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珏;
春秋时期齐鲁交兵的情况常常能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清人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专辟一章《春秋齐鲁交兵表》详加论列。然仔细对照相关史料,发现顾氏对齐桓公之前的齐鲁关系没有溯本求源,仅从春秋争霸之局的角度囫囵论之,所言不够详备,春秋初期齐鲁交兵问题背后尚存未发之覆。本文认为,"鲁与齐不平"之现象在西周鲁徙封后已形成,并对春秋初期的齐鲁关系影响至深。
2010年04期 No.9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丽;
公子诸儿、公子糺、公子小白同是齐僖公的儿子;诸儿因年长而继承王位,是为齐襄公。襄公俊美多才,有图强之心。他攻打鲁国,讨伐卫国,灭掉纪国,帮助卫惠公登上王位,齐国一时强盛。齐襄公和鲁桓公于桓公十八年在泺会见,鲁桓公夫人文姜随行。齐襄公复与妹妹文姜私通,并派力士彭生杀死鲁桓公。襄公做事随意,喜怒无常,最终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夺得齐国王位后,亦因暴虐被杀,齐桓公登上王位。襄公的功业,为桓公称霸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04期 No.9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旭;
中国古代冶铁术历史悠久,然而冶铁术发明的源头在何时、何地,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记载的研究和对国内最早冶铁遗址发现的考察,以及结合对当地民间遗留大量冶铁文化的相关内容分析,考证淄博铁山为中国冶铁发源地。
2010年04期 No.9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于孔宝;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大量生产与使用铁器的国家。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齐国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0年04期 No.9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传联;陈同英;
众所周知,舜《韶》是产生于虞舜时期的一个古代乐舞,当它传承至齐国之后,就变成了齐《韶》。这两代乐舞的内容是否相同,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舜《韶》是宣扬自黄帝至虞舜、夏启九世之功德;而齐《韶》则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了的乐舞,其内容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2010年04期 No.9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青;满园园;
《韶》乐来源于帝的《九招》,经过不断的发展,齐《韶》成为春秋时期齐国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杰出代表,孔子的"尽善尽美"更是对齐《韶》的高度赞誉。齐《韶》作为齐国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场面宏大、优美典雅、刚毅庄重、欢快愉悦、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和音乐跌宕起伏,也成为齐国宫廷乐舞的音乐特点。
2010年04期 No.9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聪;
古琴艺术是我国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尤为普及。因此,孕育出了众多的著名琴家。经考,主要的有:姜子牙、宁戚、伯牙、刘涓子、杞梁妻、牧犊子、邹忌、雍门周等。
2010年04期 No.9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俊波;
本文对孔子和孟子的"乐"理念的各自特点及其异同之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孔子的"乐"理念具有明显的泛伦理化倾向。他所关注和注重的,乃是"乐"的社会教化、社会整合的伦理调节功能。孔子视"礼""仁"为"乐"之魂魄,视"至善"为"乐"之归宿和极致。"乐"的艺术审美特质被淡化和边缘化。孟子对孔子"乐"理念的最大修正,在于他将其"民本"的政治诉求贯彻于其"乐"理念之中,诉诸"与民同乐"的政治氛围,从而将"乐"理念平等化、平民化、感性化,扬弃了孔子对"乐"的种种宗法等级束缚,破除了对"乐"的雅俗之别的偏见,从而使"乐"理念向其平等的、感性的审美氛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孔子泛伦理化的"乐"理念相比较,孟子的"乐"理念则具有泛政治化的理论倾向。
2010年04期 No.9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玉明;夏艺铭;
墨子非"乐",认为"乐"存在诸多弊端:王公大人用百姓的血汗钱设制了"乐","以为事乎国家",百姓得不到享用;劳民伤财;农人误耕织,官员误政事;重者贪乐致使国破家亡。所以应该非"乐"。其实"乐"不可非,也非不了。因为"乐"的产生和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乐"于人类社会的关系太密切了,它的价值是全方位的。对于"乐",与其非之,不如择其善者与百姓共享之。探讨先哲关于"乐"的理论建树,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无启迪和借鉴意义。
2010年04期 No.9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光华;
老子是与东夷族群有联系的舜的后代,具有传承华夏族群尧舜禹汤文武爱民立政为目的的、德政文化传统的条件和能力。春秋中晚期周王室王权衰败丧失权威,所以老子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道德经》记载老子崇尚德政的思想主张,但是流露出对时代混乱无能为力的失望。老子是在春秋晚期的秦写出《道德经》,赞赏并且倡导德政,指出德政的举措在于养育人民生活安乐,德政丧失的原因是不爱护民众百姓的生存利益,领导者培养爱护人民的善良高尚的道德才能实行德政,要求品德高尚的领导宽容仁慈厚道不争强好胜,推行德政传统管理国家。
2010年04期 No.9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宁;
《论语》有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它以"泛爱众"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
2010年04期 No.9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海;
本文对周初之"象舞"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梳理。作者从对"象"的文字训诂入手,分析了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滥觞期,汉字、《易》和原始舞蹈的创生过程中,"象"作为早期先民的一种模仿、象形的交流、互动的信息传递手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沟通载体作用。对"象舞"在华夏舞蹈史发展过程中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也进行了梳理,肯定了其审美主体意识的自觉与回归、启动了舞蹈世俗化、人性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艺术进程的重要作用。
2010年04期 No.94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晨之;
墨子思想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可以为我们解决家族制企业面临的文化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兼爱"思想应成为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核心价值目标;"尚贤"是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重要立足点;另外,墨子思想及其本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楷模。
2010年04期 No.94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晓华;步如飞;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子夏仅是其中较有成就的一员。与孔门其他弟子相比,子夏以其特立的言行以及迥然的风格成为孔子门下一位卓异的人物。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子夏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勇武、好学、刚直、善言等等。由于年代久远,并受史料所限,我们只有管中窥豹,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其性格的本来面貌。
2010年04期 No.9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秀荣;
周村铜响乐器的制作历史,据《考工记》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时至明清,已是作坊林立、品种多样、四海扬名、南北畅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周村铜响漫五洲"的局面"。
2010年04期 No.94 87-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秀琴;
同族乐器是指同一门类的乐器,在演奏技法、形制等方面有着更多相近相通的地方。利用同族乐器的这种相通性,能在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本文拟以二胡为例,以乐器的相通性为切入点,从乐器的形制、音色及按弦等演奏方法等方面,探讨同族乐器在音乐师范院校专业拓展方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期对音乐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借鉴和启发。
2010年04期 No.94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冰;
"八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木类乐器有着特殊的作用。木类乐器之属"柷"状如漆桶而有椎,"敔"如伏虎,背有鬛二十七,在礼乐中的演奏中分别用于乐起与乐终,起到了率领礼乐演奏起止的关键作用,后世"柷"、"敔"在儒家礼乐思想"八音和谐"中起到特殊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研究"八音"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木类乐器的作用更有着特殊的价值。
2010年04期 No.9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吕文静;
三老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这一制度的设置既体现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传统,又是汉代统治者为适应统治需要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从三老所享有的物质待遇、朝廷礼仪、政治地位三方面分析这一制度中的尊老养老的传统、历史作用及其借鉴意义。
2010年04期 No.94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志璞;盖光;
《周易》通过"一阴一阳"彼此互补、交合的"创生"过程,构建起一个充满"生"之节律的宇宙自然,生命彼此"互化"呈现出流转不息的"生生"运演节律,同时为自然天地提供了多样、繁复、循环及演化的可能。《周易》阐释的这一充满节律、循环往复、多样统一的宇宙自然所彰显的魅力,实际是对生命的颂扬及多样之"和"的赞美,而这一切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典美学。
2010年04期 No.94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义勇;梁冰;
周村烧饼是风格独具的传统食品,薄、香、酥、脆的产品风味,沿袭久远的工艺特色,对民俗和地域性食品的深刻影响,以及特色鲜明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04期 No.94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学海;
陈庄西周城是周代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南城门内的祭坛与贵族墓地对城的属性作出了证明。祭坛为社坛、贵族墓地是家族墓地,两者的平面关系体现了"左祖右社"的思想观念。陈庄西周城是齐侯所立之"家",是迄今首例西周卿大夫封邑。
2010年04期 No.94 108-110+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树明;
山东高青发现西周城址,是周人东征过程中,其在鲁北偏西敌对势力的中心区域设防、建设的一个名叫薄姑的军事重镇;城址偏东一侧贵族墓葬偏南一地发现TJ2祭祀台基,是用以实行墓祭、赏有功,或所谓"用命赏于祖"的一个地方;齐国初都营丘,在昌乐县东南一带的河西遗址。其所谓姜姓丰国者,其初封地域,大致应在今山东南部与江苏搭界地带,也或稍是偏西的地方。从陈庄发现考古资料研究判断,发生在西周初年的周公东征,齐祖太公望姜尚应也参加了,并也参与指挥了这次军事活动。
2010年04期 No.9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富祥;
古代逢族为豢龙族的一支,源出传说的祝融部,因与姜姓族群通婚而为姜姓。夏代后期,其族居于今豫东鲁西,商汤灭夏后归服于商,被封于齐地,取代斟氏为诸侯,国名齐。其都邑初在今邹平境内,后迁于青州附近,商晚期为斟氏后裔所逼,再迁于今高青境内。商末助商王朝平定东夷反叛,周初复支持商王室嫡裔武庚起兵反周,与薄姑氏同为周人所灭,其国族亦被迁徙于今济阳境内,成为周王朝新封姜齐政权的附庸。
2010年04期 No.94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耿国华;胡业福;房晓军;
《管子》含有丰富的修养思想,既有实践层面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修养要求,又有形上层面的修养理论构建。在其产生意义,指导思想,保障措施,修养重点上均有不同于其他修养思想的理论特点。
2010年04期 No.94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全明;
《管子》在其自然环境理论中突出了"因地制宜"的生态意识。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既反映了其唯物的自然意识,又体现了其辩证的环境理念,还表现出其注重生态平衡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具有主张有节制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的特点,可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关环境理论方面之进步学说的典型代表。
2010年04期 No.94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郑东;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2010年04期 No.9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巩曰国;
本文结合黎翔凤《管子校注》,阐述了《管子》校释整理中底本与校本的选择、资料的搜集利用、文本的校勘与注释等方面的问题。仔细梳理版本源流,广泛搜求包括未刊稿本、出土文献在内的各种资料,是做好《管子》校释整理的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力避主观武断,强为做解,是校勘与注释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
2010年04期 No.9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艳丽;
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曾给予全面且较高的评价。王世贞关注管仲,与当时朱明王朝取代蒙元政权关系密切,还与王世贞曾在青州任职有关。王世贞的治史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影响。通过分析王世贞对管仲的评价,可以明晰王世贞的治史特点,并为分析明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提供佐证。
2010年04期 No.9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越;
<正>最近,张光明先生的《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光明先生的文集,也是他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主要由"齐地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陶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海岱地区文化进程的研究,淄博地区先秦文物考古
2010年04期 No.9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越;王滨;
<正>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青铜器物,长115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1979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的兵器坑。镜面精工磨砺,无锈处,乌亮可鉴,应为实用器物。镜背有精美纹饰,纹饰凸起1.5毫米,
2010年04期 No.94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