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朴欲趋恶论视域下的荀子政治哲学On XUN ZI's Political Philosophy:A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lain Nature and Desire to Become Evil”
李友广;
摘要(Abstract):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关键词(KeyWords): 荀子;性朴欲趋恶论;天人相分;大清明之心;圣人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15XZX006)
作者(Authors): 李友广;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
-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12页。
- (1)尽管有时孟子也言“尽心,知性,知天”,似乎在讲天赋善性,但更多地是强调心的先验性及由此所生发之性的正当性。实际上可以说,孟子所言之天更多地是充当了其心性论的价值依据,并不具有生成论、根源性的地位与意义。
- (2)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2、235页。
- (3)实际上,孟子政治思想所彰显出的“心善—性善—仁政”的思维理路,由此所推导出的政治治理主张与思想深受其心性论的影响,对于其心性论之于政治主张的影响,整体上可以称之为政治的伦理化。
- (4)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185页。
- (5)韩兆琦:《史记》(评注本)(第2版),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1074页。
- (6)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08页。
- (7)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07页。此处“祅”,王先谦本写作“袄”,为误,据梁启雄本改。对此,梁启雄按:“古书多以‘妖’代‘祅’。人妖,指人为的怪现象。”参见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7页。
- (8)焦循:《孟子正义》,第882页。
- (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93页。
- (10)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07页。
- (11)王孝春:《论荀子的“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9页。
- (12)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17页。
- (13)对此,有学者从礼的角度来探讨荀子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荀子思想世界中的‘天人合一’就是指,以人道秩序的‘礼’来规定天道宇宙的秩序,把‘礼’作为普遍宇宙秩序的体现,由此彰显其普遍性和绝对性。”这可以视为荀子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方面的有关表现。与此相类,张茂泽认为:“归根结底,在荀子那里……天人合一才是人们修养的理想境界,天人相分只是过渡环节。”此论虽然尚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与余地,但仍可供学者参考。参见孙甜甜、傅永聚:《荀子“礼”论的多维意蕴》,《东岳论丛》2019年第6期,第189页;张茂泽:《论荀子的“君子之学”》,《人文杂志》2019年第7期,第84页。
- (14)焦循:《孟子正义》,第567-568页。
- (1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4、78页。
- (16)李友广:《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现代哲学》2021年第2期,第132页。
- (17)焦循:《孟子正义》,第757页。
- (18)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第88-89页。
- (1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2页。
- (20)关于郭店简性物关系的分析,参见李友广:《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现代哲学》2021年第2期,第133页。
- (21)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65页。
- (22)《荀子·礼论》云:“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46页。
- (23)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35、437页。
- (24)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41、325、450页。
- (2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07页。
- (26)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30页。关于荀子关注圣人创制礼义法度方面职能的原因,曾暐杰说:“这样的先觉者也就是所谓的圣王,是靠着后天文化以及透过学的努力而能够做出这样正确的判断,而不是靠着先天内在于人的道德价值——因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恶的。”参见曾暐杰:《打破性善的诱惑——重探荀子性恶论的意义与价值》,新北: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 (27)吉兴:《解蔽与成圣:荀子认识论新探》,《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第194页。
- (28)或受荀子此种思想的影响,韩非也强调:“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在韩非看来,人虽贤,品虽高,如若于君于国皆无益,那么也只是私德而非公德,并不值得肯定与提倡。
- (29)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1、216、486、504、519页。
- (30)李友广:《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韩非对政治与道德关系之思考》,《哲学动态》2019年第2期,第68页。
- (3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8、180-181页。
- (32)焦循:《孟子正义》,第906页。
- (33)李友广:《经与权的统一:孟子之礼再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5页。
- (34)李萍、吴之声:《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伦理学研究》2020年第1期,第69页。
- (3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46页。
- (36)李猛:《自然状态为什么是战争状态?——霍布斯的两个证明与对人性的重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4-9页。
- (37)整体而言,学界关于荀子的人性论主要提出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成说——性恶论以外,还有性趋恶论、性危说、性朴论和性恶心善说四种说法。参见李友广:《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现代哲学》2021年第2期,第129-130页。
- (38)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27、428、346页。
- (3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94、407页。
- (40)关于这一点,张树业则从人性论的角度给予了相应的分析:“荀子认定人性的自然趋向只能是恶的,且人性的基本特质无法改变,这决定了人性可能导致的争夺暴乱只能通过外在的制度化方式解决,此制度建设之核心恰是‘制礼义以分之’。”参见张树业:《德性、政治与礼乐教化——〈礼记〉礼乐释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7-58页。
- (41)陈林:《“化性起伪”何以可能——荀子工夫论探析》,《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2期,第76页。
- (42)对此,王正评论说:“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圣王,即道德上的至善者和政治上的最好者。”谢晓东也说:“在荀子看来,圣王和普通人不是平等的,只有圣王才是立法者。”诚是。参见王正:《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第33页;谢晓东:《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先秦儒学与古典自由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页。
- (43)东方朔:《权威与秩序的实现——荀子的“圣王”观念》,《周易研究》2019年第1期,第103页。
- (44)徐翔:《从“工匠制作”的隐喻看荀子的“先王制礼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49页。
- (45)李友广:《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现代哲学》2021年第2期,第134页。
- (46)方同义:《儒家道势关系论》,《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第28页。
- (47)与此相应,谢晓东对圣人也作出了自己的定位与分析:“对于圣人来说,礼义乃自身所积,故而可以视为自我立法。对于礼义,圣人也是严格遵守的。……也就是说,圣人既自我立法,又有能力履行道德法则,故而(初始)圣人是自律的。”从创制礼义法度的角度而言,圣人确实是立法者,而作为善与秩序精神的体现,圣人又不能不遵守礼义法度,也就体现了圣人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参见谢晓东:《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先秦儒学与古典自由主义研究》,第133页。
- (48)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第179页。
- (4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202、453、291、230页。
- (50)吴光:《荀子的“仁本礼用”论及其当代价值》,《孔子研究》2015年第4期,第24页。
- (51)干春松:《贤能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面向——以〈荀子〉的论述为例》,《哲学研究》2013年第5期,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