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冘”“甚”的谐声类及相关古文字释读On the Xiesheng Category of “冘”and “甚”and Interpretations of Relevant Ancient Scripts
张富海
摘要(Abstract):
符合谐声原则、文字上可以互谐的一组上古音节归为一类,属于一个谐声类。根据多数“冘”声和“甚”声之字的中古音分析得出,“冘”和“甚”的谐声类应为~*Tum。明确了“冘”“甚”的谐声类,有助于正确释读一些古文字材料,起到验证作用,或者起到证伪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谐声类;冘;甚;古文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基于古文字谐声假借的汉语上古音研究”(19VJX115);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国出土典籍的分类整理与综合研究”(20VJXT018)
作者(Author): 张富海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3.04.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张富海:《古文字与上古音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256-269页。
- (1)《尔雅·释诂》:“妉,乐也。”《说文》作“媅”。见佚名:《尔雅》,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页;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2页。
- (2)扬雄撰,郭璞注:《方言》,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9页。
- (3)《说文》:“抌,深击也。”与抒臼义的“抌”同形。见许慎:《说文解字》,第257页。
- (4)“■”字《广韵》都敢切,《说文》大徐音都感切,此取后者。见余廼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许慎:《说文解字》,第275页。
- (5)“■”字《广韵》都敢切,《集韵》都感切,此取后者。见余廼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第332页;丁度等编:《宋刻集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8页。
- (6)《说文》作“■”。见许慎:《说文解字》,第100页。
- (7)《说文》无此字。
- (8)国名、姓氏之“沈”。
- (9)《说文》:“沈,陵上滈水也。”义为“积水”,通用作沉没之“沈”。见许慎:《说文解字》,第233页。
- (10)字见《尔雅·释草》。见佚名:《尔雅》,第74页。
- (11)去声为沉没之“沈”的名词和及物动词用法。
- (12)关于上古*T-系、*L-系声母的中古分布规律,参见施瑞峰:《上古汉语的*T-系、*L-系声母及相关古文字问题补说》,《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第56-65页。
- (13)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 (14)季旭昇:《说文新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1-462页。
- (15)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76-477页;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8-40页。
- (16)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631页。
- (17)邬可晶先生与笔者的微信交流提及。
- (18)高佑仁:《〈上博九〉初读》,2013年1月8日,简帛网,http://www.bsm.org.cn/?chujian/5973.html;林志鹏:《读上博简第九册〈卜书〉札记》,2013年3月11日,简帛网,http://www.bsm.org.cn/?chujian/6017.html。此字整理者误释为“臽”。
- (19)清华简《五纪》篇中所谓“四冘”之“冘”是否“冘”字,学者有不同意见,参见陈民镇:《从用字及用词习惯看清华简〈五纪〉的训释——以“四冘”等字词为例》,《管子学刊》2023年第4期,第105-120页。
- (20)黄德宽:《清华简〈五纪〉篇“四冘”说》,《出土文献》2021年第4期,第17-23页。
- (21)湛,湛乐。《说文》作“媅”。见许慎:《说文解字》,第262页。
- (22)湛湛,露重貌。
- (23)扬雄撰,郭璞注:《方言》,第38页。
- (24)字见《尔雅·释宫》,通作“砧”。见佚名:《尔雅》,第38页。
- (25)《说文》:“湛,没也。”见许慎:《说文解字》,第233页。
- (26)《玉篇》此字亦从母、以母两读,但《篆隶万象名义》只有从母读法。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5页;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页。
- (27)《摄命》篇“■子”共五见,不俱引。
- (28)苏建洲否定整理者将“沈人”“沈子”读为“冲人”“冲子”的意见,其说不可取。他主要据“冘”声字的声母为*L-系立说,与本文的观点不同。参见苏建洲:《楚简中与“沈人”有关的字词关系考察》,陈斯鹏主编:《汉语字词关系研究2》,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版,第70-81页。
- (29)董珊:《释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书·皇门〉的“沈人”》,《出土文献》(第2辑),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29-34页;蒋玉斌、周忠兵:《据清华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说“沈子”、“沈孙”》,《出土文献》(第2辑),第35-38页。
- (30)蒋玉斌、周忠兵:《据清华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说“沈子”、“沈孙”》,《出土文献》(第2辑),第37页。
- (31)此字读为“冲”,学者亦多读为“童”。按“寡人幼童”,句不可通。参见何琳仪:《中山王器考释拾遗》,《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第5-10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65页。
- (32)何景成:《番生簋“金■”考》,《简帛》(第2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
- (33)《韩非子·南面》:“诱于事者困于患。”见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9页。
- (34)按《说文》“湛”为沉没之“沈”的本字。
- (35)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318页。
- (36)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上海: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113页。
- (37)抱小:《〈摄命〉“湛圂在忧”与〈封许之命〉“圂童在忧”》,2018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30。
- (38)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94-95页。
- (39)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本),第95页。
- (40)《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毛传:“堪,任也。”此“任”是胜任、承受得住的意思,不是担任之“任”。见毛亨传,郑玄笺,陆德明音义:《毛诗传笺》,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472页。
- (41)唐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201页。
- (42)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3卷),第185页。
- (4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4页。
- (44)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 (45)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77页。
- (46)出自《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研读札记》一文的评论。参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研读札记》,2011年1月5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30。
- (47)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第177页。
- (48)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弟四》“大开方封于下土”条:“引之曰:当作‘大开封方于下土’。封、邦古字通,方、旁古字通。旁者,溥也,徧也。言大开我国之疆界,徧于下土也。今本封、方二字倒转,则义不可通。”据简本,王引之说有误,“方封”非“封方”之倒文,但“封”确应读为“邦”。
- (49)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