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斗成
“刑、德”命题是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近乎永恒的命题。《管子》中有丰富、深刻的刑德思想:《管子》肯定刑在治国施政中的必要性,却大抵主张轻刑;《管子》更重视德,倡导以利民、惠民、养民为内容的德政及以“礼义廉耻”为主要特色的德教。其刑德兼施、先德后刑思想,可谓远绍周、吕,近承管、晏,下启荀、董,在中国古代正统刑德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是重要一环。《管子》刑德思想还打上了齐地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具有浓厚的齐学色彩。
2004年04期 5-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赵清文
在中国思想史上,《管子》一书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管子》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人本”和“民本”两层含义,并且着重点在后一层意义上。在《管子》一书的作者看来,人民对于政权稳定、国家富强、战争胜利和称霸天下都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统治者必须做到“顺民”、“富民”和“爱民”。《管子》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尽管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且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落后的东西,但在许多内容上,都达到了同时代的著作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2004年04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1 ] - 张连伟
《庄子》与《管子》之间有着较复杂的关系,它们都以“道”、“气”解释世界和人的存在,把“道”作为价值和意义的根据,但《庄子》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性的存在,即治身问题,而《管子》则服务于治国之道,把治国与治身相结合。《庄子》对“名”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拒斥功名,《管子》不同之处在于把“名”与法术相结合,运用于政治。
2004年04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巩曰国
《管子》一书,有部分内容亡佚。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辑录整理《管子》佚文19条,并对这些佚文与今本《管子》的关系及其思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4年04期 20-2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瑞芳
《管子》是春秋末至秦汉时期管仲及其追随者的思想和言论的结晶,它的价格及价格调节思想系统而全面。《管子》认为,价格是市场的核心因素,与生产成本、货币、供求状况、消费之间具有规律性的相关变动关系。国家应该通过对市场物价的操纵,控制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利用各种物品之间价格涨落,达到治国安民之目的;通过实行价格垄断,来充实国家的经济实力;利用价格波动,以增加国家收入;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可以压低商人的不法高利。
2004年04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要登
管仲是齐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其从政方略、治国之道对今天的为政之道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管仲对法治在治国中的作用、立法的原则、执法的原则等方面对管仲的法治思想进行分析,以求对今天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2004年04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红兵
本文从天人关系理论、心性论、理想人格理论三方面比较了庄子与荀子的主体性思想。文章认为庄子的主体性思想注重人的内在本性和心灵的独立和自由,荀子的主体性思想则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天下的实践,由此在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征。
2004年04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霞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荀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观,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欲从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荀子的教学思想三方面加以论述。
2004年04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郭传联,陈同英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而且久传后世1118年。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但是,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一种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其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2004年04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莫文
齐宣王、齐闵王所成就的霸业虽不及前几代君王,但在齐国历史上,他们巩固了齐国东方大国、强国的地位。本文论述了齐宣王、齐闵王通过广揽人才、合纵联盟等措施所成就的霸业。
2004年04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克奇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它的形成,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精神成果之一。具体来讲,齐地的方士文化与鲁文化的代表儒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组合形成了谶纬之学,并对汉代政治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4年04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梁娟娟
作为一种异彩独放的地域文化,齐文化之所以具有重实效、崇功利、尚法治、重变革、扬兵学、倡开放等特点,与创造这一文化的齐人性格有莫大关系。齐人性格是先秦人群中最活跃、最具多样化的性格之一,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拟就在齐人性格特点、形成原因及演变方面作一浅显论述。
2004年04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斌
燕齐风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表现为燕齐两国都有崇尚勇武的风俗,不同之处表现为燕人重义气,而齐人不拘小节而矜功名;燕人重友轻妇,而齐人较重视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和作用。
2004年04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盖光
“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性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2004年04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连国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2004年04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 ] - 沈顺福
道德的中心问题是善。在儒家文化体系里,善、仁与圣都具有这一含义。善何以可能这一道德哲学的问题,在儒家思想体系里,也就演变为仁、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仁的本义是爱亲人,因此,爱亲人的孝自然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而将仁爱上升为博爱众生,则为圣。因此,圣不仅是道德理想,同样也是政治理念。仁与圣的实现,在孔子那里,依靠忠恕,推己及人;在孟子那里,则为推恩。以自我的情感为基础发生的情感转移,休谟称之为同情。因此,聚合理念与生理因素的同情是孔、孟善何以可能的基础。同时,这也揭示了道德发生的机制。
2004年04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应峰
德治观念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观念,浸染于其中的法律观念也带上了浓郁的德治特色,先教后刑、“刑期于无刑”、“以伐辅德”均是这一特色的体现。此外,伦理观念与法律的结合及对德、刑的灵活运用,也是先秦法律观念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色最终也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
2004年04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志成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老子》中提出的“音乐相和”说与“大音希声”、“五音”的对立范畴,普遍地理解为是对“有声之乐”的肯定,甚至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和音乐的代言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老子》全书以“无”为本,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旨在泯灭一切文化成果,对于人为之乐亦是如此,以无声之“道”否定有声之乐,其消极作用是显在的,故对此予以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基于“道”之本体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意会之蕴,及客观上显现出审美经验的普遍规律,则当另作别论。
2004年04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越
齐国兵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齐兵学战争观中的慎战争思想对今天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慎战思想形成的前提是对战争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的原因是对战争危害性的正确把握、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胜”、“战”的条件是“非危不战”。慎战思想对今天的军事活动仍有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2004年04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龙海,张爱云2004年04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跃进2004年04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德正
王念孙《读书杂志》对于古籍的校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一些具体结论也多有争议。由于70年代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中有一部分是《晏子春秋》,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看王念孙校勘的成就与局限。
2004年04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灿贤
状元殿试对策与其他文章的明显区别在于它是给皇帝进言的文章,因此就要讲究进言艺术。纵观历代状元殿试对策,其对策艺术主要有:谦虚的态度,表明自己学识浅陋;对皇帝天资聪颖、治国有方的赞颂;委婉迂回的劝谏,进退灵活、虚实有度、柔中带刚地达到进言目的。
2004年04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