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情性、大众与名誉——荀子对申徒狄、陈仲、史的审别与衡鉴Etiquette,Temperament,Public and Reputation——Criteria Applied by XUN Tzu in Evaluating SHEN Tudi,CHEN Zhong,and SHI Qiu
姚海涛;
摘要(Abstract):
荀子对历史人物的审鉴构筑了诸子争鸣中的一大学术景观。拈出其对申徒狄、陈仲、史的审别与衡鉴,可见既有显性评价,又有隐性寓示。荀子的评价与后世存在巨大反差。在荀子看来,申徒狄之行属“行之难为而不贵”,非礼义之中,是倚魁之行,当为天下所弃。从中可推测出荀子对屈原沉江的真实态度。陈仲、史则悖离人之欲恶通情,不中礼义,不合大众,是沽名钓誉的盗名者,尚不如盗货者。荀子对三人贬抑与其传孔子诛少正卯存在一些关联。探赜荀子评判与诠释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可洞察社会思想转折之几。审别与衡鉴之中,贯穿着荀子透辟的时代省察与深刻的人性之思,贯穿着荀子以礼义为中心的人物鉴别衡定标准以及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KeyWords): 荀子;申徒狄;陈仲;史;人物品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象山学阐释演变史”(21CZX033);; 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项目“20世纪以来海外象山心学编译与研究”(20GZGX30);; 2019年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象山学史:以自述与他述为中心”(贵大人基合字【2019】005)
作者(Authors): 姚海涛;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张祥龙曾将华夏文化与哲学的历史拐点定位于秦代,并认为极少有人想到秦的兴亡和中国古代哲理变化乃至和儒家命运改变的内在联系。实则,莫不如将历史拐点定在战国末期,一则秦制暴虐无道,加之国祚太短;二则先秦诸子争鸣所寓示的思想道路与历史可能性极为繁富;三则战国末期荀子融摄百家的深沉理性之思与传经弘道之行于思想史影响巨大。参见张祥龙:《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10页。
-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页。按:“仁者人也”虽现于《中庸》,实则为儒家通义,且为儒学为人学之标志。“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以训诂学上同音互训的方式呈露,于是变得饶有兴味。
-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69页。
-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78、344页。
- (4)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2、232页。
- (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9页。
- (6)陈柱曾言,孔子实后世分类论学之嚆矢,孟子承用此法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志行之异。至《庄子·天下》遂变而为专论学术之流别矣。至荀子《非十二子》,则为分别学派之说。参见陈柱:《诸子概论:外一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5-173页。
- (7)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7页。
- (8)董治安、郑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汇校汇注附考说》(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121页。
- (9)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12页。
- (10)郭庆藩:《庄子集释》,第828页。
- (1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875页。
- (12)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7-38页。
- (13)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7页。
- (14)董治安、郑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汇校汇注附考说》(上),第120页。
- (1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8页。
- (1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1页。
- (17)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7页。
- (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92、153、329、339页。
- (1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39页。
- (2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41页。
- (21)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789页。
- (22)王恩洋:《孟子疏义》,《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七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4页。
- (23)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73页。
- (24)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2页。
- (2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98页。
- (26)李中生:《荀子校诂丛稿》,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 (27)方向东译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54页。
- (28)汪中:《述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8页。
- (29)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页。
- (30)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第27页。
- (3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第26页。
- (3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著,诸伟奇、刘平章主编:《刘文典全集》(增订本)(第一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6页。
- (33)黄晖:《论衡校释》(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58页。
- (3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019页。
- (35)表1梁启超、游国恩之考证,据王天海辑《荀子行历年表辑录》,参见王天海:《荀子校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2-1210页。其他观点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97页;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29页;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廖名春:《荀子新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0页;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273页。
- (36)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59页。
- (37)陈仲虽为齐国贵族田氏后裔,但从其行止来看,未参与政治且有意疏离政治,当为隐逸之士。
- (38)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6页。
- (39)姚海涛:《荀子读书为学的抽绎与省思》,《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84-91页。
- (40)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1页。
- (41)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8页。
- (42)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2页。
- (43)三奸,古之大禁。荀子论三奸曰:“故劳力而不当民务谓之奸事,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97页。
- (4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55页。
- (4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496页。
- (46)王应麟:《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165页。
- (47)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2页。
- (48)董治安、郑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汇校汇注附考说》(上),第161页。
- (4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2页。
- (5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 (5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第112页。
- (52)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第254-255页。
- (53)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48页。
- (5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55页。
- (5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11页。
- (5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55、336页。
- (57)焦循:《孟子正义》,第390页。
- (58)章太炎:《国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5页。
- (59)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第147-150页。
- (6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52页。
- (61)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68页。
- (62)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第265页。
- (63)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第265页。
- (64)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 (65)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0页。《孔子家语·六本》所记与此稍异,作:“史有君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相较之下,多“焉”字,“能”字作“己”字。参见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186页。
- (66)王应麟:《困学纪闻》,第211页。按:原书句读存在问题,作“以为盗,名可乎”,当为“以为盗名,可乎”。
- (67)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1-52页。
- (68)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1页。按:卢文弨之校,经与王先谦刻本校勘,发现中华书局《荀子集解》本错误。王先谦刻本作“‘人之所欲者,吾亦欲之’九字”。中华书局《荀子集解》误“九”为“人”,且将“人”字与“欲之”相连。另,王天海《荀子校释》则夺“九”字,作“‘人之所欲者,吾亦欲之’字”。王先谦刻本据光绪十七年长沙王氏家刻本,亦称思贤讲舍刻本之影印本。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4年版,第182页。王天海对《荀子》的校释情况,参见王天海:《荀子校释》(上册),第114页。
- (69)王天海:《荀子校释》(上册),第114页。
- (70)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4、291页。
- (71)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5页。
- (72)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5页。
- (73)王先谦:《荀子集解》,第207页。
- (74)王先谦:《荀子集解》,第91页。
- (7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43、421、144页。
- (76)刘师培:《国学发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 (77)李涤生:《荀子集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95页。
- (78)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40页。
- (7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38页。
- (80)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页。
- (81)董治安、郑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汇校汇注附考说》(上),第272页。
- (82)陈澧:《东塾读书记》(上册),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 (83)刘梦溪主编:《黄侃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88页。
- (84)陈文洁:《荀子的辩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 (8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11页。荀子并不反对辩论,如他曾言“君子必辩”“故君子之于言无厌”等,但要“合先王”“顺礼义”。
- (86)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74页。
- (87)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25页。
- (88)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20页。
- (8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23页。
- (90)唐文治:《孟子大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8页。
- (9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8-269页。
- (92)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8页。
- (93)王若虚:《王若虚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2页。
- (9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30页。
- (95)唐文治:《论语大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97页。按:唐文治书所引“义不可胜用矣”之“矣”,查证他本《孟子》,皆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