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反智论及其发展On Lao Tzu's Philosophy of “Anti-intellectua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张静;
摘要(Abstract):
老子的反智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知识论层面,老子反对的“知”是俗知,而知“道”者所呈现出的则是愚人形象,实则以道可知天下,道本身则是深不可识。庄子以“不知”进一步否定了一切关于物的知识,这正是对老子逻辑上的必然延伸和推导,“神明”的思想则是对“不知”之后问题的肯定的解决。二是性情层面,“智”有智巧诈伪之义,通常出现在政治语境,愚作为一种淳朴无诈伪的性情,是道的体现。黄老学在政治方面发展和改造了老子的反智论,将公私和愚智相对应,在“一道”和“公天下”的大前提下反对私和智。黄老的反智用法与其人性论的逻辑并不能一致,因为当时的共识是人性趋利避害,而在老子那里人性则是素朴无欲,由此形成了紧张。但这一问题并不存在于韩非的哲学体系里。因为韩非虽然也认可人皆好利恶害且利己,但法与人性是对立的关系,可以用法来规范人性。同时,反智是出于一种术的考虑,旨在建立既要用臣之智又要防臣之私之间的政治平衡,反智作为术,辅翼法的权威与公共性质。
关键词(KeyWords): 老子;庄子;黄老学;韩非;反智;公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汉代风俗的哲学意味研究”(2022B7077)
作者(Authors): 张静;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7-168页。
- ②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7页。
- (1)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4页。
- (2)参见范佳齐:《老子的“愚道”思想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 (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6页。
-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52页。
- (5)黄老这一概念所指代的对象并不明确,历来争论颇多。就当前可资考证的古籍资料而言,黄老并称始自汉代的司马氏父子,先秦并无连称的现象。本文采取陈鼓应关于此学派的定义:“‘黄老’是黄帝、老子的合称,它以老子哲学为基础,而寓托于黄帝以进行现实政治的改革。这股政治哲学的思潮兴起于战国中期,它之渊源于齐或楚越固有争议,但它昌盛于齐,为稷下道家所倡导并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中取得主导地位,当无疑义。”参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10页。
- (6)“黄”只是托名,“老”才是实质,“黄老学的基本内容应当是‘老’而不是‘黄’,应当是‘道’及其对百家思想的提取,而不是老学与黄帝学的结合。”参见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 (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56页。
-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86-92页。。
- (9)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 (1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58页。
- (1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63页。
- (12)周炽成:《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第16页。
- (13)宋洪兵:《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第132-139页。
- (1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27-28、84页。
- (1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3、46-48、123、139-140、126页。
- (16)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75-176页。
- (17)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78、147-148页。
- (18)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78页。
- (19)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6页。
- (20)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15页。
- (21)宋智:《庄子基于怀疑论的反智主义》,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 (22)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73页。
- (23)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01页。
- (2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78页。
- (2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5-36页。
- (26)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40页。
- (27)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第123-144页。
- (28)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938、780页。
- (29)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22-24页。
- (30)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47页。
- (3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第323页。
- (32)宋洪兵:《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第134页。
- (3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90、43页。
- (3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8、167-168、45页。
- (3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49-150页。
- (36)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8页。
- (37)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8页。
- (38)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50页。
- (39)王中江曾提出四个老子反智的理据,参见王中江:《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上)》,《哲学动态》2016年第2期,第52页。
- (4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54-58页。
- (4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第286-291页。
- (4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89页。
- (4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57页。
- (4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6页。
- (4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13页。
- (46)王中江:《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上)》,《哲学动态》2016年第2期,第46-54页。
- (47)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第286页。
- (48)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022页。
- (49)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页。
- (50)宋洪兵:《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第135页。
- (51)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2页。
- (52)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015页。
- (53)白延辉:《〈黄帝四经〉人性论的理论逻辑与思想史意义》,《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第38-43页。
- (5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29页。
- (55)王中江:《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上)》,《哲学动态》2016年第2期,第52页。
- (5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8-29页 。
- (5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30页。
- (5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29页。
- (59)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39页。
- (6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6-137页。
- (6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6、137页。
- (6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7页。
- (63)但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反君主之智,是概而言之的,未加特定限制。如私智,究其实质,陈乔见指出:“就‘公’‘私’的实然义而言,‘公’所指的实体是君、国,‘私’所指的实体是君主以外的所有臣民和个人;因此,公私对立的实质是君、国与臣民、个体的对立。”的确指明了韩非之“公”与君主的紧密关联和“公”的实质。参见陈乔见:《公私辨: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71页。
- (6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507页。
- (6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22、46页。
- (6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507页。
- (6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519页。
- (6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10页。
- (69)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5页。
- (7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4页。
- (7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65页。
- (7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68页。
- (7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8页。
- (7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29页。
- (75)王威威:《韩非的道法思想与黄老之学》,《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第19-20页。
- (7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5页。
- (7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15页。
- (78)王先慎:《韩非子集释》,第415页。
- (79)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38-39页。
- (8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2页。
- (8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2页。
- (8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2页。
- (8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2页。
- (84)周炽成:《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