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衍增——专家型企业家

    张越 ,曲敬 ,张庆林

    <正>淄傅多星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多年来,紧紧依靠知识资本,致力于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一跃成为山东省家电行业中型骨干企业,跻身于中国500家最大机械及电器制造企业的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有一个好当家人,他就是多星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周衍增。 周衍增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他研制的以复合壁发热盘(命名为“周氏发热盘”)为主要部件的多功能电热锅,热效率高达90%以上,经省级技术鉴定,高出国家标准20%。

    2002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家世浅说

    刘明芝

    本文对以往有关管子家世的不同说法作了辨析,认为下列论断比较可信:管子家族出自周穆王;管子的祖籍“颖上”在今河南禹州一带;管子的早年身份并不“微贱”,而是属于士级贵族。

    2002年03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版本述略

    巩日国

    《管子》一书,版本众多。本文在历代著录及个人所见版本的基础上,对众多的《管子》版本进行了考察,澄清了前人的一些误解,介绍了各主要版本的基本情况,勾勒出自汉朝刘向校订本以来《管子》版本源流演变的发展线索。

    2002年03期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析

    侯强,张幼良

    孔子许管仲以“仁”,同时又认为管仲僭妄而不知礼。究其原由:一,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己任,然时代在发展,东周以来僭奢失礼普遍存在,激愤于礼坏乐崩,进而斥责管仲不知礼,借以表明自己维护礼制的态度;二,孔子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有仁然后有礼,没有礼并不碍于有仁。孔子不拘泥于礼的细节许管仲以仁,是以维护礼制、忠于国家为标准的。

    2002年03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也论晏婴与《晏子春秋》——兼与郑良树等先生商榷

    邵先锋

    本文借助现有文献,以历史唯物的方法分析推证:自太公封齐,晏婴之祖族就生活于齐之大地,为一般官吏之族,至其父才在齐初露锋芒。齐景公时代,晏婴创其家族之辉煌时代,自晏婴卒后而衰。《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反映晏婴思想的古代典籍,并非后世有些学者所说的抄自其他古代典籍的伪书。《晏子春秋》初成于春秋末期,由齐史与晏婴之宾客的记载而形成。后经稷下先生的整编,《晏子春秋》不仅流传于世,且被广泛引用。至汉,《晏子春秋》的流传范围甚广,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可证。今本之《晏子春秋》的编者应为刘向。

    2002年03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荀子政治人格释析

    张奇伟

    <正>荀子关于政治人格(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称谓,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有近二十种之多:君人、王、天子、人主、先王、三王、君、圣人、人上、仁人、君子、百王、后王、圣王、人君、大君子、主、上、帝王。若将这些称谓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人主、人上、主、上;第二类:王、三王、百王、先王、后王、帝王、天子;第三类:君、君子、君人、人君、大君子;第四类:圣人、仁人、圣王。下面对各类称谓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分析。

    2002年03期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黄老帛书》之刑德关系诸说辨

    张增田

    关于《黄老帛书》刑与德的关系,学界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德彰刑隐说,二是德主刑辅说,三是重德轻刑说。这三种看法均值得商榷。帛书刑德关系是以四时、阴阳为理据的。与四时相关联,刑德分布具有“晦、微”和“明、章(彰)”的特性,相应的,刑德在被施用的过程中也应展现出各自的特性;与阴阳相关联,帛书规定刑德具有不可或缺的整体性。尽管,相应于四时、二者的施用有先后之分,但并不能导出主辅之别。若按阴阳关系的一般原则(包括帛书的阴阳法则在内),属阳的德本应对属阴的刑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但帛书于刑德关系的论述中未完全遵守这一法则,显示出其理论体系的矛盾性,谓帛书主张德主刑辅有挪移董仲舒之说的嫌疑。而称帛书重德而轻刑,同样也有此倾向。

    2002年03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

    邱文山

    山东号称齐鲁,齐鲁之称是源于先秦时期在海贷之问曾经孕育出两支优秀地域文化,即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其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对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征,齐文化和鲁文化通过交汇融合并最终走向整合进行简要的论述。

    2002年03期 45-5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0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左传》所见春秋初期齐鲁关系

    刘爱敏

    <正>齐、鲁同是酉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城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春秋初期,齐、鲁由两个城邦变成两个大国。相邻大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们既抗争又结盟的复杂关系。这里所说的“春秋初期”,指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春秋纪年始到齐桓七年始霸,即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这一历史阶段,计四十余年。此时期,齐历僖公、襄公、桓公三朝,鲁则经过隐公、桓公到庄公。此一阶段,齐由弱到强,终成诸侯霸主;而鲁由强变弱,逐渐失去了领袖诸侯的政治地位,理清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齐桓称霸的背景,以至了解整个春秋时期列国形势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仅就《左传》所见,把春秋初期的齐鲁文化关系梳理如下:

    2002年03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

    孙聚友

    <正>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2002年03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孔子礼治思想浅析

    张培国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 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2002年03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从慎积道德观点看竹简《文子》与传世本《文子》之思想承继与发展

    赵雅丽

    竹简本与传世本《文子》都有慎积道德思想的论述。竹简本侧重阐述慎积道德的重要性,传世本侧重阐述从慎积阴阳、慎微、慎无为、慎言、慎独等各个方面的戒慎做起以达到慎积道德的目的。本文研究了《文子》戒慎观点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从慎积道德角度出发探讨了竹简本与传世本思想上的承继与发展。

    2002年03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仪礼·丧服》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

    丁鼎

    本文对《仪礼·丧服》中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不同意“三纲”观念始于《韩非子》的观念,而认为《仪礼·丧服》中关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不对等的服制规定,实际上已蕴含了萌芽状态的“三纲”观念。另外。作者还认为《中庸》所提出的“五达道”与《孟子》所总结的“五伦”说的内容其实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而且这种“五伦”观念是在《尚书》、《左传》等所载尧舜时代以体现血缘亲属关系为基本内容的旧“五伦”说的基础上增加“君臣”、“朋友”两伦而成。

    2002年03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韩非的 “法” 与 “术”概念及其现代政策意义

    李健

    韩非关于法的这个定义,指出了法是官府制定的行为规范,守法则奖,违法则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或法律的涵义相差无几。法和术有着密切联系,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都是国家统治的工具,都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

    2002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张勃

    <正>“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首谚语流传极广。关于戴柳的习俗,各处地方志中亦多有记载。如:明嘉靖刻本《尉氏县志》:“‘清明’,门前插柳,人各簪鬓。”明万历三十三年《嘉定县志》:“‘清明’,插柳于门,伐柳枝藏之,以为酿醋之用。”清乾隆四年《祥符县志》:“‘清明节’,男妇扫墓……妇女先归。攀折柳条,攒捆成束,载于车乘,归插屋檐,县佩节焉,下逮及犬猫不遗。”民国二十五年《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于门上,曰为介子推招魂也……”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又,《岁时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本地习俗皆于‘清明节’日行之。” 民国二十年《义县志》:“(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缘介子推于是日焚死绵山,后人哀之,插柳以招魂。”[1]

    2002年03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文化学渊源刍议

    刘晨之

    东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大差异,其中对人的基本假设存在“性恶”与“性善”的不同逻辑起点,公共权力运行也由此产生了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方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当今社会新特点,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批判继承并加以创新的结果。

    2002年03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禹治水最终地域在禹城——“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程兆民

    <正>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禹城市人民政府、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举办的“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4月25日至26日在禹城市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66位专家学者和当地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67篇。会议仍然采取中国先秦史学会传统的方式,即分组研讨和大会发言相结合进行。与会者本着学术问题要发扬“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畅所欲言的精神,对大禹治水的史实和大禹文化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一些学术问题上达成共识。现就有关学术研讨问题综述发下:

    2002年03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蓬勃发展的桓台县建国村

    张越 ,王发昌

    <正>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山东省桓台县索镇建国村,东沿顺河街,南靠外环路,西临205国道,半公里处便是淄(博)东(营)铁路。该村地理位置好,人口流量大,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加上村民为人善良,热情好客,是投资经商的好地方。近两年,建国村经济空前活跃,收入迅猛增长。去年仅村办建筑业一项收入超过800万元,共向国家缴纳税金110万元。去年以来,该村先后投资1.2亿元,兴建了13.8万平方米的小商品批发市场、1.25万平方米的建国大酒店和1万平方米的建国商厦,可望8月底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现已开始招商出赁。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向广大客商承诺:对外来客商和村民一视同仁,出租楼房和摊位一律按当地优惠价格;水电配套确保齐全;

    2002年03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