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态度论道德学说——兼论孟荀道德观的整合On XUN Tzu's Philosophy of Attitude-constraining Morality——Concurrently on Integrating Moral Thoughts of Mencius and XUN Tzu
杨万江;
摘要(Abstract):
荀子的道德理论是建立在“性恶”,但能对善恶作出“善善恶恶之应”这一人性结构基础上的态度论道德学说。人处在事实上“性恶”而在态度上又不愿意“恶”的困境中。当“善善恶恶”的态度加之于自己,一个本性恶而又喜好善、厌恶恶的人,就可能针对自己发动“化性起伪”的学习和修养。当“善善恶恶”的态度加之于他人和事物,就会见善则支持、欢迎、鼓励,遇恶则反对、抵制、惩罚,如此产生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是自我要求自己“心之所可中理”“正理平治”而“无强”的自由道德。通过学习修养培养出“为其人以处之”并自我认同的道德人格,并在此道德人格上面对世界“能定(道德立场)能应(道德反应)”,是荀子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最后,在孟子“可欲之谓善”的合目的性及其“达可行于天下而可行之”的合普遍性两层善观念下,若把个体自利视为“私善”,进入社会而与他人之“私善”发生冲突后,须有“心之所可中理”的普遍有效性和“正理平治”之“兼善”的社会性道德观,我们就能整合孟荀道德理论,使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KeyWords): 荀子;人性结构论;态度论道德;道德自由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杨万江;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3536页。
- (1)杨泽波:《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242页。
- (2)杨万江:《论荀子本分权利观下的法治理论及其价值根基》,《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11页。
- (3)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2页。
- (4)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92页。
- (5)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 (6)荀子说:“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此所谓“全其天功”,即人之保全问题。参见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7页。
- (7)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4页。
- (8)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89页。
- (9)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05页。
- (10)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参见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16页。可见,孟子言“性”还是言“命”,取决于道德修养的可为性。孟子的“性”观念注重德性本质,并自觉地与“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的通行看法相区别。这就造成本质主义与存在论视角的差别。
- (11)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0页。
- (12)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0页。
- (13)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6页。
- (14)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51页。
- (15)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0、193页。
- (16)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51页。
- (17)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51页。
- (18)“性朴”论的主张,参见廖名春:《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梁启超等著,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300页;林桂榛:《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光明日报》2018年12月8日第11版。
- (19)一个现实的人,既然已经“生而离其朴,离其资”,没有了母体脐带供给的资养,人就只能在人心意识的支配之下,运用自己的条件和手段去谋取利益,如此才能生存。这使人性的展开总是表现为“性恶”。
- (20)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30页。
- (21)从荀子这一思维,再联系荀子发展的“心有征知”“以赞稽物则察”的经验认识论,“虚壹而静”的解蔽说,“制名以指实”的逻辑学和“学致于行止”的知行实践观,我们可以说,荀子是中国本原性人文社会科学的鼻祖。
- (22)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93页。
- (23)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5页。
- (24)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7页。
- (25)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5页。
- (26)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5页。
- (27)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9页。
- (28)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7页。
- (29)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7页。
- (30)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8页。
- (31)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5-276页。梁涛认为,据庞朴先生考证,郭店楚简出土文献中出现的上下结构“■”一字,即是荀子所谓“伪”。这说明“伪”与“心”有关。荀子文本亦谈及“心虑”。因而,荀子“起伪”作为善的开启,是人心的结果。由此说明,荀子主张“心善”或“性恶心善”。参见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哲学研究》2015第5期,第71页。笔者不赞成此论。“伪”字有明确训义,甚少有争议。而且,拆解一个字,指其某个部分有何义,最多只能证明该字字形和训义的历史形成和变化。但一个特定文献句子中的字,应当从其上下文语境中去明确含义。显然,荀子文献在人性论语境中用到的“伪”字,均如杨倞所谓“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并没有表达任何“心善”之义。荀子所谓“心虑”,亦主要作为一般心理思考作用,仍不能等同“心善”。本文认为,尽管梁涛的“性恶心善”说并不正确,但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他至少在把荀子人性论理解成一个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性恶观念这一点上,为荀子道德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主张荀子“性恶,善善恶恶之应”说的态度论道德,可以视为对梁涛“性恶心善”说加以修正后的继续推进,以建构出荀子道德理论的基础系统。
- (32)杨万江:《论荀子本分权利观下的法治理论及其价值根基》,《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11-25页。
- (33)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83页。
- (34)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47页。
- (35)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0页。
- (36)在梁涛“性恶心善”说的方向上,王楷试图通过“生命的感通”来“证成道德主体”,但都流于一般心理机制的揭示,并不构成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即便“有血气之属莫不有知”进而“生命感通”产生“同情心”,但这并不说明这个同样的心理感受是善是恶。孟子“求心之所同然”之理义,那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同情心。在性恶论下的同情心就不能保证心善。仅就一般心理机制论道德,那不是道德理论,亦如朱子讲“心统性情”,康德讲“先验统觉”,这都不是他们的道德理论。参见王楷:《生命的感通与荀子道德主体的证成》,《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5页。
- (37)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0页。
- (38)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81页。
- (39)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8页。
- (40)楼宇烈:《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311页。
- (4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9页。
- (42)朱熹:《书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4页。
- (43)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也与《诗经·烝民》秉持天则以为彝宪的法权观(“民之秉彝”)以及态度论的道德(“好是懿德”)相类似。
- (44)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82页。
- (45)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16页。
- (46)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11页。
- (47)孟子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参见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74页。
- (48)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12页。
- (4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17页。
- (50)[德]康德著,邓小芒译:《实践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 (51)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9-270页。
- (52)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69-270页。
- (53)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33页。
- (54)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33页。
- (55)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页。
- (56)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9页。
- (57)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69页。
- (58)孟子:“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参见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04页。
- (59)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0页。
- (60)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53-254。
- (61)王先谦:《荀子集解》,第391页。必须指出,道德无强制,不等于礼法(法律)无强制。在荀子的理论中,即便是法律强制,那也是基于守护人的本分权利和自由不被侵犯,是强制不侵犯之义,具有“明于天人之分”而“不与天争职”的严肃涵义和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仍然是捍卫自由的法律。
- (62)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43页。荀子所谓“有辨”,是一种起伪后形成的道德分辨能力。所谓“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参见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43页),是说这种道德分辨能力最好地体现在礼和圣王上。它作为一种“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是《劝学》修养中“为其人者以处之”的修养目标。
- (63)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26页。
- (64)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7页。
- (65)荀子《劝学》在后世影响甚大。人们常常用重写《劝学》来表达新的时代如何重建学习和知识的新结构、新思想。日本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写《劝学篇》申述明治维新,清代名臣张之洞亦著《劝学篇》申述洋务运动,究其原因,是荀子把学习看成一个在本性之上重新起伪而成人成文的过程,这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荀子成为近代东亚变法潮流中的一个思想源。
- (66)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5页。
- (67)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5页。
- (68)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9页。
- (69)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8页。
- (70)在荀子意义上,人原始的自然本性主要是指人的前道德礼法状态,它与起伪后所认同的道德之我的关系,近似于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理论中“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弗洛依德对“自我”作为平衡本能性“本我”与道德性“超我”之间心理机制及其人格结构的揭示,原则上仍然适用于荀子道德理论中关涉自然状态的人与起伪后道德的我之间的复杂心理机制分析。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理论的观点,参见[美]津巴多等著,王磊等译:《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第394-397页。
- (71)孟子等:《四书五经·孟子》,第104页。
- (72)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3页。
- (73)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17-18页。
- (74)梁涛在其“荀子性恶心善”说、“孟子以善为性”及其四心说上,试图“统合孟荀”。参见梁涛:《统合孟荀创新儒学》,《宗教与哲学》(第七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75页。本文认为,梁文的进路和学理有待商榷,但此口号可取。除此之外,本文所称的“孟荀道德理论的整合”,仅限于孟荀道德观尤其是善恶观的整合,而非其他方面。笔者认为,在儒家政治治理传统上,孟子代表着儒家的德治传统,荀子则开创了儒家的法治传统。
- (75)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349页。
- (76)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荀子》,第27页。
- (77)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