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辨与中国儒家思想史的主题Exploring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s: The Theme of Confucian History
沈顺福;
摘要(Abstract):
思想史的主题至少具备两个特征,即重要性与继承性。重要的主题能够对整个思想与文化产生影响;继承性表明该主体贯穿了社会历史的始终。它依赖于抽象而存在,非直接的史料。它作为一般意识而不为人知。中国儒家思想史的主题是天人之辨,即天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天人关系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乎个人、国家与天下的安危。从历史来看,天人关系也是古代思想家不断的话题,具有延续性。传统儒家的天命观揭示了早期天人关系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天人相分;两汉时期,儒家主张天人相副;魏晋时期,儒家主张天人一体;宋明理学时期,儒家不但主张天人一体,而且认为人是天地宇宙的主宰。在探讨天人关系的努力中,逐渐产生了儒家思想或儒家人文精神。
关键词(KeyWords): 思想史;主题;天人之辨;中国儒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统儒家心灵哲学研究”(20FZXA005)
作者(Authors): 沈顺福;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2.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奥地利]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作者前言》,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ⅩⅦ页。
- (2)[奥地利]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作者前言》,第ⅩⅩ页。
- (3)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2页。
- (4)[奥地利]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第477页。
- (5)[奥地利]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第484页。
- (6)[美]罗兰·N·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 (7)[美]罗兰·N·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导论》,第5页。
- (8)钱穆:《中国思想史》,第8页。
- (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 (10)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 (1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原序》,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 (12)钱穆:《中国思想史·序言》,第1页。
- (13)[法]程艾兰著,冬一、戎恒颖译:《中国思想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 (14)[奥地利]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作者前言》,第ⅩⅦ页。
- (15)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史哲》2011年第3期,第46页。
- (16)赵吉惠:《试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第80页。
- (1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第11页。
- (1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第11页。
- (19)麻天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史学月刊》2012年第12期,第8页。
- (20)张荣明:《思想史研究指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2页。
- (21)丁为祥:《简议哲学史与思想史之别——兼与葛兆光先生商榷》,《文史哲》2013年第3期,第74页。
- (2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第11页。
- (2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 (24)邵雍:《观物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 (25)李锦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关系”问题——兼与刘节先生商榷》,《学术研究》1963年第3期,第8页。
- (26)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22-623页。
- (2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00-203页。
- (28)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第502页。
- (29)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第412页。
- (30)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0页。
- (31)沈顺福:《天主人从: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及其原因》,《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36页。
- (32)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2页。
- (33)杨伯峻:《论语译注》,第52页。
- (34)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29页。
- (35)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4页。
- (36)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2),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05页。
- (37)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0页。
- (38)陈代波:《试论孟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 (39)杨泽波:《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111页。
- (40)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18-2519页。
- (41)陈来:《儒学论“人”》,《哲学动态》2016年第4期,第5页。
- (4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68页。
- (43)阮籍:《阮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5页。
- (44)郭象:《庄子注》,《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 (45)杨国荣:《仁道的重建与超越——理学对天人关系的考察及其内蕴》,《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65页。
- (46)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0页。
- (47)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1页。
- (48)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页。
- (4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6页
- (50)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 (51)关于“天地之心”的起源及其内涵的演变史,参阅沈顺福:《“天地之心”释义》,《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第28-34页。
- (52)朱熹:《孟子集注》,《四书五经》(上),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 (5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243页。
- (5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第79-80页。
- (55)张学智:《论王阳明思想的逻辑展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89页。
- (56)Daniel J.Cook and Henry Rosemont Jr.,Introduction,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Writings on China,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94,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