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乃天地之“常然”——《齐物论》“三籁”解析Everything Happens Incidentally——Interpreting “San Lai” in Qi Wu Lun
黄颖;
摘要(Abstract):
《庄子·齐物论》中提到“三籁”,即“人籁”“地籁”与“天籁”。“三籁”的发生,从“物”的角度看,是自然的叩动、是充满偶然的“相遇”;在“三籁”中,蕴涵着开放与持续变动的因子,充满着奇趣的偶然性,涌动着天地间的生机。“天籁”与“地籁”的发生是因任自然、“咸其自取”,从“论”的角度看,“人籁”即知见与思考的发生亦当如此。因此,从工夫论的角度看,我们的心灵应时时进行“吾丧我”的工夫,向知与思的无限可能性敞开,向生命的自由勃发敞开。
关键词(KeyWords): 庄子;《齐物论》;“三籁”;“成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黄颖;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祁涛:《〈庄子·齐物论〉中“三籁”问题的再探讨》,《华夏文化》2013年第3期,第36-38页。
- (1)杨国荣:《〈齐物论〉释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1-25、167页。
- (2)张和平:《“天籁”新解——兼论“天籁”与庄子哲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13-120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5页。
-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46页。
- (5)方勇:《庄子纂要》,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页。
-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46页。
- (7)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68页。
- (8)陈赟:《从“是非之知”到“莫若以明”:认识过程由“知”到“德”的升进——以〈庄子·齐物论〉为中心》,《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0-46页。
- (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6页。
- (10)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5页。
- (1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6页。
- (1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6页。
- (1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0页。
- (1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0页。
- (15)郭象注云:“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一天耳。”成玄英注云:“故夫天籁者,岂别有一物邪……且风唯一体,窍则万殊,虽复大小不同,而各称所受,咸率自知,岂赖他哉!此天籁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0页。
- (16)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02页。
- (1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9页。
- (18)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1页。
- (1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3页。
- (20)释德清认为:“将要齐物论,而以三籁发端者,要人悟自己言之所出,乃天机所发。果能忘机,无心之言,如风吹窍号,又何是非之有哉!”见方勇:《庄子纂要》,第170页。明是非乃“天机所发”,即能了解“是非任自然”。
- (2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5页。
- (2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4页。
- (2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46页。
- (24)黄克剑:《庄子“不言之辩”考绎》,《哲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39-49页。
- (25)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 (26)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6页。
- (2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5页。
- (28)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04页。
- (2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04页。
- (30)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05页。
- (31)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认为,经验与超验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些莫可名状之物对于经验而言是吊诡的,对超验却是规律的,而这个鸿沟是一种“非关系”与“非场域”。参见杨凯麟:《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413-417页。
- (3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3、66页。
- (3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6页。
- (3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3、45页。
- (35)南郭子綦进入到“吾丧我”境界后,其肢体被形容为“形如槁木”,其心境被形容为“心如死灰”,似乎“吾丧我”的境界是一种失去生命的灵动、毫无生机的状态。我们认为子綦并非失却生机。《大宗师》有言,古之真人“其心志,其容寂”“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30、231页。可知真人随顺自然,肢体容貌或呈现出冬天冷寂萧杀的状态,或呈现出春天生机勃发的状态。子綦与真人的生命皆顺“天”(自然)为一,生机也与“天”一般生生不息、顺时流转。子綦之“形容枯槁”是与“天”(自然)相合而使肢体与心智呈现出一种“毫无生机”的相状。
- (3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91页。
- (3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6、63、70、75页。
- (38)凯伦·卡尔(Karen L.Carr)和艾文荷(Philip J.Ivanhoe)认为,要求“去除成心”,与要求了解彼此间的差异和个体的独特性,两者实际上是一致的。不怀有“成心”,即心灵变得澄澈(“明”)以反映事物本来的样子。参见Carr,Karen,P.J.Ivanhoe.The Sense of Antirationalism: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Zhuangzi and Kierkegaard,New York and London:Seven Bridges Press,2000.李耶理(Lee H.Yearley)认为,庄子将心灵比作镜子,是因为镜子仅仅只反映事物展示出来的样子,它不会施加任何阐释的框架,不作出任何有关于合不合适的判断,也不会显露出任何欲求。反过来,使得镜子蒙尘的,比如阐释的框架、有关合适的判断、偏好的欲求等等,即是“成心”本身。参见Yearley,Lee H,“Zhuangzi’s Understanding of Skillfulness and the Ultimate Spiritual State”,Essays on Skepticism,Relativism,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ed.by Paul Kjellberg and P.J.Ivanhoe,Albany:SUNY Press,1996.pp.152-182.黄勇认为,“成心”是我们心中先入为主和片面的观点,也是试图将自己的是非标准作为所有人都需遵循的普遍标准的这样一种倾向。参见Huang,Yong.“The Ethics of Difference in the Zhuangzi”,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1(2010)pp.65-99.
- (3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3页。
- (40)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1页。
- (4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6页。
- (4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94页。
- (4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29-231页。
- (4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