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淳于髡身份考证

    董君;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早期的学术领袖,他由贱而贵的不凡经历,显示出稷下先生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稷下学宫的用人特点。淳于髡赘婿出身,因事获髡刑,地位低微,又加之齐地巫儿婚俗盛行,其实为巫儿婿。稷下学宫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具有双重属性。淳于髡被立为"上卿"、"列大夫"、"上大夫"、"诸侯主客"、"博士",说明了他在稷下学宫中的荣耀地位,并非是官职。

    2011年04期 No.98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乐善则善善,乐美则美美——浅论《荀子·乐论》中荀子的音乐思想

    陈阳;王赛;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2011年04期 No.98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齐史研究

  • 齐国舞蹈艺术探究

    张越;张要登;

    齐国舞蹈艺术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具有玄鸟崇拜情结的先齐东夷舞蹈,舞以时化、风移俗变的齐国民间舞蹈,还是礼与变俱、以俗为美的齐国宫庭舞蹈,都充分反映了齐国舞蹈的艺术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由丰富内容和独特形式构成的"尽善尽美"的齐国《韶》乐舞,不仅是先秦时期舞蹈的巅峰之作,并被历代作为宫廷乐舞的典范,影响中国舞蹈创新与实践长达2000多年,成为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而且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及世界舞蹈艺术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1年04期 No.98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古代齐国乐舞《韶》乐初探

    翟纯璐;

    乐舞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它是一种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古代社会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古代齐国乐舞《韶》乐又是其中古人所推崇的以规矩、中和为特点的雅乐舞中的典范,它以其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展示着我国古代乐舞的辉煌成就。本文从《韶》乐的起源、蕴含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入手,对《韶》乐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旨在能够更好地了解齐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情况,弘扬齐国古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1年04期 No.9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古代学术思潮

  • 《易传》性命合一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刘玉建;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2011年04期 No.98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韩非子》用人思想探究

    孔雁;

    《韩非子》一书中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用人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管理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性自私论。韩非提倡君主善用人,不能事必躬亲。对人才要有合理的选拔标准和途径,尤其要有自己的决断力,能够根据下级的工作实绩进行选拔辩智且洁修的人才。他主张使法择人,基层选拔,袭节而进,逐级晋升,提拔实用性人才。还要摒弃人情,任人唯贤,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提拔的前提,并且提倡内部提拔。在用人原则上,他强调"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一职不设二官,用人不疑,用人所长,并且指出作为管理者的君主无需有所长。

    2011年04期 No.9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春秋时期的婚姻关系看社会转型

    邵先锋;

    春秋时期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政治、经济上的变革,导致诸侯作大,王室势微,政治秩序混乱,反映出中国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过渡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两性关系呈现多样化,许多现象也同时被现存的古代典籍清晰地记载了下来。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而且也可以同时佐证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期,这些现象表现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习俗的延续与承继性。

    2011年04期 No.98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春秋战国之际士人“志于道”的超越品格

    杨纪荣;

    春秋战国之际,士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从封建束缚中游离出来,开始建构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体系,诸子百家都希望"以其道易天下",他们以道义为己任,在参与政治及价值追求上都体现出了士人的超越品格,他们秉持"道统",与世俗权力的代表"政统"相制衡,展开了士人处理自身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2011年04期 No.9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语》的“慎言”意识及其文体意义

    吕逸新;

    "慎言"是孔子言说的重要原则,《论语》"慎言"意识的产生与"言"的神圣性、权威性,"述而不作"的文化理念及君子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慎言"意识决定着《论语》的言说方式,体现在文体形式上必然有其独特性,并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古代文体的形式规范和古代文学的风貌。

    2011年04期 No.98 59-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化比较

  • 基于文化差异的古代中西方人与自然关系之比较研究

    王晓华;韩德信;

    基于文化的差异,围绕人与自然这一关系,古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上、生活方式上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与相同点。分析古代中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同,对于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批评这一热点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1年04期 No.9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与康德的比较研究

    路传颂;

    当代人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与康德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具有典型性。康德希望通过美学统一人的认知与意志,通过道德目的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来统一自然与自由。庄子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并认为可以美的生存方式体验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工营造的道德世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态社会。

    2011年04期 No.9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荀学基督教社会控制思想比较研究

    郑彬;

    人类社会的转型及发展总会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新的探讨。人们往往从新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后,寻找社会原本思想基础的支撑点,并从中探寻新的理论依据。当今,世界各国有一个共识:建立和谐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认识源自不同文化的相通性,中国古代的荀子学说、西方思想的源流基督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社会控制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2011年04期 No.98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论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

    宣兆琦;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倡导、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一并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齐文化作为山东两大传统文化之一,既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方面讲,齐文化在山东文化大省建设战略中势必占有重要的地位,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1年04期 No.98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老子无为思想的和谐意义

    张国良;

    "无为"是老子之道的精髓。"无为"是"不为"中有"为","为"而"不违",即顺任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无为思想意蕴丰富,其要旨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持和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处下不争"、"清心寡欲"、"知足知止"等观点、理念,对于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1年04期 No.98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曾子的孝道实践与现代德育教育

    褚兆勇;

    曾子的孝道实践包括尽全力养父母的身、心,珍重生命、不遗父母恶名,委婉劝谏父母的过错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解决现代德育中存在的不知如何孝敬父母、不爱惜生命、以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等问题都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011年04期 No.98 88-9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古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刘蔚青;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本文系统阐述古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的意义及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即具有什么品质和能力的人。

    2011年04期 No.98 92-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清中《吴医汇讲》及其审稿性质辨析

    田峰;尹玉吉;

    关于清朝中期医学典籍《吴医汇讲》及其审稿的性质问题,我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它是学术期刊,并且是中国学术期刊的起源,其审稿制度属于"同行审稿"。文章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学术期刊及其同行审稿制度的条件,首先产生和成熟于西方,史料也表明同行审稿制度首先产生于西方;《吴医汇讲》不是学术期刊,而是属于传统书籍;其审稿制度也不是同行审稿。

    2011年04期 No.98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秦三易都城之区域背景考察

    吴布林;丁阳;

    秦王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所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华一统2000年的政治格局。然而赢氏秦国在西周末年仅仅只是周天子册封的"西垂大夫",后经数十代秦人的艰苦创业,终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在这过程中,秦国国都数次变更,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因素耐人寻味。

    2011年04期 No.98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对郑声的推动作用

    王百灵;

    郑声的兴盛,是历史环境、社会背景等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也是其自身极具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郑声被斥为"淫声"的背景下,郑声不仅禁之不绝,而且越来越兴盛,究其原因,关键是郑声的社会需求和传播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壮大,为郑声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中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城市的发展为郑声的兴盛创造了物质基础,城市社会各阶层需求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郑声的繁荣,使郑声演艺人队伍得到不断壮大。

    2011年04期 No.98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说“瓯”

    李学功;

    先秦秦汉"瓯"之载记,实际反映出瓯人族群发展、分布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商周时期,越共同体之部族、方国已经成为商周政权较为松散的朝贡体系的一环。其方位在今浙南、闽北在内的东南临海区域,古为"越"之族系,百越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瓯越文化遗址群在浙南之温州、台州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至迟在商周时期,浙南的温州、台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毋庸置疑的文明社会形态的因子。

    2011年04期 No.98 107-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物与考古

  • 解读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

    吕茂东;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是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铜器铭文所载的"豐",是殷末东扩建立的子姓"豐国","文祖甲齐公"是周初僭号称王的"豐王",城址、祭坛是其天坛。豐王被周公征伐,从而臣服于齐,称为"齐公"。卜骨的数字符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艮》和《噬嗑》,是"豐"归齐所遵的天意。两座甲子形的大墓,是齐国公族的墓葬。引簋铭文中的"幽公"名"庮",食采于薄姑,是乙公得之子,胡公静之父,作器者引之祖父,哀公不辰之叔父。周夷王"烹哀立胡"是"夺位"之争,与纪侯的策动和豐族的"天坛"有关。引簋与史密簋可谓是"姊妹篇",记载的都是周夷王"烹哀立胡"、平齐内乱的重大历史事件。

    2011年04期 No.98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学术综述

  • 最近十年之《韩非子》思想研究述评

    刘亮;

    21世纪最初十年间的《韩非子》思想研究,在研究方法、思想结构、理论认识、疑难问题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规范"概念、发生认识论、语义分析法等概念与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方法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一领域得以延续。只是方法各皆存在一定局限。法势术间的关系仍是《韩非子》思想结构方面被讨论的热点。《韩非子》人性论的研讨则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这十年有关《韩非子》理论认识的深度。其有关疑难问题的研究进展,则可选取《难势》篇的分析作为例证。此外,《韩非子》君德思想、《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等方面,诸学者亦有深入思考。

    2011年04期 No.98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书评·书讯

  • 学术史写作的新范式——《清代〈孟子〉学史大纲》评介

    王耐刚;

    <正>《清代〈孟子〉学史大纲》是作者李畅然在其2004年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一部专著。书中既有细致的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对于理论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前者最见作者用力,后者亦见作者之功力。该书在全面调查清代《孟子》学、四书学著作及前人对于清代《孟子》

    2011年04期 No.98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经济思想现代性的多维解读

    王曙光;

    《管子》有三分之二涉及经济内容,其论及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国际贸易竞争、经济运行调控、防止贫富分化等思想,几乎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涵摄在内。就当时环境条件而言,《管子》的微言大义是极其精湛而有洞见的。其中许多经典理论对于当代经济发展模式建构仍具有现实启示和指导价值。

    2011年04期 No.98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代学者论“轻重”

    巩曰国;

    和前代相比,宋代学者对《管子》"轻重"内容的分析,更为深入细致;对"轻重"的总体评价与年代作者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宋代学者对"轻重"近乎一致的否定评价,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他们对"轻重"著作年代与作者的辨伪,与当时的疑古思潮密切相关。

    2011年04期 No.9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轻重之术:管子的经济战谋略

    王珏;

    管子因其经济战思想而独步于先秦诸子。有关管子经济战思想的资料主要收录在《管子》"轻重"二十一篇中,其中《管子》所言的"轻重之术"是对经济战谋略的明确概括。本文通过探讨运用轻重之术的条件、轻重之术的作用、轻重之术的实施方式,试图获得对管子经济战思想的初步认识。

    2011年04期 No.98 1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出版——凝聚齐鲁千年青铜文化之精华,收录宋代以来山东出土收藏著录之成果

    谷玉梅;

    <正>由陈青荣、赵缊编著的《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于2010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世民研究员分别为该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副院长丁伟志先生

    2011年04期 No.9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子鼎

    张越;王滨;

    <正>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器

    2011年04期 No.98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