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与孟子伦理究责的心性根据“Free Will” and Its Role in Mencius' Philosophy of Ethical Accountability
冒婉莹;
摘要(Abstract):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困难。在此诠释路径中,人的善恶形态被困于儒学本心良知的伦理道德规范性含义里。孟子本心良知说中存在一类通过自我取舍而形成的恶的主体,这类恶的主体所据并非本心良知具有的知善规范性,而是以能力层面能善的普遍性作为其产生的逻辑基础。从心性上溯源恶才能突破本心良知在知善的规定性上对恶之于人的属己性的遮蔽,以此明确善与恶皆是人自己的善恶,如此伦理究责才不会陷入主体判定的困难之中。
关键词(KeyWords): “自由意志”;孟子;伦理究责;本心良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校注整理与耶儒佛道对话研究”(19ZDA242)
作者(Authors): 冒婉莹;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古罗马]奥古斯丁著,成官泯译:《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 (2)[古罗马]奥古斯丁著,成官泯译:《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第3页。
- (3)[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页。
- (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第41页。
- (5)[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第59页。
- (6)[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第19页。
- (7)[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第31页。
- (8)[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第36页。
- (9)牟宗三:《圆善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50页。此处牟氏认为孟子及其拥趸“未曾道及”的内容,正是康德所主张的伦理主体具有在道德上的自由选择性。
- (1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2页。
- (1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 (12)牟宗三译:《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 (1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 (14)邓晓芒等当代学者也认为,儒家“对善恶的探讨最终归于对人天生本性自然为善的假定”,因而“抽掉了自由意志的本源性”,儒家哲学日益暴露的乡愿本色的“根本症结在于他们的人性观中缺乏自由意志的深层次根基”。参见邓晓芒:《论康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救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2期,第64页。
- (15)方勇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页。
- (16)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75页。
- (1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2页。
- (1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25),第77页。
- (19)牟宗三言:“其实气质之偏本身无所谓过恶。顺其特殊个别之偏,通过感性之影响,使心体不能清明作主,以致行为乖妄,心术不正,始成为过恶。”“是则过恶是吾人之行为离其真体之天而不真依顺于真体之理者,是感性、气质、真体三者相交会所成之虚幻物”,较之诱惑与遮蔽说,牟氏强调外在气质诱导使人心体不自主且感性失控才导致了“过恶”。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482页。
- (20)方勇译注:《孟子》,第301页。
- (21)赵法生:《情理、心性和理性——论先秦儒家道德理性的形成与特色》,《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1期,第40页。
- (22)朱熹:《孟子集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 (23)朱熹:《孟子集注》,第35页。
- (24)朱熹:《孟子集注》,第118页。
- (25)朱熹:《孟子集注》,第69页。
- (26)朱熹:《孟子集注》,第118页。
- (27)朱熹:《孟子集注》,第118页。
- (28)朱熹:《孟子集注》,第29页。
- (29)朱熹:《孟子集注》,第29页。
- (30)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7页。
- (31)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5页。
- (32)方勇、李波译注:《荀子》,第156页。
- (33)朱熹:《孟子集注》,第118页。
- (34)朱熹:《孟子集注》,第115页。
- (35)朱熹:《孟子集注》,第116页。
- (36)朱熹:《孟子集注》,第112页。
- (37)朱熹:《孟子集注》,第11页。
- (38)朱熹:《孟子集注》,第73页。
- (39)叶树勋:《道德自我与行动意志——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的义旨新探》,《哲学研究》2020年第10期,第66页。
- (40)朱熹:《孟子集注》,第117页。
- (41)朱熹:《孟子集注》,第117页。
- (42)朱熹:《孟子集注》,第57页。
- (43)朱熹:《孟子集注》,第57页。
- (44)朱熹:《孟子集注》,第7页。
- (45)朱熹:《孟子集注》,第112页。
- (46)朱熹:《孟子集注》,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