No.10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齐、鲁文化的优势互补与当代山东文学的和谐发展

    孟文彬;

    齐鲁文化既是一个独立于其他文化体系的统一的文化整体,同时又是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分支。齐、鲁文化既作为一个整体作用于整个山东文学的创作,同时又以各自的文化特征影响并形成了山东文学的两种审美风格:一种注重现实主义,一种倾向浪漫主义;一种倾向主流道德评判,一种更注重民间伦理;一种深沉厚重,一种轻灵飘逸。但由于长期以来齐鲁文化体系中鲁文化的主体地位及其影响,山东文学一直呈现出道德意识感强,深沉厚重有余而轻灵飘逸不足的特点。只有在创作中更加充分地发挥齐文化的影响力,实现齐、鲁文化的优势互补,才能令如今的山东文学摆脱滞重的发展格局,走向和谐良性的发展之路。

    2012年03期 No.101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齐鲁情义精神与文化品牌的打造传播

    刘国贞;

    情义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塑造传统山东商人的形象品格起到了重大影响。在当今时代,充分利用传统情义文化资源,打造和传播情义文化品牌,对于促进我省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03期 No.101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张玉霞;贾梦;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家美学指向人生和宇宙的深层,求索"形而上"的意义。采取一种超脱、"忘"的人生态度,保持一种人格、精神上的自由,美就是这种自由的产物。道家更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实现,人的本真生命的吟唱,更善于隐喻人生的况味以及表现心灵的幽秘。受道家美学影响的中国艺术,对具体现实、有形物象和社会问题采取的是较为超脱的心态,带有某种飘逸而高蹈的风采,更多地给人一种哲理、意蕴的体悟。中国人的审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电影也毫无疑问地濡染了这一思想,从而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中国电影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意境理论中获得丰厚养分,在有限的影像画面内追寻无限的"意义",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电影艺术既要给人以"趣味",更要给人以"深致和美",亦即启发人作"形而上"的思索,这是中国电影艺术追寻的终极目标。

    2012年03期 No.101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谈庄享受,舞庄快活,思庄奔腾——王蒙与庄子之间跨越千年的交响曲

    杨金芳;宋秀丽;

    王蒙与庄子虽然生活在相隔2000多年的时空里,但他们在艺术和思想上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交响。庄子的宽容、幽默和智慧之美在王蒙身上得到了继承、发扬并熠熠生辉,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王蒙作品之中而且渗透到王蒙的日常生活甚至心灵深处。在王蒙身上,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有力的印证。

    2012年03期 No.10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天人感通,一以贯之——现象学视域下的“孔颜之乐”

    宋斌;原琦;

    在《论语》中,"孔颜之乐"有"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曾点之乐"三种表述。其中,"曾点之乐"因为文字关联之细致、意蕴之丰富,成为我们理解"孔颜所乐何事"的最佳凭借。参考海德格尔旨在通达人类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在将儒家文本相互勾连印证之下,我们可以将"孔颜之乐"显示为基于"天人感通"机制的"一以贯之"之乐。

    2012年03期 No.10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代进士科人才经学贡献述论

    焦桂美;

    以诗赋辞章见长的进士科人才中不乏通经之士。其经学贡献主要表现在任职于中央各学馆,担任生徒的经学教育工作;供职于太常寺,根据儒家经典为朝廷制定礼仪典制;撰写经学著作,阐述自己的经学见解等。进士科人才的经学修养既基于科举考试中有帖经、策问等经学内容的现实需求,也与家学熏染及自身好尚密不可分。进士科人才的经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新旧学风之递嬗并促进了唐学向宋学的转关。

    2012年03期 No.101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刚经》中福德、功德、无相境界之探究

    张含峰;张霞;白云;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修行者在"不住于相"的生活实践中将福德转化为功德,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现心境的"无相境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智慧。无相境界,是最能够清净身心、消除烦恼、获得生命的宁静与安逸,从而在根本上它是增进人类福祉推进文明进步的一种精神动力。

    2012年03期 No.101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淄博地名文化及其传播价值

    季丽莉;

    淄博地名是淄博地域文化的产物,蕴含丰富的自然地理文化与人文历史文化,如地形、地貌、物产、经济、军事历史等。淄博地名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可以再现古代淄博地理风貌,引导"生态淄博"观念。在宣传和谐淄博理念、提高文化认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形象总体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名文化传播须尊重历史和文化,遵守各项地名管理法规和条例,尊重历史和文化,不能无中生有,肆意捏造,欺骗旅游消费者;传播规范地名形式和地名用字,不随意更改地名。创造良好传播环境,多媒介、全方位地提高地名文化的传播效果。

    2012年03期 No.101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春秋时期贵族妇女的参政与两性关系

    耿超;刘姗;

    春秋时期,贵族妇女依然在诸多方面对政治产生影响,干预继承制是贵族妇女对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根源为男性贵族的"以妾为妻"使宠妾策划"废嫡立庶"成为可能。此时期,贵族妇女对政治的参与,亦有了新的特点,即女性贵族在政治领域内的独立人格丧失,一般不直接干预政治,而是通过其与男性当权者的关系对政治产生影响。贵族妇女的参政使她们在家国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对男性的权力与地位造成压制,甚至带来权力的分化与政令的分散。

    2012年03期 No.101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战国秦汉时期的龙信仰研究

    白春霞;

    战国秦汉时期的龙信仰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首先龙在战国时期的神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或是神仙的坐骑或为凡人成仙升天的媒介,对神仙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汉时期,龙因为具有神圣、威武、神秘等特征而为皇权所利用,成为皇帝的象征,由此与皇帝渐渐关系密切起来。同时,与此并行不悖的龙王信仰也开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2012年03期 No.101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汉代镇墓习俗中灵魂信仰

    王亚军;

    汉代经常是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有大量记载。文章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以期为研究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2012年03期 No.101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学术考辨

  • 《左传》赋诗、作诗、歌诗、诵诗辨微

    柏秀叶;

    《左传》中引诗数量多,情况各异,其中赋诗、作诗、歌诗、诵诗的关系非常特殊,它们既相互关联又截然有别,既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礼乐文化,增加了《左传》一书的文学意味,但也形成了断章取义的流弊。

    2012年03期 No.101 110-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七略》性质辨正

    杨新宾;

    《七略》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六分法的体系框架来看,称之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七略》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和基本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七略》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七略》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其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术界对《七略》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和澄清的必要。

    2012年03期 No.101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孔孟儒学与“玄学”及宋代理学的区别

    周光华;

    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2012年03期 No.101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老子的“无为”政治与先秦其他无为思想的区别

    周云芳;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无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2012年03期 No.101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绩效考核思想研究

    刘冠生;

    本文系统研究了《管子》中的绩效考核思想,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参照现代绩效考核理论框架,将《管子》的绩效考核思想归纳为绩效考核的工作基础、绩效考核的客观依据、绩效考核的运行体系、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四个方面。

    2012年03期 No.10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江户时期的松村九山《管仲孟子论》之思想

    史少博;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松村九山著有《管仲孟子论》,其内容有两大部分,其一为"管子论",其二为"孟子论"。在"管子论"中主要论述了管仲"非不忠不义也";"仁斋失之鑿,皆非知管仲者也";"太宰子已好管仲过實,牛尾子反是"。在"孟子论"中主要论述了"娇枉者过直,太宰子之论";驳斥太宰子(太宰春台)的"孟子牵强持论、为齐王言好货好色"之论。松村九山著《管仲孟子论》的思想主旨,就是驳斥近世陋学对管仲、孟子的非议,其论数千言,辨析其精。

    2012年03期 No.10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形势解》释义元语言中的语义场

    马宏基;

    《管子》中的《形势解》是对《形势》篇的解说。本文用语义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形势解》中的词语,提出了以下观点:古人意识到了语言的系统性,系统性是元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2012年03期 No.10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管子》校诠

    魏代富;

    《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2012年03期 No.101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依违于仁义与功利之间——论明末大儒黄道周对管仲的接受之变迁

    郑晨寅;

    明末大儒黄道周对管仲极为关注,他肯定管仲的才能,批评其功利之心,但又推崇其事功,对管仲的接受呈现出复杂的面相。迨至南明,黄道周的师友弟子称其为"江左夷吾",希望他能像管仲一样一匡天下,拯救国运。黄道周对管仲的评价、接受依违于仁义与功利之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清易代之际这一"天崩地解"的特定历史情境下,富于道义感的士人的焦虑及义利观念之嬗变;而他对管子的接受与评价,也因此成为管子学史上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

    2012年03期 No.10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