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祭、瀹祭与燎祭:《管子》“籍于鬼神”的财税征收思想脞论On Li,Yue and Liao Sacrifices:Fiscal Levy Supported by Worshipping Gods in Guan Zi
公维军;王万里;
摘要(Abstract):
《管子》是一部思想积淀极为厚重的优秀典籍。从文学人类学新兴学科研究视角审视,在神话思维对行为实践的驱动作用下,其文本内蕴的“前文字时代”大传统的观念助推着齐国的革新与发展。齐国依山傍海,鱼盐丰饶,鱼牲成为民众厉祭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齐地特色显著的两种祭祀行为,瀹祭、燎祭同样深受神圣思维观念的影响。祭祀行为是构成礼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关键性要素,而齐地民众在不断的祭祀仪式展演过程中,对鬼神的信仰观念与依赖心理日益强化。基于此,齐国统治者顺势提出在对厉祭、瀹祭、燎祭等祭祀行为的操控中,通过“籍于鬼神”以使税收增加的经济理念。
关键词(KeyWords): 厉祭;瀹祭;燎祭;神话思维;《管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管子》‘神话历史’研究”(19FZWB082);; 江苏大学文学院农业文学与文化研究专项重点课题(2020NW02);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管子》农本思想与农业仪式研究”(20C314)
作者(Authors): 公维军;王万里;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4.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人类学研究主张将先于文字记录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以及外于文字记录即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统称为“大传统”;将由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称为“小传统”。文中的“大传统”经济理念专指文学人类学大传统理论背景下的经济理念。
- ②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22页。
-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1页。
- (1)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32页。
- (2)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342页。
-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2024页。
- (4)黎翔凤:《管子校注》,第689页。
- (5)孙诒让:《墨子闲诂》,第243页。
- (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1457页。
- (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757页。
- (8)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2页。
- (9)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 (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1642页。
- (1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5页。
- (12)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第76页。
- (13)孙诒让:《墨子闲诂》,第173页。
- (14)[意]马利亚苏塞·达瓦马尼著,高秉江译:《宗教现象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 (15)Marja-Liisa Swantz,Ritual and Symbol in Transitional Zaramo Society,Sweden:Motala Grafiska,1986.p.159.
- (16)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412-1413页。
- (17)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 (18)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6页。
- (1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1590页。
- (20)吴广平导读注译:《楚辞》,长沙: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47页。
- (2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2049页。
- (22)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017页。
- (23)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507页。
- (2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768页。
- (25)[意]马利亚苏塞·达瓦马尼著,高秉江译:《宗教现象学》,第175页。
- (26)黎翔凤:《管子校注》,第652-653页。
- (2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412页。
- (2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1335页。
- (2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2218页。
- (3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2609页。
- (3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72页。
- (32)张俊成、陈永红:《甲骨文金文中所见商周礿祭》,《求索》2010年第9期,第249-251页。
- (33)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7页。
- (34)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23页。
- (35)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第1338页。
- (36)王充:《论衡》,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394页。
- (37)黎翔凤:《管子校注》,第656页。
- (38)叶舒宪:《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六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民族艺术》2009年第3期,第84-93页。
- (3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
- (40)陆楫编:《古今说海·北户录》,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56页。
- (4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页。
- (42)黎翔凤:《管子校注》,第657页。
- (43)黎翔凤:《管子校注》,第876页。
- (44)黎翔凤:《管子校注》,第1272页。
- (4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1588页。
- (46)陈梦家:《陈梦家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0-36页。
- (4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第757页。
- (48)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3-446页。
- (49)焦智勤:《卜辞燎祭的演变》,《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第27-29页。
- (50)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第672页。
- (51)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第1092页。
- (5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页。
- (53)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第772页。
- (54)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 (55)陈梦家:《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第36页。
- (56)邵望平:《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年第9期,第74-76页。
- (57)王树明:《谈凌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编:《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56页。
- (58)李锦山:《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1期,第37-42页。
- (59)许科:《古代燎祭用物及其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38页。
- (60)邝炳钊:《创世记注释》(卷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54页。
- (61)[美]理查德·A.弗洛因德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206页。
- (62)黎翔凤:《管子校注》,第6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