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璟;
《太一生水》一般被分为两个义理层次来研究,第1简到第8简论述生成论,第9简到第14简论述天道贵弱。通过揭示其共同的问题指向和思想旨趣可以进一步梳理两部分之间的思想连续性,也即"天道"的问题意识。以天道推人事的基本思路整合同一主题的相近论述,局部调整第二部分的编联,能使思想脉络更清晰。整体而言,"天道"在《太一生水》中体现为天文的运行规律和空间的平衡状态。生成系列虽以生与成的话语表达,强调的却是天文规律。神明、阴阳、四时、冫仓热、湿燥以及上下等相对二者的论述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此类相对或对立并不是辩证法的抽象关系,而是具体表现为天文的交互性和周期性变化以及地理的空间相对位置。同时,天文规律的一盈一缺与地理空间的上下倾缺已经暗示了天道的内在规定是"信""正"。由此,兼含物理规律与必然法则是"天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层次所在。
2020年04期 No.13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姚裕瑞;
《诗经》所传承的"以德受命""德命一致"的观念在东周时期开始松动和瓦解。面对来自内外诸多方面的挑战,早期儒家对《诗经》中的这一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儒家多元的德命观。一方面,儒家从"德命"的观念中引入了"时",承认人的命运会受到外在时命和时遇的影响;另一方面,如何超越这种不确定的时命,回归人的道德自主和自觉,成为了早期儒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中庸》《五行》《心是谓中》为代表的一派儒家,试图从人的心灵中去寻找以德承命的依据,并重新建构起"德""命"之间的必然性关联;以《荀子》《穷达以时》《韩诗外传》为代表的另一派儒家,则试图通过道德的自主和自足来超越并摆脱"时命"的限制。早期儒家《诗》学对于德命关系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不同的主张背后共同彰显出道德(或道德心灵)的崇高与伟大。
2020年04期 No.134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朱丽霞;
康熙廿一年(1682)六月中旬持续暴雨,孝妇河淄川段河堤决口,洪水泛滥,沿岸村庄淹没,农田被毁,洪水滔天,一片汪洋。淄川文士袁藩府邸、居室、庄园被冲毁,万卷藏书、大量古董被洪水席卷一空。袁藩长诗《水难》记录了发生于齐地的这次有史以来的空前水难。人们对袁藩的遭遇给予极大同情,或直接写水难诗,或题写和诗,或编为小说、词曲,几乎齐地的文人都对这次水难做出了文学回应。由此,在史书方志之外,文学为这次水难提供了最真实的细节,不仅为后世保存了最可靠、最完整的水难史记载,也为后世研究清代齐地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资料。
2020年04期 No.134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姜颖;胡克平;
从土著的东夷文明开始,历经姜太公封齐立国、桓管改革,齐地确立了崇商重工传统,形成了纺织、冶炼铸造、玉漆器加工、毛皮、陶瓷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齐地工商业的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反之,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建设对以齐地为主力的山东工商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要求。历史上齐地工商文化的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山东工商文化发展的推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2020年04期 No.134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李钟琴;
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建政之初还是周公东征之后,是否先封于吕、后封于齐,是否就国,学界对此一直聚讼不已。周武王大封诸侯,首封齐鲁,旨在监视东夷,屏护周室,此乃周王朝建政之初巩固统治之亟需,不可能晚至成王之时始封齐鲁。武王先封太公于齐之营丘,周公东征后又将薄姑加封于太公,太公"遂有全齐"。《史记》多次记载太公封齐就国之事,与《晏子春秋》《汉书》的相关记载并不矛盾。后人仅凭个别史书的片言只语,以及新发现之断编残简,或曲解,或猜测,试图推翻《史记》等权威史籍的记载,难以令人信服。
2020年04期 No.134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陆建华;
老子的理想人格虽然包括士、圣人、"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婴儿、赤子、"善摄生者"等,但主要是士和圣人。相比较而言,老子对于士和圣人的论述较为全面,揭示了老子理想人格中的内圣与外王两面。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道的化身、道的践行者,其内圣与外王两面都体现了道的特质,尤其是道的无为、柔弱、质朴等特质。
2020年04期 No.134 84-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耿芳朝;
在孟子"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一说中,良知一般被视为主体道德意识或道德实践等层面的内在规定,所以通常以道德德性加以阐释,以致忽略了可能潜含的理智德性内涵。转换考察进路来看,与饱含神秘色彩的"生而知之"不同,"不虑而知"以遮诠的形式寓意了良知的认知特性,以及某种消极实现方式。在德性认识论的启发下,作为一种好的、可靠的认知结果或认知状态,良知不仅蕴含了伦理意义下主体德性品质的良善,也意味着一般意义上"心"之功能的良好。而良知所彰显的此种认知状态的达成,离不开主体相关理智德性的参与和发挥,"感"和"直觉"即为良知的两种可能实现方式。
2020年04期 No.134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王生云;
仁、义、礼、智四个德目,都曾被孔子高度强调过,然而战国诸子运动表明单独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免出现其流弊。贵仁易流于无差等,贵智易流于智巧,贵义易流于守义清高遁世。强调仁礼二端,则需凸显义来承转与兼综。在子思学派仁义并举的理论基础上,并在与当时墨家、杨朱学派以及不仕而议的士风斗争的过程中,孟子自觉地并举仁义,并做出仁义为四德"头脑"的解释。孟子仁义并举的努力,彻底扭转了之前四德散立的状况,仁义此后成了儒家之代名词。
2020年04期 No.134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王振钰;
当代正义论出现普遍主义进路和特殊主义进路的纷争。我国学界为防范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彰显文化主体性,往往不自觉地青睐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特殊主义者。沿此逻辑又容易造成对中国既有"义"学思想的特殊主义进路的误读。"义"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主线。墨子论义的普遍主义进路诠释及其成败得失分析,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正义论建构的方法自觉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2020年04期 No.13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佐藤将之;
本文经过《吕氏春秋》的"忠"和"诚"两个概念的内容以及在其论述中的角色之分析,欲论证《吕氏春秋》的作者(或编者)坚信"忠""诚"等伦理价值的实践是为了建立治理天下的国家不可或缺之条件。具体而言,《吕氏春秋》的"忠"和"诚"论向战国中期后思想趋势提出以下三个观点:(1)更具备说服力的伦理学说之重建;(2)将"超乎地域性"和"非语言"涵义赋予伦理学说;(3)合乎伦理需求且实际可行的统治术之提出。在此我们能够确认《吕氏春秋》的伦理学说未必只是为了协助对秦王单方面有利的君臣关系建立来提出,也未必代表秦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情况。
2020年04期 No.134 11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