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管子》一书中的象数观念

    李树菁;

    <正> 一、引言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说:“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清末民初杰出的易学象数学者杭辛齐《学易笔谈》卷一“三代之政纲本于易”条说:“制度文物皆出于易,故曰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易在三代不啻为政治之书。”杭辛齐又认为:“《周礼》一官一职无不悉合乎卦象卦数。司空之空向多莫解其义,证以卦象,

    1991年04期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管子》道论的特色

    杨荫楼;

    <正> 《管子》书中有大量关于道的论述。我们研究《管子》的道在先秦道范畴演变中的地位,它的内涵及其特色,首先必须弄清楚《管子》一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思想核心。然而,这些问题,学界历来众说不一,迄今尚无定论。经历代学者考证,大部分认为,《管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大部分篇章系战国后期的作品。书名虽为《管子》,但非管子一人所著,如南宋叶适所言:“《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事。”

    1991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的农学思想初探

    乐爱国;

    <正>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中,农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不可不研究农学思想。《管子》一书作为战国时期稷下学者的文集,涉及面广泛,思想内容丰富,其中不乏有精辟的农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管子》农学思想的分析,以确立其在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1991年04期 19-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管子》施行轻重的主观意向

    钮恬;

    <正> 轻重,《管子》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商品经济不成熟、不完备的产物,其中有些天才的猜测,如价格波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关系等,它们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某种程度的发展。但《管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倡导轻重,在相当程度上,无意于为商品经济的壮大推波助澜,恰恰相反,保护自然经济,注重政治目的实现,成为作者主要的主观意愿。

    1991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简论《管子》的技术传授和技术训练

    张鸷中;

    <正> 技术传授和技术训练是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也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一环。《管子》中的《小匡》篇和《度地》篇记述了春秋战国时代,技术传授和技术训练的途径。《管子·小匡》记载:“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其用,备其械器,比耒耜枷芨。及寒击槀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

    1991年04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形势》为管仲遗著考证

    李曦;

    <正> 我近来研究的结果,认为编在《管子》书第六十四、作为《管子解》第二篇的《形势解》,是“经言”第二篇《形势》为管仲所作的决定性证据。如果这一点能够成立,那么一些枝枝节节的疑问则可以“不解解之”。为了使读者阅读方便,下面就分成几节论证上述观点。

    1991年04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周末人工制铁的发现对于研究管仲的重大意义

    晓桐;

    <正> 人工制铁的新发现1991年第1期《中国文物报》刊载的《虢国墓地再次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报道了去年周代考古的一个重大成果:三门峡市上村岭2001号墓(简称一号墓),出土文物3200余件,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西周晚

    1991年04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荀子政治思想的两重性

    刘玉明;

    <正> 荀子的政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他不仅继承了孔孟的明君、尚贤、轻徭薄赋、慎赏罚和民本等方面的仁政德治学说,而且将道德规范引入了社会等级制,并对之作了更具体、更深刻和更切合社会实际的阐发,从而显现了他政治思想的两重性。

    1991年04期 39-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易》荀的社会政治论与管学

    王新春;

    <正> 《周易》号称传统儒学最高的哲学典籍,荀子则是战国晚期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二者在儒学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翼”(即《易传》十篇,它的问世标志着完整《周易》思想体系的建立)思想、荀子学说之间,存有一定的联系,而特定社会历史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缘际,又使它们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与管学(即管子学派的学说)

    1991年04期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孟荀人性学说的心理分析

    崔一心;

    <正> 1.孟子道性善,荀子倡性恶,对人性的理解势同水火而难相容。后世学者探讨人性问题,或独宗孟,或独尊荀,往往偏执一端。近年学术界在对孟、荀人性论的比较研究中,已经隐隐约约地注意到二者对人性定义的差异(林永光:《孟荀人性论之比较研

    1991年04期 53-5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公羊学派”

    杨向奎;

    <正> 《公羊春秋》属于齐学,在经学上属于今文系统,而《左传》属于古文。《左传》是当时的编者取现成的史料加上书法、凡例,君子曰以说经,故有时有经无传,或有传无经,或经传不完全吻合;而《公羊》(《谷梁》亦如是)则依经立传,经传不能分开。《公羊》既不能离经而独立,未免以经就传,即公羊作者依己意而发挥,此种发挥是否经之原义,则因理解

    1991年04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析齐学与鲁学中的一些问题

    金德建;

    <正> 本文诚如题目所示,仅仅涉及齐学和鲁学中的某些问题。由于齐鲁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百家争鸣风尚的影响广阔,本文所述,未免挂一漏万,不能面面俱到,希读者鉴谅。疏误处,尤盼高明正之。

    1991年04期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青铜(钅和)

    徐龙国;

    <正> 1997年春,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发现四座春秋晚期的竖穴土坑墓,出土青铜器一宗。该青铜(钅和)即出土于一长约380厘米,宽204厘米,深110厘米的墓(M02)中,与之共存的器物还有浅腹蹄足青铜鼎、鼓腹平底青铜敦各一件。

    1991年04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鲁文化探源

    周桂钿;

    <正> 如果按地域划分,那么,中国则有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和楚文化等。在齐鲁文化圈里,齐文化和鲁文化也还有分别,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文化圈。这两个文化圈的各自特点,我们要从源头说起。首先,《吕氏春秋》提供了一点信息。它说: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

    1991年04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目全新的《白话荀子》

    刘皓宇;

    <正> 凡是中学生都读过荀子的《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成语,就渊源于这一名篇。荀子的文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比喻生动深刻,是独树一帜的。荀子名况,是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加以发展,主张礼法治国。在自然观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唯物思想,肯定“天行有常”,“万物可知”,应该“制天命而用之”。这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公开宣扬“人定胜天”的观点。对

    1991年04期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歌而诵谓之赋”质疑

    张宇恕;

    <正> 春秋时期有宴会赋诗之礼仪,《左传》、《国语》都记载了这种现象。赋诗之“赋”有二义:其一为“作”义,如《左传》所载“赋《硕人》”(《隐公三年》),“赋《载驰》”,“赋《清人》”(均见《闵公二年》),“赋《黄鸟》”(文公六年)皆是。另义为用诗,皆以“不歌而诵谓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解之。《左传·隐公三年》:“卫人所为赋《硕人》。”后孔颖达为杜预之注作疏曰:“正义曰,此诗自作诗也。班固曰:“不歌而诵

    1991年04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二王冢

    张龙海;

    <正> 二王冢,也称二王坟。位于临淄齐国故城东南,齐陵镇郑家沟村西南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由紫荆山、牛市山、菟头山三山呈鼎足之势而得名。二王冢座落在三山之间,

    1991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子在齐所闻并非周《韶》

    徐舫;

    <正> 《论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为什么崇尚周礼而又精通礼乐的孔子会“在齐闻韶”,而致“不知肉味”了呢?我认为,子在齐“闻”者,并非周《韶》。首先,从《韶》的历史与发展情况看,周公作为宗庙之乐的《韶》,已非舜作之原本。这一点,《吕氏春秋·仲夏纪》中有记载:“汤命伊尹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1991年04期 7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渔洋诗友录》序

    李毓芙;

    <正>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顺治进士。历官由扬州司理,至刑部尚书。他是清初著名诗人,兼散文家。一生著述孜孜不倦,卓有成就。作品有《带经堂集》等数十种,为洋洋巨著。其论诗本唐司空图“自然”、“冲淡”和宋严羽“妙悟”、“兴趣”之说,创神韵一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分甘

    1991年04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国的来源和迁徙

    何光岳;

    <正> 一、管国的建立管古字作莞,与皖、浣同音,乃为东夷族偃姓的一支,居于今河南之郑州管城,与其亲族偃(偃师、偃城)、毫、商、浚、皋相邻。周武王灭商,便“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史记·管蔡世家》)杜预《史记注》

    1991年04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