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例学之大成——何休义例研究On the Accomplishment of HE Xiu's Exemplifying Gongyangzhuan
杨昭;
摘要(Abstract):
公羊家法至何休始得齐备,“义例”的阐明是解说《春秋》的关键所在。首先,何休在董仲舒的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三科九旨”,这一学说历来被视作公羊家的标识。何休“三科九旨”说继承董仲舒等先儒学说,表现在:董仲舒与《公羊传》一样都仅仅将三世用以区分褒贬用辞的不同,何休将三世说理论化为王道由微至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个别事件的褒贬刺讥;《公羊传》主讲夷夏之防,董仲舒明确提出三个层次之分,何休将之发展为与三世统一、不断变动的内外例,体现王道的发展;董仲舒的核心是大一统,在元之道落实中,由于四时交替而有三统循环,何休则侧重于立足一王之道上的三统共存。其次,何休使得公羊体系更加清晰明确,严密而有层次:一、常例,即每一类事件如何书写的义例,从中体现褒贬。二、变例。孔子于常例基础之上,另外设置了褒贬的体例,通过日月时、称谓不同程度的使用,或者是通过对常例的违反,体现出对事件或人物刺、讥、贬、绝或隐或善的评判。《春秋》中还有对于特殊人物的讳例,以及对于常例不书的不书例,体现出“《春秋》以道名分”的宗旨。三、《春秋》大义隐藏在前二者之后,是孔子判定书与不书,或褒或贬的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何休;义例;三科九旨;《公羊传》;《春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清代皖学礼学研究兴起之研究”(SK2021A0122)
作者(Authors): 杨昭;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2.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5页。
-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08页。
- ③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6页。
- (1)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34页。
- (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3页。
- (3)赵友林:《〈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页。
- (4)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6页。
- (5)葛志毅:《〈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第25页。
- (6)简逸光:《刘逢禄之“例”学》,《孔子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4页。
- (7)刘宁:《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74页。
- (8)赵友林:《何休对〈公羊传〉书法义例的改造与发展》,《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2页。
- (9)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 (10)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5页。
- (11)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9页。
- (1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908页。
- (1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7页。
- (14)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第279页。
- (15)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8页。
- (16)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9-13页。
- (17)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8页。
- (18)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8页。
- (19)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87页。
- (20)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06页。
- (2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16页。
- (2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2-13页。
- (23)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12页。
- (24)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24页。
- (25)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41页。
- (26)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6-12页。
- (2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70页。
- (28)此处实体指的是在现象界实存之意。
- (2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68页。
- (3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36页。
- (31)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8页。
- (32)班固:《汉书》,第2518页。
- (33)当然,董仲舒的三统说更加复杂,有九皇五帝三王、商周质野以及三色不同体系的循环系统,此处为对应何休理论,只言及此。
- (34)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7页。
- (35)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3页。
- (36)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79页。
- (37)《春秋》对于个人弑君或杀大夫等事,也都是作为重大事件进行记述,因与卒葬例有很多重叠,故一并论说。
- (38)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48页。
- (39)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57页。
- (40)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69页。
- (41)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90页。
- (42)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69页。
- (43)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89页。
- (44)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78-379页。
- (45)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81页。
- (46)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08页。
- (47)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12页。
- (48)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2页。
- (49)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2页。
- (50)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87页。
- (51)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61-262页。
- (52)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17页。
- (53)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11页。
- (54)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32页。
- (55)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59页。
- (56)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01页。
- (57)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09页。
- (58)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632页。
- (59)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61-262页。
- (60)诸侯一般不称名、字,称名者多为绝例。
- (61)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13页。
- (62)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00页。
- (63)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15-216页。
- (64)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82页。
- (65)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375页。
- (66)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88-189页。
- (67)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60页。
- (68)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