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重玄哲学对道家本体论的发展Role of Double Metaphysics of Tang Dynas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aoism Ontology
孔令宏;
摘要(Abstract):
玄学局趣于在有无关系中用肯定的言说方式,有其理论的局限性。继续玄学余绪而阐扬道家者,发扬孙登的重玄之音而逐步光大,至隋唐而蔚为大观,形成重玄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唐玄宗、杜光庭等。重玄哲学基于以四句否定论证模式为基础的新方法论,对本体的内涵与性质、有无、动静、本迹、体用、道器,以及本体与本源的关系、本体与万物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把道家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既可回溯理解魏晋玄学而有可能获得新的诠释,也可往下而理解后世道家诠释学的一些新观点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KeyWords): 道;本体论;道家;玄学;重玄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孔令宏;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单篇论文较多,兹不罗列,代表性的论文集有陈鼓应主编:《“玄学与重玄学”专号》,《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主要著作有卢国龙:《中国重玄学》,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董恩林:《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强昱:《从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李大华、李刚、何建民:《隋唐道家与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 (1)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0页。
- (2)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137页。
-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
- (4)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403页。
- (5)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初编》(第47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62页。
- (6)蒙文通:《古学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50页。
- (7)吉藏:《中观论疏》,《大正藏》(第42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160页。
- (8)吉藏:《大乘玄论》,《大正藏》(第45册),第55页。
- (9)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1页。
- (10)王玄览:《玄珠录》,《道藏》(第23册),第627页。
- (11)孔令宏:《道教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 (12)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第390页。
- (13)王玄览:《玄珠录》,《道藏》(第23册),第623页。
- (14)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275页。
- (15)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408页。
- (16)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道藏》(第16册),第300、362页。
- (17)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406页。
- (18)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2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影印版,第62页。
- (19)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2册),第66页。
- (20)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第441页。
- (21)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第449页。
- (22)张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第396页。
- (23)顾欢:《道德真经注疏》,《道藏》(第13册),第288页。
- (24)顾欢:《道德真经注疏》,《道藏》(第13册),第326页。
- (25)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第422、478页。
- (26)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道藏》(第16册),第373页。
- (27)唐玄宗李隆基并非不能著书之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虽然未必是他的个人专著,但以他的名义颁行,足以代表他的思想。
- (28)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68页。
- (29)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68页。
- (30)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50页。
- (31)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50页。
- (32)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88、751页。
- (33)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82、759、767、775页。
- (34)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59页。
- (35)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59、757页。
- (36)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51、764页。
- (37)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77、787、750页。
- (38)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83、760、789、763页。
- (39)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86、766页。
- (40)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97、808、727、784、784页。
- (41)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44页。
- (42)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47、548、344页。
- (43)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408、417页。
- (44)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402页。
- (45)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70页。
- (46)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38页。
- (47)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37页。
- (48)高诱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5页。
- (49)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道藏》(第12册),第6页。
- (50)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
- (51)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34页。
- (52)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34页。
- (53)李道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3页。
- (54)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34页。
- (55)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第370页。
- (56)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第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