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的话

    <正> 《管子学刊》创刊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领域里,又增添了一块新的园地。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当时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他顺应历史发展,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堪称为中国古代的大改革家。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都非常赞赏他的求实创新精神。

    1987年0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刊词

    杨向奎;

    <正> 管夷吾字敬仲,出于姬姓而居于齐;齐,姜太公封国,姬姜联姻乃宗周之传统。齐桓公得国后,厚礼管仲以为大夫,与鲍叔矛、隰朋、高傒等其修国政。盖春秋时代,生产趋于发达,井田崩溃,公社瓦解,而民多游离,于是管仲重定安民之策,定人之居,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有工商之乡乃齐之

    1987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张岱年;

    <正> 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1987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寄语《管子学刊》

    周谷城;

    <正> 《汉书·货殖传》里有一段文章说:“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及周室衰,……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

    1987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研究小识

    巫宝三;

    <正> 学术界对《管子》一书的时代和作者,一直有争论。但通过众多研究,现在学者们大多都认为《管子》是以齐国为背景、以管仲思想和功业为指导,主要是由战国时期稷下学士们对哲学、政治、经济、阴阳五行、兵学、农学等方面所撰写的论文集。由于各篇论文,具有不同学派色彩,所以在汉代认为它是道家著作,到隋唐始改认为它是法家著作。最近,学者

    1987年01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谈谈“管子学”研究的方法论

    牛力达;

    <正> 所谓“管子学”,是从清代张佩纶所著《管子学》一书的书名借用来的。在我看,它比张佩纶的书,应该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管子》之书及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管仲其人和《管子》其书的关系;(3)《管子》在先秦、两汉及后世的深远影响;(4)《管子》版本的流传、演变和校勘;(5)研究《管

    1987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子戈

    于嘉芳;

    <正> 长胡三穿,直内,内中有一横穿,援基部近穿处有“高子戈”三字铭文,通长18.5、高9厘米,内长6.5、宽2.7厘米。出土于山东临淄齐故城以北12.5公里的敬仲镇白兔丘村附近,1970年为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收藏。白兔丘村南有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高傒之墓。高傒,字白兔,谥敬仲,年少时与齐桓公小白友善,小白与子纠争夺君位,高氏拥立小白,“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史记》)。齐桓公以

    1987年01期 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管子·经言》作于战国田齐考辨——驳《管仲遗著考》

    胡家聪;

    <正> 《管子》书中《经言》一组古文献共九篇,究竟是春秋齐国政治家管仲的遗著,还是战国时代田齐政治思想家的作品呢?这一问题,几乎成了两千年来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仍然是两说并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经言》诸篇本身都是政治论文,不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断代带来困难外,不能不说与司马迁沿袭韩非旧说,又影响到刘向所造成的讹误有着很大的关系。

    1987年01期 15-2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齐语》与《小匡》

    李学勤;

    <正> 《国语》书中的《齐语》一篇,历来被认为研究管子事迹思想的主要依据之一。《齐语》内容同《管子》所收《小匡》大体相似,前人多取以互校,但两篇孰先孰后,其间关系如何,还没有多少论述。罗根泽《管子探源》主张《齐语》早于《小匡》,但也有学者主张《小匡》较早,《齐语》是对《小匡》略作压缩修改,可惜未闻其详。一九六一年,我在

    1987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管子》跋十七则

    冒广生;冒怀辛;

    <正> 小引一九三七年夏,冒广生先生从广州回上海,住在模范村老家。那时我小学刚毕业,听到他会客时经常讲“万物本于天,人本于祖”两句话,然后进行阐发。冒氏研究《管子》当是准备探索其社会政治思想。他的朋友张菊生、瞿良士、叶揆初等都是藏书家,有大量版本供

    1987年01期 27-3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

    李存山;

    <正> 一郭沫若同志在《宋钘尹文遗著考》(收入《青铜时代》)和《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收入《十批判书》)中,对《管子》书的《心术》上下、《白心》、《内心》等四篇进行了考证,认为它们是宋钘、尹文的著作。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管子》四篇与《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所述宋钘、尹文的思想虽有相似之词句,但意义并不符合。笔者不揣浅陋,于此再列《管子》四篇与宋尹思想不合之处有二:其一,《荀子·非十

    1987年01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心术》等四篇属道家著作

    徐立军;

    <正> 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一文中,郭沫若指出:《管子》书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四篇是稷下先生宋钘、尹文的遗作,宋尹学派是稷下道家的三派之一。(《十批判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志对郭老的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这四篇既非宋尹遗作,亦

    1987年0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管子》公私之辨

    刘捷宸;

    <正> 要研究中国思想史,《管子》中的公私之辨是不应被忽略的。人类是先有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而后才有对自身问题的探索。春秋后期的孔子,提出“仁”这一范畴,用来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从而表明了人类在社会关系中逐步加深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先驱者地位已得到人们的承认。然

    1987年01期 43-4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子》与稷下学

    刘蔚华;苗润田;

    <正> 《管子》一书和稷下之学的关系怎样?这是《管子》研究和稷下学研究都要触及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反过来也将促进两大课题研究的深入,并有助于正确估价《管子》及稷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一、《管子》非稷下论文集《管子》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的管仲所著,实则“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这已成

    1987年01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与相互影响

    孙开泰;

    <正> 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那里的论争可以说是战国百家争鸣的缩影。但是,我认为学术界对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研究还不够,尤其对争鸣过程中所出现的百家相互影响和融合几乎缺乏研究。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的老前辈和同志们。

    1987年01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田骈遗著考证及其思想研究

    周英;

    <正> 田骈即陈骈。田骈是他称,陈骈是自称(上古音“田”、“陈”同入真部),和当时齐国统治者陈氏同宗。他是有名的稷下学者,与慎到、尹文、环渊同时。田骈的著作,隋志、唐志已不著录,亡佚已久。近现代的中国思想史家都没有讨论田骈的思想。说来也算幸运,我们这次研究中国古代法学竟发现了田骈的遗著,这就是《管子》书中的《霸言》、《君臣》

    1987年01期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仲尼》篇之所记不是荀况的思想

    周乾溁;

    <正> 《仲尼》是《荀子》书的一篇,所记主要是羞称五伯和保己求容之术两个问题。一般确认,《荀子》的大部篇章,为荀况所自作,只有少数几篇,如《大略》等,为其弟子所辑的语录,也都反映了荀况的思想。只是《仲尼》这一篇,和它们的情况不同,可滋疑议。郭沫若曾指为“弟子杂录” (《荀子的批判》,载《十批判书》),但没有明确是否荀况的思

    1987年01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扁鹊

    逄振镐;

    <正> 关于先秦齐国名医扁鹊,我们准备分三个问题来进行探讨。一、扁鹊与东夷人的原始医学扁鹊是战国时期山东齐国名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他列出一传《史记·扁鹊列传》,并将他列于医学之首。该传云:“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

    1987年01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齐学刍议

    胡孚琛;

    <正>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同一性,又有地域性。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的统一和强大,所以传统文化的同一性较为明显。又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生态各异,交通不便,使传统文化的地域性也很突出。特别是秦汉以前,地理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形成曾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关

    1987年01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管子》书与齐文化浅谈

    东方木;

    <正> 本文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齐文化?《管子》这本书与齐文化有什么关系?间亦涉及齐学。什么是齐文化?顾名思义,所谓齐文化就是先秦时期齐国所统辖的这块地方的文化、传统。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区域划分,学术界颇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把齐文化和燕文化放在一起,称之为燕齐文化。李学勤先生所著《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把当时中国境内划为

    1987年01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桐林田旺遗址简介

    魏成敏;

    <正> 地处临淄桐林、田旺两村之间,北临(氵画)水,西傍乌河,东距临淄齐国故城约10公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处两面濒河的高台地,南北长近千米,东西宽约500余米。文化层呈灰色,土质松软,厚度在3—4米之间。断层处陶片、灰坑多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年来,经常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网坠以及各类陶器出土。文物部门曾多次进行调查和勘探,并确认该

    1987年01期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齐国音乐史话

    李兆森;

    <正> 一、齐国音乐的先声地处黄河下游,泰山南北的齐鲁大地,是华夏音乐文化的一处重要发祥地;又是先秦音乐美学的一处学术中心。“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的齐鲁音乐,早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哺育着山东大汉。大约在四、五十万年前,原始人就“歌哭于斯”。山东的土著族称之谓东夷人。“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说文解字》)“从大”,有人认为那

    1987年0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管子》学术讨论会概述

    盖光;于孔宝;

    <正> 一九八六年十月下旬,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学者,荟萃在齐国故都,召开了首届《管子》学术讨论会。会前,筹备组编印了八万字的《管子研究资料》,会上收到论文四十余篇和专著手稿一部。由于山东省、淄博市两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学者们

    1987年01期 88-8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营丘考

    张达民;

    周武王灭商,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营丘所在,古来有争论,迄今未解决。近来,随着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鲁东热心史志事业的同志,纷纷撰文进行考证,这对研究西周齐国和山东东部古代的历史,大有裨益,是值得称道的好事情。为了存真求实,把当时的齐都考察清楚,本刊将在“文物·考古”栏内对此展开讨论,殷切希望史志界、地理界的学者、专家积极撰稿。

    1987年01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