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介入及道家无为治道的落实Role of Ministers and Practicing of Taoists' Principle of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Is Against Nature
李素军
摘要(Abstract):
早期道家学者将政治关切聚焦于圣王与百姓两极之间,期待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黄老道家在进行政治实践时,突出了“臣”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使“臣”介入圣王与百姓两者之间,并通过“名”“法”的运用,佐助“君无为而臣有为”,平衡了圣王、百姓两者之间统治与被统治,无为、无欲与自化、自朴之间的张力,又借助成熟的臣道观丰富并发展了无为与无不为的现实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君臣理论,从而使道家的无为治道理念得以落地实践。
关键词(KeyWords): 黄老道家;臣;臣道;无为而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素军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3.04.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3、84、154页。
- (2)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第9、46页。
- (3)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1页。
- (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77、81页。
- (5)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384-385页。
- (6)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95页。
- (7)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第21页。
- (8)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84页。
- (9)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352-353页。
- (10)许富宏:《慎子集校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3页。
- (11)刘晓艺点校:《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14页。
- (12)刘晓艺点校:《管子》,第319页。
- (13)刘晓艺点校:《管子》,第65页。
- (14)《群书治要》学习小组:《群书治要译注》(第21册),北京:中国书店,2012年版,第201页。
- (15)许富宏:《慎子集校集释》,第31页。
- (16)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08、469页。
- (1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4、129页。
- (18)《群书治要》学习小组:《群书治要译注》(第21册),第199页。
- (19)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第84页。
- (20)尹文:《尹文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 (21)曹峰:《战国秦汉时期“名”“法”对举思想现象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29页。
- (22)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10页。
- (23)刘晓艺点校:《管子》,第74页。
- (2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2页。
- (25)刘晓艺点校:《管子》,第314页。
- (26)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53页。
- (27)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第175页。
- (28)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77页。
- (29)黄怀信:《鹖冠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0页。
- (30)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2页。
- (31)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58、1108页。
- (32)许富宏:《慎子集校集释》,第34-36页。
- (33)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950页。
- (34)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995页。
- (35)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第84页。
- (36)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9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