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彬;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而且久传后世1118年。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但是,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的一个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这个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的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2009年03期 No.8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梅进;
我国的声乐教育虽然起源于周代,但都是在宫廷内教授国子,平民百姓无权享受。时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却在群众歌唱活动普及的基础上,率先出现了民办声乐教学。它的出现,既是对宫廷官办音乐机构的补充,也是顺应广大声乐爱好者的迫切需求。秦青是位杰出的老师,薛谭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9年03期 No.89 50-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红云;
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证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的魅力。孔子赞美齐《韶》的核心是内容极"善"与形式极"美"。那么,齐韶的内容到底"善"何处?其形式又"美"在何处?本文进行详细的探讨。
2009年03期 No.8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庆;
"军事软实力"概念是上个世纪末才刚刚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在中国先秦时代,辉煌的华夏文明已为该思想的萌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得道多助"的义战德胜思想,"尚智重谋"的诡道用兵思想,"以治为胜"的治军练兵思想等皆堪称中华智慧之树结出的丰硕果实,对后世中国用兵智慧的发展、兵学理论的充实和积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009年03期 No.89 55-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逸新;董梅;
《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白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论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2009年03期 No.89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代国玺;
"言"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孔子讨论"言"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言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2009年03期 No.89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邢培顺;
"忠恕"在孔子儒学中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朱熹解释其意义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就准确地指出了它在词性上既有形容词性又有动词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含义不会局限于道德一域,而是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具体说来,它同时具有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政治实践和知识论三个层次的含义。当然,这三者在"忠恕"中是一个以一贯之的混融整体,我们这样区分,纯粹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2009年03期 No.89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勇;
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的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的原则对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对道家、道教的理解与态度。
2009年03期 No.8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杰文;
《孙子兵法》是一部先秦兵书,却可用于指导商业经营等经济活动。这主要因为:(一)社会事件发展规律具有相似性。(二)《孙子兵法》对社会事件规律性有着真切把握。所以,《孙子兵法》可用于指导经济决策等商业经营活动。
2009年03期 No.89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宗杰;贾斌昌;刘若斌;
"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具有天下为公、厚德仁民、讲信修睦、经世致用、躬身实践、自强不息、勤勉睿智等丰富的精神表象和鲜明精神特质。
2009年03期 No.8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卓成霞;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齐鲁文化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丰富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2009年03期 No.8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巩绪发;
从先齐的东夷族到春秋战国,优越的地理环境下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催生了相对先进的传统齐鲁文化,它影响了齐鲁书家的文化选择和书法实践,促使古代山东属地成为中国书法的重镇,也促使古代山东书法地域风格的形成,它超时空的丰厚思想内容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穿透力,也同样影响了建国后当代山东书法地域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009年03期 No.89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路荣平;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和周村商帮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周村商埠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渠道:传统继承和现代培植。所谓传统继承,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到周村的商埠文化,主要传承有齐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和外地文化传统。齐文化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注重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渗透于以祥子号为代表的周村商帮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实践中,周村商帮在全国各地的经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山东商人的主体和代表。
2009年03期 No.89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学良;
周村商埠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渠道:传统继承和现代培植。所谓传统继承,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到周村的商埠文化,主要传承有齐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和外地文化传统。所谓现代培植,就是现代文化因素的规范、引导和影响,主要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国外现代工商业文化的培育和冲击。
2009年03期 No.89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玉霞;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2009年03期 No.89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建伟;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2009年03期 No.89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卫华;
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的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的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的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2009年03期 No.89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巩曰国;
战国秦汉古籍对《管子》文句的称说引述,透露出了刘向定本以前《管子》早期流传的诸多信息。按时代先后做纵向分析,可看到《管子》内容的"递为增益";按空间地域做横向分析,可看到《管子》篇章的"分合无定"。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所谓18篇的"《管子》原本"并不存在。
2009年03期 No.8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煜瑞;
《管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管理哲学巨作。本文试图从土地的分配、土地的开发、国土的规划、资源的保护等四个方面来探讨《管子》的国土资源管理哲学思想。《管子》国土资源管理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对今天的国土资源管理理论的建设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009年03期 No.8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吕华侨;
《管子》渊源于齐文化,法制思想以礼、法并重为特色,齐用之而为东方大国;秦用商、韩之法迅速强大并统一六国,但秦法严苛激进,任法而废礼,致秦二世而亡。汉承秦之弊,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于偶然,也是必然中选择了礼法并重的《管子》法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史称黄老政治,使国家逐步实现了稳定与繁荣,并开创了二千多年的秦汉制度。
2009年03期 No.8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长泰;
管子的思想对中国影响较大,《管子》的君子观是天地之道,是君子存在的依据,君子的"禾变"智变是君子存在的现实需要,君子境界是静因无为自然境界与"重任"在身的道德境界的结合,君子的核心思想是"禾变"智变,这符合当时社会现实需求。这种"禾变"智变思想与儒家君子观仁义礼智合一的思想不一致,后来儒家君子观在发展上对管子君子观进行了"合变"式地发展传承,既有批判又有吸收,使儒家君子成为理想的社会形象。
2009年03期 No.8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正立;
管仲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中。管子经济思想的特点是:重视人民普遍的生活需求,把国库存在的意义与人民的生活需求联系在一起考虑,对于暴富现象,他们认为是造成贫富不均的因素,国家的作用是要限制暴富,均衡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都与现代西方的经济观点接近。
2009年03期 No.8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凡涛;
管仲在诸侯并起、争霸称雄、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以政治家的胆识、思想家的睿智,洞彻社会发展趋势,胸怀宏伟政治抱负,从实际出发,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深刻改革,做出了很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治国思想。今天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管仲的治国思想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2009年03期 No.89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越;2009年03期 No.8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越;王滨;2009年03期 No.89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