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责任伦理思想新释A New Interpretation to Lao-Zhuang Taoist Thought on Responsibility Ethics
涂可国;
摘要(Abstract):
尽管老庄道家尊奉“道法自然”的法式,主张绝圣弃智和清静无为,追求无为而无不为,却并非一味提倡消极避世,并非不讲人的责任担当。老庄道家的责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无责于人:责任的内涵。《庄子》虽无“责任”概念,却通过“责”“任”和“事”等来明言范畴,阐述了无责于人、不避其任、应为之事、圣人之过的责任伦理观念;二是道法自然:责任的指向。在天人关系的宇宙论框架之中,立足于三种“自然”的意涵,老庄阐述了常因自然、以辅万物、听天由命等人对待自然的责任观念;三是审分明职:责任的职业主体承担。《道德经》不太关注君臣问题,也不太关注君臣责任,而《庄子》从天道与人道、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相互感应的角度,强调不同角色、不同身份和不同等级的责任分工,尤为关注君、臣两种职业的责任;四是为而不争:责任的理想人格承担。老庄道家构建了许多理想人格,诸如真人、大丈夫、大人、神人、圣人等,并分别就其应承担的责任做了独特阐释。
关键词(KeyWords): 老庄;道家;责任伦理;理想人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伦理学比较视域中的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14BZX046)
作者(Authors): 涂可国;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2.03.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笑敢:《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文史哲》2008年第6期,第5页。
- (2)叶浩生:《中国古代道家责任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05 页。
- (1)梅珍生:《论道家政治生活中执行者的责任担当》,《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39页。
- (2)熊铁基主编:《中国庄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7页。
- (3)刘笑敢:《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文史哲》2008年第6期,第10页。
- (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8页。
- (1)以下引用《庄子》的内容,若无特别说明,仅列其篇名。
- (2)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02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93页。
-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6页。
- (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79页。
- (6)郭庆藩:《庄子集释》,第866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42-144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01、307页。
-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40、57、64、137、166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68、449、489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99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01-203页。
-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06、110、117页。
-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6、166页。
- (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5-37页。
- (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52-53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12、524页。
- (3)刘笑敢:《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文史哲》2008年第6期,第14页。
- (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81、90-91页。
- (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85-86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31、237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68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6页。
- (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37、35-36页。
- (1)彭昊:《庄子对儒家天命观的融通》,《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6页。
- (2)蒙培元指出同自然分为不同层次一样,庄子之命也有两个层次:一是“性命”之命,一是“命定”之命。参见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 (3)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2页。
- (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88、298页。
- (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34、338页。
- (6)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74页。
- (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95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29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44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83页。
- (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24页。
- (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60、584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20-221页。
-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69、69、176、43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21-422页。
- (4)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23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02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02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11-412、417页。
-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81、91、106、80、93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76页。
-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6-7页。
-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5-166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78、483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16-917、919页。
- (4)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21页。
- (5)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78页。
- (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9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72页。
- (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7页。
- (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75页。
- (6)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55-56页。
-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9页。
-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81-182页。
-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92页。
- (4)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78页。
- (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79-180页。
-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86页。
-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4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07页。
- (4)王夫之诠释说:“合生与死、天与人而一其知,则生未尝生,死而未尝死,是乃真人之真知。”参见王夫之:《庄子解》,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船山全书》(第十三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57页。
- (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05-207页。
-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10页。
-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61-763、924页。
- (3)李泽厚指出,庄周设想的与道同体的真人之所谓“自由”“自足”和“超越”世俗尘垢,实质上不过是一种心理的追求和精神的幻象而已。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