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研究

  • 《晏子春秋》中晏婴的廉政实践及意义

    周云钊;

    晏子是一个实践型的政治家、实干家,他的思想观点往往在其实际政治活动中因人因事而发。在廉政观上,晏子躬行节俭,认为"尚俭"是为政之本,为此他菲食粗服、弊车陋室、辞谢女色。晏子的"尚俭"就个人来说是出于修养身心的要求,就政治而言是为齐景公做出榜样。他力谏君奢,廉政为民,成为继管仲之后的齐国又一位贤相。晏子的廉政实践成为我国廉政文化的宝贵财富,给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以借鉴和启示。

    2010年02期 No.9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稷下学研究

  • 盲视与洞见——《荀子·非十二子》今读

    刘剑;

    《荀子·非十二子》顺应了当时天下学术总归一统的思想潮流,同时也以不容异己之势遮蔽了自身学术思想的好多问题。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荀子批判十二子的诸多论点盲视与洞见并存,与其自身的学术占位、理论体系和现实政治关怀密不可分。他的立论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思想和政治权力难分彼此、相伴相生的原生态,并对后世知识分子言说与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0年02期 No.9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荀子》的幽默艺术特色

    魏裕铭;

    目前对《荀子》作为著名散文著作之一的研究,从艺术性上的分析止于对其譬喻和大量排比句法的一般肯定。本文认为《荀子》中的幽默风格是应予关注到的艺术特点之一。文中的荒谬意味比喻、错倒描写、对因果不协调的现象原因的欲擒故纵的揭示、"猜谜语"谐隐游戏形式等幽默手法都值得珍视和进一步探索。

    2010年02期 No.92 42-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老学派“类法治”思想探析

    张继;

    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哲学政治思想,一方面其强调"道生法",主张法律的道德基础、强调法律的权威与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循法而治",并提出君主"无为而治",弱化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统治者对法律的侵害。相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家、儒家等其它学派法律思想,其法律思想更接近于西方的法治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0年02期 No.9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慎子的学术思想

    范国强;管祥久;

    慎子是战国中期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慎子》①一书中。由于资料缺乏,慎子的思想学术派别历来说法不一。②本文以为:慎子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加以演化并与其"尊君"、"尚法"、"贵势"、重"术"的学术理论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但法家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重点与核心,他是战国中期由学说林立走向学术融合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2010年02期 No.9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齐史研究

  • 齐秦两国军事制度之比较

    齐廉允;

    齐亡秦兴的历史命运虽由诸多因素促成,但不可否认,军事实力的差异是造成两国命运迥异的最直接原因。军事力量强弱与军事制度密不可分,军事制度是否健全、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成为决定一国军事实力强弱的关键,正是军事制度的差异对齐秦两国一亡一兴的最终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02期 No.9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古代学术思潮

  • 庄子安顿生命的策略

    王焱;

    为了在无道乱世中增加生存机会,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与"与物委蛇"这两种生存策略。前者主张世人将自身的世俗之用掩盖起来,以免于祸害,最终实现自身的根本大用;后者主张世人尽量避免与他者发生正面冲突,在矛盾的空隙中求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庄子吁请世人尽其所能保全生命,是为实现生命意义做必要准备。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2010年02期 No.92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伦理与审美的双重奏——儒家之礼的人类学解析

    毛新青;

    借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探讨传统儒家之礼对个体身心进行调节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内在机制。儒家对礼进行建构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具有审美意味的象征符号,展演了内在的伦理精神和道德理念,释放了个体的感性情感和欲望;通过赋予和强化个体的社会角色与身份,礼为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提供了一个构建意义的场域,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个体的社会调控。

    2010年02期 No.92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孔、孟所论“圣人”异同考

    魏忠强;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2010年02期 No.92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远古居民

    宣兆琦;

    海岱地区既是一个历史地理和历史区域概念,又是一个当代考古学的文化类型区域概念。"海岱"地区指的是泰山周围与渤海、黄海之间的广大区域,即今山东半岛。海岱地区的特殊地理形势孕育了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使其成为我国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海岱地区的特殊地理形势孕育了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使其成为我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地区的特殊地理形势塑造了这一地区古文明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类型。海岱地区的远古居民于考古学上叫做沂源人、新泰人等。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主人是被我国古文献称之为"东夷"的人。西周以后,海岱地区的主要居民变成了齐人和鲁人。正是东夷人和后来的齐人、鲁人在海岱地区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大地上创造了我国最早的文明之一海岱文明。

    2010年02期 No.92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季丽莉;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居民生活、齐鲁方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些方面解读山东地名所反映的齐鲁文化。

    2010年02期 No.92 80-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西周音乐教育及其历史意义

    贾剑蕾;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庞大,教学管理严格,传授的主要内容有乐德、乐语和乐舞,并有统一和严格的教学进度;受教育的人通过学习器乐、歌唱、乐舞等音乐技能,来实现对人的全面培养。

    2010年02期 No.9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赵玉环;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独具特色,其特质体现在礼法结合、礼刑并用、伦理立法、重刑轻民等诸方面。中国古代法律文明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同期及后世周边国家的立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特色鲜明的中华法系被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世界古代五大法系之一。中国古代法律的精华对于现代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应当从中汲取营养,努力建设现代法治文明。

    2010年02期 No.92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汉代孝伦理的刑法化

    李文玲;

    汉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将先秦儒家的孝伦理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手段,并逐渐法律化。在刑法方面的表现就是对老年犯罪加以减免和存恤,对不供养父母、殴辱父母及王杖主、告发及诬告父母、强奸继母、非议孝行等不孝行为进行了严厉地处罚。这种孝伦理的刑法化为以后各朝法律所继承,尤其以唐律中的规定最为明显,也为我国现代法律和道德伦理的结合提供了极有利的借鉴。

    2010年02期 No.9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文物与考古

  • 高青陈庄遗址M18出土豊簋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探讨

    任相宏;张光明;

    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近年山东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尤其是西周早期城址、大型祭坛、甲字形大墓、殉马和甲骨文(见图一至图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商周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8号墓出土的青铜簋,铸有11字铭文,且自铭"齐公",为首次发现,为确定该城址国别和性质提供了绝好的证明。所以这些发现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2010年02期 No.92 97-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从传世山东藏家的藏品看高青出土的青铜器

    陈青荣;

    山东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所收藏的传世青铜器《引尊》,是引为其同宗长辈所造之祭器,金文资料反映,《引尊》之引为西周中期人,是商齐裔胄,其生存年代与生存的地域均与陈庄出土青铜簋中的"引"相同,他们是否是同一人?值得探讨。

    2010年02期 No.92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南河崖看鲁北商周海盐考古现状

    李慧冬;赵光国;

    近几年,随着科技考古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盐业考古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山东寿光大荒北央、双王城等以海盐生产为主的考古遗存的发掘,为海盐考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作者从亲历的广饶南河崖遗址发掘为出发点,力图理清目前鲁北地区商周时期海盐考古的现状,并就某些问题做初步探索。

    2010年02期 No.92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关于《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部分注译与陈鼓应先生商榷

    刘长欣;

    陈鼓应先生在其《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对《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部分的"今译"是:"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我认为这种注译彻底否定或颠覆了老子"报怨以德"的正确思想,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文中"和"的错读。

    2010年02期 No.92 113-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读书札记

  • 于慎行、冯琦文学思想略论

    张秉国;陈件辉;

    作为万历年间山左诗坛的领袖人物,于慎行和冯琦在文学观念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在对复古派的批判方面,有破有立,以"神情"、"情真"、"化"等以矫七子之弊;而这些主张的提出,又对公安派具有先驱者的意义。

    2010年02期 No.9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郯城徐氏家族文化试探

    马纳;

    郯城徐氏最早的祖先是东晋的徐宁,其故乡在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县),东海郯城成为徐氏最为重要的郡望之一。郯城徐氏以文学、政事通显,族中诸多子弟并有才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徐悱、徐、徐陵、徐君蒨等人,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作为文学官宦之家,郯城徐氏家族诗文传家,素有忠孝家风,徐父子擅名当世,足以傲视梁陈,徐、徐陵父子家学是郯城徐氏家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010年02期 No.92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张积中的三教观

    许东;

    自魏晋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清末太谷学派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一个学术派别,其三教观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学派北宗传人张积中在山东肥城黄崖山聚徒讲学近十年,门人弟子遍及山左,现存遗著十九种,为太谷二传弟子中著述最多者。从张积中的三教观来看,他并非倡导三教合一,其三教观的核心是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基本理念,同时汲取佛道思想来完善其理论体系的太谷圣功之学,当属宋明"新儒家"思想在民间进行儒学传播的新尝试。

    2010年02期 No.9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北齐青瓷莲花尊赏析

    刘巍;

    2010年02期 No.92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管仲学派生态伦理思想的层次结构

    王文东;

    管仲学派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为根据和调节机制的有机系统,认为天地人遵循着共同的基本生存法则,由此阐述了以"人与天调"、"天人相因"为基础的生态存在论。《管子》一书以"道为物要"的价值观为总依据,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根据人类道德与自然万物的内在依存关系,提出"德润万物"的生态伦理命题;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一致性,主张入世行为要遵循以"人与天调"、"德润万物"、"时之处事"为中心的伦理原则,并提出了取用有度的生态伦理规范,即合理利用,开发有度;依时禁放,顺天应人;宽猛并济,令行禁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管仲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的,直接服务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和满足民众需求,它开创了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的先河。

    2010年02期 No.9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社会控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王博识;

    齐国法家及其代表论著《管子》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管子》一书在顺民心的前提下,主张运用法治制衡,培养民众礼节来进行社会的合理控制。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管子》所倡导的礼法结合的社会控制手段是最为有效完善的。《管子》从治国实践的角度认为,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对国家和百姓进行合理的控制安排,实现百姓安居,国家长治,在治国方略上就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一方面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管子》礼法并举的社会控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道德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2010年02期 No.9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公平思想研究

    牛喜霞;张生元;

    《管子》中包含着丰富的公平思想,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平均财富和平均赋役;在社会方面主要体现为"布政有均"。最后,《管子》提出了实现公平的具体措施,即"均地分力"和"四民得均"。

    2010年02期 No.9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管仲的改革思想与实践

    宫芳;

    管仲任相伊始便以其卓越的胆识,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管仲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四民分业定居"、"叁其国而伍其鄙"和加强君主的权柄等方面。管仲的经济改革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税收的改革以及工商业的改革等方面。管仲的军事改革主要包括寄军于政、甲兵赎罪以及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等方面。管仲的改革思想及实践不仅见效于当时,而且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大的启迪与借鉴价值。

    2010年02期 No.92 19-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管子“以人为本”生命学说对和谐社会建构的文化观照

    张鹏飞;

    《管子》可谓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罗万千、韵味隽永的富含"经邦治国"之道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佳作。它承续、生发、展拓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理念,推崇创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然则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可谓与管子的文化思辨、道德教化和审美情韵皆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境。

    2010年02期 No.92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的“管人”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董青霞;

    齐文化的代表作《管子》中记录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所倡导的各种"管人"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以"以民为本"为理论基础,以能力作为使用人才的根本原则,注重运用赏罚激励理论和实施网罗精英人才策略,这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2010年02期 No.92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齐国巨防》出版发行

    张越;

    2010年02期 No.9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釉莲花尊

    张越;

    2010年02期 No.92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