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批判与建构——荀子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苗润田;

    荀子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现存社会合理性问题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否定现存社会的运行方式,深入分析社会混乱无序的结症,积极探寻超越现实的路径,建构起以等级分明、分工明晰、尚贤使能、礼法兼治为特征,以"群居和一"的"至平"社会为理想的社会发展理论。

    2008年02期 No.84 2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孟子与士人精神

    李定文;余艳红;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在此基础上.孟子推出了四种士人典范。而在孟子这些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乃是对德性的张扬,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他明显偏重于前者。这是孟子关于士人精神的特色所在。在孟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信仰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是一位信仰道德的"宗教家",而不是一位代表智性的"学问家"。

    2008年02期 No.84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牛量;冯文全;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2008年02期 No.8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齐史研究

  • 召陵之盟及其历史意义

    蔡靖泉;

    "召陵之盟"是先秦史上的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的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的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的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的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之政"的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的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的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的发展。

    2008年02期 No.84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人才观

    张杰;徐加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2008年02期 No.8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战国时期齐国的人才价值观——由邹忌任相封君谈起

    张艳丽;

    邹忌是田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任相封君,辅助国君称"强于天下"。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人物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才思想的鲜明特点:德才兼备而更重才,与才相比,德的要求大降。这既富有战国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带有齐国社会风俗的一些印痕。

    2008年02期 No.8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今齐方言中的古语词论析

    钱慧真;

    今齐方言中有大量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层层积淀的结果。从历时角度而言,今齐方言中的古语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上古、近古、中古三个历史层次l从共时的角度而盲,它们存在于共时平面的形、音、义,又与历史上的古语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2008年02期 No.8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古代学术思潮

  • 中国哲性思维的生态体验性

    盖光;

    中国古代人的哲性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性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性、"化"性、"心"性和"游"性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性特点。

    2008年02期 No.8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古代冲突法思想比较探源

    王立武;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冲突法是舶来品,但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冲突法思想起源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冲突法思想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最早能够追溯到夏滴、周三代时期,并且经过历代的积淀逐渐成熟和完善。

    2008年02期 No.84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先秦秦汉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

    宋艳萍;

    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术行为在丧葬习俗中的表现、地位,并对数术行为存在的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2008年02期 No.84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范蠡经商理财思想探析

    冷莎莎;张鲁秀;高厚礼;

    范蠡的经商理财致富的经验及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奇葩,修文能治国,经武能安邦,从商能巨富。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儒商完全符合,和孔子的弟子子贡被后世人一起称作"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有人形容为我国商业之祖。本文着重探求其经商之道:预测商情,把握商机;重视商品质量;并能知人善任,富行其德从而提高商业形象。

    2008年02期 No.84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古今论坛

  • 儒家和谐价值理念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意义

    王玉华;

    和谐价值理念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本文通过对儒家和谐价值理念四个层次的逻辑分析,概括得出儒家和谐观的主体精神以及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008年02期 No.84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载道:中国电影功能观念——“道统”观念对中国电影及电影审美观念的影响述略

    张玉霞;

    中国文艺的"道统"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文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电影这种艺术形态尽管是舶来品,一经传到中国,便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消解而使之中国化。电影通过迎合传统的艺术观念,继承了功能目的论的艺术理论观,从文以载道的艺术观念出发来把握电影作品和电影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一代代电影人所追求的,不是改良社会,唤起民众,挽救危亡,就是关注民族生存,思考人类命运这类极为崇高的人生目的。注重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载道传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张扬。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艺术理论的关怀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叙事智慧。

    2008年02期 No.84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成功法则》

    宫源海;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但被运用于政治,而且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美国500多位百万富翁的经商管理信条,这在《成功法则》中体现出来。

    2008年02期 No.84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国礼乐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刘海莉;

    鲁国的礼乐制度,是周代血缘宗法社会的产物,其基本信条是"尊祖"和"敬宗",也就是依照与周王室的血缘亲疏以及嫡庶、长幼等关系,确定贵族之间的上下、大小、贵贱等等各种等级差异,从而形成相应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2008年02期 No.8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及其现代意义——古代外交和谐论

    戴建忠;

    纵横家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智慧群体,也是当时列国外交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有的放矢、善抓机遇、国无常友亦无常敌的思想认识以及外交活动须以国力为本的外交策略对于当前国际社会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2008年02期 No.84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学术考辨

  • 竹简本《文子》成书年代再考

    王艳;郑杰文;

    从对简本《文子》中运用的称谓用语的考证可以得知,其书成书年代上限在齐平王时期。从对简本《文子》文本本身的考证可以得知,其书成书年代的下限在秦前。从简本《文子》与甲本《老子》的对照中可以得知,其书是《老子》在政治上的运用发展。简本《文子》与《黄帝四经》、《淮南子》、《吕氏春秋》之间的关系是黄老学派兴盛的标志。而在齐平王和秦之间,《文子》已有两种版本的流传。

    2008年02期 No.8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孙子兵法·计》篇“将听吾计”句之再解读

    于敬民;王荣华;

    <正>"将听吾计"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之《计》篇。原文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自三国曹操始至宋代,"孙子十家注"中有七家对此语进行注释,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说,"(你吴王阖闾)如果听从我(孙武)的军事谋划,指挥战争必定胜

    2008年02期 No.84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面缚”新证

    王进锋;

    "面缚"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出现,它往往和其它礼节一起构成投降礼仪。"面缚"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甚至成为投降的代名词。历来的学者对"面缚"的形式提出了很多的解释,但矛盾的地方仍然很多。笔者结合文献、考古、古文字方面的材料,提出:"面缚"来自于古代捆绑战俘的习俗;它的形式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是缚手于前、缚手于后、捆绑颈项以及颈手俱缚中的任一种。

    2008年02期 No.84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北齐《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考鉴

    李森;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传世稀少的北齐碑刻,不仅对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还是研究当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2008年02期 No.84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化比较研究

  • 儒家经典英译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

    王丽雅;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儒家经典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欣赏儒家思想的空间。儒家经典英译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儒家经典众多的译本由于译者的背景、传播目的和目标受众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008年02期 No.84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学论苑

学术综述

  • 现代足球之源——中国古代蹴鞠及其流变研究

    邵先锋;

    蹴鞠,现代足球之源,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足球的起源地,世界体育界的专家大都认为是在中国,国际足联也认可了这种观点。本文依据现有古籍及考古出土文物,就蹴鞠的起源地、蹴鞠在中国的流传、蹴鞠自战国至清代流传过程中的演变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阐述。

    2008年02期 No.84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寻找揭秘《周易》的钥匙——《刘蔚华解读周易》读后

    臧守虎;

    <正>《周易》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同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也是一部最难读懂的书。大学毕业以后,正值"《周易》热"方兴未艾,出于好奇,我也买回一本加有译注的《周易》书来读,

    2008年02期 No.84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论

    张连国;范跃进;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管子》认为经济系统必须顺应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法则:"天时";《管子》阐述了正确处理人口、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间关系的"务地利"的可持续经济思想;《管子》提出了修德、贫富有度及适度消费的生态经济管理思想。

    2008年02期 No.84 5-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

    史少博;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2008年02期 No.84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的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王红;刘玉山;

    在推进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古代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和吸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创新地全面部署民生问题。

    2008年02期 No.84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超时空的对话——简析梁启超作《管子传》的缘由

    乔新华;杨婵娟;

    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的篇章。管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909年,清政府和立宪派忙于"预备立宪,维新国政",著名学者梁启超把目光投向管子,为管子重新作传。梁启超从史学家的责任和精神出发.认为管子在先秦时就已经初步主张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从而将管子的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置于近代民族危亡的环境下进行解读。

    2008年02期 No.84 17-2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管子〉文献学研究》出版发行

    张越;

    <正>《〈管子〉文献学研究》,是山东理工大学郭丽老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2006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包括历代《管子》研究综述、银雀山汉简与敦煌史料与《管子》相关篇章的互证、唐宋类书与《管子》研究、宋以

    2008年02期 No.8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铜凤纹鼎

    张越;王滨;

    <正>铜凤纹鼎,战国时期青铜器。高11.5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1.7厘米,盖径11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敛口,腹微鼓,盖面上弧,上列尾状三环钮。在颈、腹和底部饰四周凹弦

    2008年02期 No.84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