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荀子“情义”观探析

    毛新青;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目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荀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2011年02期 No.96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1 ]
  • 求真与致善——荀子正名理论新探

    孟凯;

    荀子的正名理论不仅接续孔子的正名传统,也有对诸子之学的扬弃,在正名理论中荀子借鉴了名家、墨家的理论,而他们也是荀子批评最多的。荀子的正名理论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中。其中他讨论了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制名的原则等,并对"三惑"等不正之名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名的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与"辨同异","贵贱"关乎价值,"同异"关乎事实,荀子就通过名联接了事实与价值。"辨同异"在乎求"真","明贵贱"在乎求"善",而荀子又认为"明贵贱"高于"辨同异",从而把名学引向伦理、政治之域。

    2011年02期 No.96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3 ]
  • 荀子于齐“三为祭酒”及生卒考

    邵彬;

    由于史书对荀子的活动时间多记其年龄,未记其生卒,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迷惑,尤其是给齐文化的深入研究造成了不少障碍。为此,笔者对其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及生卒时间进行了粗浅的考证。这将对后人探讨荀子在齐国的活动,考证他留给齐人的精神财富有所帮助。

    2011年02期 No.96 30-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5 ]

齐史研究

  • 齐亡秦兴的政治制度因素探讨

    齐廉允;

    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齐亡秦兴的迥异结局,制度建设的差异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毕竟一个国家的运转要靠制度来规范。在诸项制度中,又以政治制度为重要,因为这一制度与一国政权的运作模式、官僚系统的管理等最核心的问题息息相关。只有符合时代要求并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保证各政权机关权力的合理划分,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行政机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正是由于在政治制度上的许多差异,才造成齐秦两国在地方与中央权力分配、机构运作、官吏任选等方面存在重大不同,这明显对两国的最终命运产生了不同影响。

    2011年02期 No.9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0 ]
  • 齐国奇女钟无艳的文学流变及内涵

    张袁月;

    钟无艳是战国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人,她以极丑的容貌而被拜为齐宣王正后,成为一名齐国奇女子。从最初的"无盐"到后来的"无艳"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西汉是形象的初步形成阶段,比较平面化;元代无艳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明清形象多元化,但也走向沉寂。到现代,钟无艳以其独特魅力又重新复活,演绎古代的"灰姑娘"故事。

    2011年02期 No.9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9 ]
  • 上古姜氏部族民俗遗存与春秋时期妇女从政关系

    甄洪永;

    春秋时期姜姓妇女在各国积极从政,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与她们掌握当时最先进的卜筮知识,可以进行预测未来有一定联系,同时也是上古山川守文化精神在政治领域中的遗传和体现。

    2011年02期 No.96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古代学术思潮

  • 以理论孝:儒家孝道正当性的哲学辩护

    曾振宇;张文科;

    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理"既是宇宙起源之实然,又是人伦道德应然之本源。人伦道德源于天理,是天理的社会化外现。"理便是性",仁、义、礼、智、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先验性地包容于理本体之中,并因为"理"之先验存在而获得形而上证明,儒家孝论从而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2011年02期 No.9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5 ]
  •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基本形成

    宋玉波;朱丹琼;

    阴阳五行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对于秦汉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统治者建立政权的历史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相比有所不同的是,阴阳五行说所体现出的关联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古人对于天人之际这一问题加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这一学说在《内经》医学哲学的思想框架中被采纳,并在现实的医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将精神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11年02期 No.96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97 ]
  • 论鹖冠子的教育思想

    杨兆贵;杨康哲;

    鹖冠子有关教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关于人性论他认为古今人性相同,趋利求安。关于政治教育,他认为明君主应不断提高精神修养,以神化天下。关于伦理教育,他主张官员推行教化,百姓提高道德修养。关于军事教育,他要求明君平素训练军队。关于知识教育,他提出九道说。这些看法在先秦教育思想史上很独特。

    2011年02期 No.9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6 ]
  • 陆贾《新语》思想新探

    赵琪;

    陆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内容主要保留在《新语》一书中。本文首先对陆贾思想中的历史思想、天人思想和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作梳理与再现,并就此探讨陆贾思想的历史价值乃在于他能结合汉初的历史背景,对汉以前的历史传承既能有所继承、批判与发展,又能根据具体的形势权衡选择。其次,以上三个方面又是彼此联系的,共同构成陆贾思想这一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具有以史为鉴和立足时代这两大特点。

    2011年02期 No.9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7 ]
  • 浅析孔子、庄子音乐思想之异同

    仓淼;

    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都对音乐的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孔子的"子与人歌",还是庄子的"听之于心"的聆听所达到的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的默认;但是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的教化;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的"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的精神境界。

    2011年02期 No.9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0 ]
  • 论曾参之孝在强化责任方面的作用

    王厚香;

    曾参思想以道德规范为主,核心是孝,实质是重视伦理,重视做人的责任。他认为人生责任多,处处时时有责任,责任是相互的;人的责任有先后、高低之分,家庭责任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行政责任是次要的。人们在尽到家庭责任以后,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责任;人们为尽到人生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省身"、"战战"、"慎独"等修身方法。

    2011年02期 No.9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

古今论坛

  • 淄川黉山名由与鬼谷子办学遗迹考辩

    王秀亮;

    淄川黉山本为鬼谷子办学之地,三国《典略》、元《齐乘》等文献都记载了这一信息。但是因年代久远,史料匮乏,渐生模糊。宋代《太平寰宇记》误将郑玄著书附会于此,并被《齐乘》等不少著作引用,后世遂难辨真相。从古代文献、地理环境以及鬼谷洞、藏梓村、将军头、苏相桥、孟及等黉山周边众多与鬼谷子办学相关的古迹遗存综合来看,这儿的确是鬼谷子办学之地。相关资料和遗迹也说明鬼谷子确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领时代潮流的成就卓著的教育家。

    2011年02期 No.9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0 ]
  • 墨子“贵生”的伦理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郭智勇;

    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自在与自为的"生"之内涵的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的"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的孜孜以求。墨子对"生"的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的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的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的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的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的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2011年02期 No.9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8 ]
  • 先秦国家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价值

    王柏松;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战略性思考起源于先秦时期,许多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如以民为本、和而不同、慎战、亲仁善邻等思想已在那时得到了明晰。这些宝贵的思想具有久远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他们不仅为历朝历代安内攘外,维系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几千年文明进程的国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2011年02期 No.9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3 ]
  • 论《老子》道之本体论的和谐意蕴及现代指向

    刘占虎;

    《老子》最早赋予"道"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论意义。道的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性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道的世界统一性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道的知识统一性为治理向度。

    2011年02期 No.9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4 ]
  • 晋文侯名仇之研究

    阮明套;

    晋文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的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解周代的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的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文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的"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文侯出生之年条之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文侯与其弟之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的动乱。

    2011年02期 No.9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试论“均地安民”的土地管理思想

    刘煜瑞;

    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思想的核心,乃一个"均"字和一个"安"字,称之为"均地安民"。井田制、限田制、均田制、均税制,都是"均地安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体现。均地的实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迁移而发生着变化。自中唐以后,"均地"向"均税"(历史上也称此"均税"为"均地",取均平土地赋税之义)演变,称之为"均税安民"。就广义来说,"均地安民"也包括了"均税安民"的概念。

    2011年02期 No.96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4 ]
  •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妆容

    高梅进;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追求容貌之美并不是现在女性的专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化妆已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他们不仅以粉饰面,而且两颊涂抹胭脂,修眉饰黛,点染朱唇。妇女化妆多姿多彩,除化妆,发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及装饰,更增添了女性的婀娜多姿。

    2011年02期 No.96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2 ]
  • 古希腊妇女与先秦妇女婚姻地位的异同

    许强;魏凤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男女两性通过婚姻构建起来的。但是,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很低的,她们被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受到诸多礼教的束缚。对比这两个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发现,同先秦社会一样,古希腊社会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那时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都有"妾"的存在,但是作为"妾"的"悲惨的妇女"所处的境遇是不相同的。

    2011年02期 No.96 110-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6 ]
  • 试论方言声调与地方戏曲调的互动关系——以五音戏、聊斋俚曲为例

    刁娜;王志军;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每一种文化形式都在努力地为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调整发展模式。从音乐视角看,地方戏的创新与改革,除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外,尚需继续保留本土音乐语言的传承。本文从方言声调与地方戏曲调的旋律走向和调式色彩两方面,以淄博方言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音戏及聊斋俚曲作为研究案例,阐释了声调与曲调在戏曲音乐作品创作中相得益彰的关系,并探究了在地方戏的生存环境变迁后,二者的互动关系。

    2011年02期 No.96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4 ]

读书札记

  • 读《晏子春秋》札记

    魏代富;

    <正>1.而礼不使也《内篇一·二》:"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案:此处脱"其"字。《晏子春秋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为"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未若加"其"字为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以下简称《校注》)以为脱也),而礼

    2011年02期 No.96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5 ]

文物与考古

  • 山东省桓台县史家商代箕()国都址东夷旧部薄姑说

    王树明;张光明;

    本文根据桓台史家殷商文化遗址与高青陈庄发现周公东征设防薄姑的相对距离,位置及其遗物、遗迹有关情况推断,所谓桓台史家商代文化遗址,是周公东征设防陈庄一带,以继续威慑、监理东夷旧部中的主要敌对势力"薄姑"国的一个都址。又根据桓台史家发现族姓徽文方面的资料,并证以文献资料、金文资料推定,有商一代居住在桓台史家的"薄姑"国一族的本名,是一个与商代王室通婚、关系至为密切,为现代学者称其为亚其或箕()的一族。至于亚其或箕()的族,所以又有"薄姑"即矢镞"僕姑"一名,原因在于亚其或箕()先民,以箭神、射神夷羿为宗神,有崇武、尚箭之风,或因此族有崇拜矢镞、弓箭类射具为神灵的习惯,也或因其与敌交锋临阵,有披挂矢镞、弓箭类射具的风习,故而得此别名、混称。

    2011年02期 No.96 121-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4 ]

  • 略论管子与齐军事思想的发展

    徐日辉;

    管子的军事思想是齐国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渊源于姜尚,并对后来的孙武、孙膑等的军事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管子军事思想中的"财盖天下"的理论、"道天下"的战争观、民心向背战略谋划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吕尚的军事思想。其慎战、先谋而后战、"至善不战"等军事思想又被孙武所接受,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2011年02期 No.9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4 ]
  • 论《管子》中经济法思想的萌芽

    马全才;

    《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法有着深厚的渊源。经济法体系的三个基本构成——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法都可以从《管子》一书中发现其思想的萌芽或者雏形。研究和发掘《管子》所蕴含的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的思想、对国民经济的国家参与思想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法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1年02期 No.9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8 ]
  • 从《管子》的道德观反思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

    李莱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伦理学说形成的时期,《管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提出了德法并行、"国之四维"和"道德定而民有轨"等诸多观点,其核心就是从巩固政权的角度来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现今,我国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依旧十分严重。公务员的道德失范既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关。《管子》中关于道德教化的一些论述对当今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11年02期 No.9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稷下学宫与齐文化研究》出版

    张越;

    <正>~~

    2011年02期 No.9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双龙双螭纹玉环

    张越;王滨;

    <正>白玉双龙双螭纹玉环,战国时期玉器,器物外径11厘米,内径6.1厘米,厚0.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这件精美绝伦的玉佩饰品,其玉料选择考究,品质优良,为新疆和田玉。

    2011年02期 No.96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