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觉”与“生生”:程颢仁学的自然之维“Apperception” and “Nature-Nurturing”: Nature as a Notion in CHENG Hao's Philosophy of Benevolence
单虹泽
摘要(Abstract):
“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程颢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之谓性”与“天理自然”。性与天理皆为自然之存在,程颢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同时也将“识仁”作为体仁的自然工夫。基于自然的视域,程颢的仁学展开为二重面向:一是“明觉”,即通过仁心的自然呈现来沟通物我,实现生命的贯通和一体之境;二是“生生”,即通过仁体的自然流行以创生万物,实现天地生生之德。以“明觉”与“生生”为导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的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因此得到确立。
关键词(KeyWords): 程颢;仁;自然;明觉;生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王阳明及其后学情论研究”(ZB21BZ0336)
作者(Author): 单虹泽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3.04.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5页。
- ②赖尚清:《程颢仁说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第87页。
- ③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0-1131页。
- ④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60页。
- ⑤李甦平:《论程颢的“仁体”思想》,《孔子研究》2022年第3期,第99页。
-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58、2444页。
- (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12页。
- (3)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5页。
- (4)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0-11页。
- (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426页。
- (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 (7)张新国:《程颢“生之谓性”道德哲学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化论衡》2019年第2期,第149页。
- (8)程颢、程颐:《二程集》,第29页。
- (9)程颢、程颐:《二程集》,第29页。
- (10)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0页。
- (1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339页。
- (1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第125页。
- (1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429页。
- (14)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31页。
- (15)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35页。
- (16)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21页。
- (17)程颢、程颐:《二程集》,第65页。
- (18)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0页。
- (19)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2页。
- (20)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42页。
- (21)程颢、程颐:《二程集》,第460页。
- (22)程颢、程颐:《二程集》,第81页。
- (2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74页。
- (24)傅锡洪:《从“无极而太极”到“天理自然”:周程授受关系新论》,《哲学研究》2021年第5期,第76页。
- (25)丁涛:《自然与道德——程颢对“天理”古义的扬弃与阐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56页。
- (26)对道德与自然的统一性的证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程颢将“天理”作为道德和自然的最高原则,显然包含了对于“道德即自然”的深入思考。不过,程颢的这一做法使道德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走向了先验论,无法从根本上回应人的道德行为在何种意义上出于自然。对此,杨泽波教授从道德根据与道德境界两方面证明了道德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启示。所谓道德根据的证明就是说,无论是人的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源于自然,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行为也是自然的;所谓道德境界的证明表示,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人就祛除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成德成善。参见杨泽波:《“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2期,第1页。
- (27)程颢、程颐:《二程集》,第424页。
- (28)程颢、程颐:《二程集》,第46页。
- (29)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6-17页。
- (30)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9页。
- (31)吴亚楠:《朱熹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内涵和角色》,《现代哲学》2019年第4期,第133页。
- (32)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20页。
- (33)程颢、程颐:《二程集》,第59页。
- (34)程颢、程颐:《二程集》,第62、120页。
- (35)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84页。
- (36)黄勇:《程颢的美德伦理学:超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6-7页。
- (37)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3页。
- (3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 (39)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1页。
- (40)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第541-542页。
- (41)[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朱子学与阳明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 (4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886页。
- (4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437页。
- (4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201页。
- (45)程颢、程颐:《二程集》,第460-461页。
- (46)许珠武:《明觉与思维——论二程认识路线的分殊》,《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第91-92页。
- (4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441-2442页。
- (4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443页。
- (49)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173页。
- (50)程颢、程颐:《二程集》,第62页。
- (5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721页。
- (52)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20、74页。
- (5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854页。
- (54)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8页。
- (55)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5、120、366-367页。
- (5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562页。
- (5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52页。
- (58)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第935页。
- (59)谢良佐:《上蔡语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5页。
- (60)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139、153页。
- (61)李承贵:《从“生”到“生生”——儒家“生生”之学的雏形》,《周易研究》2020年第3期,第102页。
- (6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页。
- (63)张岱年:《〈易传〉的生生学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5-476页。
- (64)近年来,不少学者关注到“生生”观念在构建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方面的意义。比如,杨泽波提出“生生伦理学”概念,并以这一概念为线索梳理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谱系。根据这一思路,杨教授指出程颢仁学中的仁即为“仁性”,而仁者就是有“仁性”并时时按照“仁性”行事之人。“仁性”是一种道德的直觉性,人通过这种直觉,“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宇宙万物后,宇宙万物便有了道德性,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外部存在”。李承贵则将“生生”作为儒学的“新本体”,由此提出“生生本体论”。在他看来,“生生”脱胎于传统儒学诸本体概念而超越之,这一概念不仅完全满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之“本体”的条件,而且拥有自身的特质。这些研究都为当今学界理解与诠释儒家“生生”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过,关于“生生”与“自然”两个观念之间的理论联系如何基于“仁”而得到建立,目前的研究还少有探讨,而这正是本文所尝试解决的问题。参见杨泽波:《道德存有路线的展开——儒家生生伦理学对明道历史贡献的新判定》,《中原文化研究》2022年第2期,第9页;李承贵:《儒学“新本体”的出场——“生生”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儒学的本体?》,《河北学刊》2022年第1期,第16页。
- (65)程颢、程颐:《二程集》,第54页。
- (66)程颢、程颐:《二程集》,第29页。
- (67)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20页。
- (68)刘宗贤:《试论二程哲学的不同风格》,《文史哲》1989年第5期,第73-74页。
- (69)程颢、程颐:《二程集》,第59页。
- (70)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35页。
- (71)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21、133页。
- (72)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54页。
- (73)程颢、程颐:《二程集》,第697页。
- (7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07、121-122页。
- (75)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3页。
- (76)陈来:《仁学本体论》,第173页。
- (77)陈来:《仁学视野中的“万物一体”论(上)》,《河北学刊》2016年第3期,第2页。
- (7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634页。
- (7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 (80)雷静:《一体与同体:程颢“万物一体”说辨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