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字及用词习惯看清华简《五纪》的训释——以“四冘”等字词为例On the Explanation of Wu Jiin Tsinghua Manuscri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Diction——Taking “四冘” and Other Words as Examples
陈民镇
摘要(Abstract):
清华简《五纪》中某些用字习惯与用词习惯相对统一,这一现象可为认识《五纪》释文的疑义提供重要线索。“四冘”一语,目前多有异说。从“冘”的古音看,“冘”读作“仲”“戡”“堪”的说法并不可信。对“四冘”的解释需要兼顾全部相关辞例,将其理解为黄帝的辅臣则有局限性。《五纪》全篇的“聿”皆用作“律”,具体指数算。《五纪》全篇出现的4例从“■”之字,均可读作“从”。《五纪》的“参”,基本为参合之义。《五纪》中文义相对明确的3例“■”,以及2例“叀”,皆当读作“转”。《五纪》所见“象则”指法则,不宜拆解。除用作象牙,《五纪》的“象”均当理解作法则。整理者所释“刀■/人更”,当以“人更”为是,或读作“人迒”,指人之足迹,系度量的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清华简;《五纪》;用字习惯;用词习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的形成发展研究”(G3458)
作者(Author): 陈民镇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3.04.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参见“ee”(单育辰)在《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28楼的发言,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20日。
- ②参见陈民镇:《略说清华简〈五纪〉的齐系文字因素》,《北方论丛》2022年第4期,第51-59页。
- (1)“■”,整理者读作“仁”,笔者同意程浩的说法,认为当读作“信”,参见陈民镇:《试论清华简〈五纪〉的德目》,《江淮论坛》2022年第3期,第19-21页。
- (2)“曩”,简文写作“讓(让)”,整理者读作“攘”。笔者联系简126的“爰(援)古以■(图)”读作“称曩以图”,参见陈民镇:《清华简〈五纪〉“洪水章”试读》,《国学学刊》2022年第3期,第83页。
- (3)本文所引《五纪》释文,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版,并参酌其他学者及笔者的意见。
- (4)贾连翔:《清华简〈五纪〉中的宇宙论与楚帛书等图式的方向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第134-144页。
- (5)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7页。
- (6)黄德宽:《清华简〈五纪〉篇“四冘”说》,《出土文献》2021年第4期,第17-23页。
- (7)《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60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24日。
- (8)《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92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30日。
- (9)张雨丝、林志鹏:《清华简〈五纪〉“四冘”小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22年1月7日。
- (10)程浩:《清华简〈五纪〉思想观念发微》,《出土文献》2021年第4期,第8-9页。程薇亦认为当释作“甫”,见程薇:《清华简〈五纪〉“冘”“甫”续辨——兼说四甫(辅)来源》,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西南大学,2022年11月5-6日。
- (11)贾连翔:《清华简〈五纪〉中的“行象”之则与“天人”关系》,《文物》2021年第9期,第88页。
- (12)邬可晶:《释清华简〈五纪〉的“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21年11月18日。
- (13)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一)》,中国先秦史网站,2022年1月9日。
- (14)《清华简〈五纪〉初读》第36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1月19日。
- (15)《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93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30日。
- (16)然书证相对晚出,主要见于《后汉书》。
- (17)张富海:《“冘”“甚”的谐声类及相关古文字释读》,《管子学刊》2023年第4期,第121-128页。
- (18)刘芹:《郑张系统侵部离析原因解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203页。
- (19)苏建洲:《楚简中与“沈人”有关的字词关系考察》,陈斯鹏主编:《汉语字词关系研究》(2),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版,第71-73页。
- (20)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99页。
- (21)此点承张富海先生见告。
- (22)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86页。
- (23)范晔:《后汉书》,第834页。
- (24)范晔:《后汉书》,第899页。
- (25)范晔:《后汉书》,第2242页。
- (26)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45、1356页。
- (2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060页。
- (28)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596页。
- (2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4页。
- (30)声训的手法亦见于《五纪》的其他内容,参见陈民镇:《试论清华简〈五纪〉的德目》,《江淮论坛》2022年第3期,第23页。
- (31)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 (3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407页。
- (33)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9页。
- (34)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 (35)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79页。
- (36)此外,《周髀算经》《尚书考灵曜》《河图帝览嬉》有“四游”的说法,“四游”与“四冘”音近,“游”“冘”均属余母幽部,且“游”与“犹豫”之“犹”有相通的辞例。不过现存汉代文献中的“四游”偏向于指星辰、大地向四方正向的移动,以“四游”表“四极”的记录相对晚出。《宋书·颜延之传》引颜延之《庭诰》“浑四游而斡五纬”,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1页。《五纪》的时代是否已有“四游”的概念,且“四游”是否可用来指涉四方正向的“四正”,尚不能肯定。
- (3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0页。
- (3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十一辑整理报告补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21年12月16日。
- (39)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一)》,中国先秦史网站,2022年1月9日。
- (40)《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36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21日。
- (4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5页。
- (42)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一)》,中国先秦史网站,2022年1月9日。
- (43)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73-316页。
- (4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9页。
- (4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040页;陆德明:《经典释文》,第1082页。
- (46)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245页。
- (47)王引之:《经义述闻》,第1099页。
- (4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3页。
- (49)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4页。
- (50)石小力则读为疾速意之“憯”,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十一辑整理报告补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21年12月16日。“抱小”(蔡伟)读作“渐”,见“抱小”(蔡伟):《读〈五纪〉小札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21年12月23日。此外,亦有学者读作“崇”,见《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25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20日。
- (51)除了整理者将“牂”读作“将”,亦有学者读作“牂”“翔”,见《清华简〈五纪〉初读》第45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9日;《清华简〈五纪〉初读》第76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1年12月18日。
- (52)“悎”,整理者读作“告”。读作“戚”的意见,参见“抱小”(蔡伟):《读〈五纪〉小札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21年12月30日。
- (5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31页。
- (54)2022年5月14日,陈剑于“复旦建校117周年暨第56届科研报告会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场”作题为《与清华简〈五纪〉相关的两个字词问题:“蠲”与“统”》的报告,认为《五纪》的“■”当读作“统”。按:陈氏之说在《五纪》简15中文从字顺(“统”“纪”义近,且常并举),但在本篇其他辞例中尚有疑义。
- (55)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0页。
- (56)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一)》,中国先秦史网站,2022年1月9日。
- (57)左丘明:《国语》,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59页。
- (58)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08页。
- (5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44页。
- (60)裘锡圭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4页。
- (61)司马迁:《史记》,第3291页。
- (62)参见张帆说,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十一辑整理报告补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21年12月16日。
- (6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1页。
- (6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7页。
- (65)断句据其他学者意见调整,参见《清华简〈五纪〉初读》第252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2年1月6日。
- (6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5页。
- (67)《清华简〈五纪〉初读》第261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2年1月7日。
- (68)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8页。
- (69)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169页。
- (70)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 (7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373页。
- (72)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767页。
- (73)许慎:《说文解字》,第47页。
- (7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74页。
- (75)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75页。
- (7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010页。
- (77)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04-1205页。
- (78)《清华简〈五纪〉初读》第233楼,简帛网简帛论坛,2022年1月4日。
- (79)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8页。
- (80)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6页。
- (81)贾连翔:《清华简〈五纪〉中的“行象”之则与“天人”关系》,《文物》2021年第9期,第87页。
- (8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6页。
- (83)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五)》,中国先秦史网站,2022年5月28日。
- (8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3页。
- (8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5页。
- (8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28页。
- (8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3页。
- (88)许慎:《说文解字》,第57页。
- (89)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2页。
- (90)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6页。
- (9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14页。
- (92)范晔:《后汉书》,第1076页。
- (93)范晔:《后汉书》,第3026页。
- (94)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9页。
- (95)班固:《汉书》,第289-290页。
- (9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2页。
- (97)《周礼·夏官·序官》“量人”,郑玄注云:“量,犹度也,谓以丈尺度地。”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30页。
- (98)如子居认为“不以车马为度”,明显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背,礼神本当以玉,而《五纪》降格用竹、石,这些盖皆是尚俭的缘故,见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四)》,中国先秦史网站,2022年2月25日。
- (99)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31页。
- (100)参见陈民镇:《试论清华简〈五纪〉的德目》,《江淮论坛》2022年第3期,第24-25页。
- (10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8页。
- (102)张雨丝:《清华简〈五纪〉“人■”试解——兼论〈左传·襄公九年〉“祈以币更”》,第一届《春秋》学学术会议暨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成立大会青年学者论坛,同济大学,2023年6月23-25日。
- (103)见简帛网简帛论坛《清华简〈五纪〉初读》,第163、216楼,2021年12月24日、2022年1月2日。
- (104)许慎:《说文解字》,第68页。
- (105)前揭张雨丝文亦有相关论证,可以参看。该文还指出上博简《三德》简1的“■旦”当从程少轩说,读作“更旦”。
- (106)许慎:《说文解字》,第42页。
- (107)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442页。
- (108)许慎:《说文解字》,第314页。
- (109)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页。
- (110)司马迁:《史记》,第51页。
- (11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 (112)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第89-90页。
- (113)贾连翔:《清华简〈五纪〉中的“行象”之则与“天人”关系》,《文物》2021年第9期,第88页。
- (114)何宁:《淮南子集释》,第321页。
- (115)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2页。
- (116)孙诒让:《墨子间诂》,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