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 “以意逆志,得孟子之一体”——以《韩诗外传》为例看孟子对汉《诗》经学化的影响

    李华;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而《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2011年01期 No.9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5 ]
  • 略论邹衍对鲁学与齐学的融通

    藏明;

    鲁国与齐国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统治政策的不同,造成了鲁学与齐学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阴阳家邹衍对鲁学与齐学进行了兼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五行学说。特别是其五德终始说,既对稷下的学术著作《黄帝四经》、《管子》有所借鉴,又对鲁学的主体儒学的仁义思想、经世致用理论有所吸收,进而使鲁学与齐学达到了初步的融通。

    2011年01期 No.95 37-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1 ]
  • 荀子传《韩诗》考辩

    张小苹;

    在各种典籍资料中,《韩诗外传》征引《荀子》最多,不少学者因而认为荀子与《韩诗》之间存在一定传授上的渊源关系。综合韩婴对荀子引《诗》的态度以及《韩诗外传》征引《荀子》的体例来考察,荀子与《韩诗》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渊源关系,韩婴只不过是将《荀子》作为原始素材来诠释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外传》大量征引《荀子》,与荀子著述比较丰富及西汉初年荀子学术地位较高有关。

    2011年01期 No.95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0 ]

齐史研究

  • 峱山散议

    孙敬明;

    峱山之名,一字专用,可与齐鲁之岱嶽与峄类比;初见于春秋早期《诗经.齐风.还》,后则继见于《汉书.地理志》、《说文》以及《隋书.地理志》;再后或鲜见于地方志乘与明清文人吟咏之篇什。峱山位于淄河岸畔,南近青州古城,北偪临淄齐都,地处齐文化之核心,虽仅一山,然文化内涵却极为丰富。

    2011年01期 No.95 48-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先齐时期齐地艺术及特色

    张越;

    先齐时期齐地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齐地大汶口文化时期丰富多彩的彩绘陶、龙山文化时期工艺精湛的蛋壳黑陶,还是独具风格的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都充分反映了先齐时期齐地的艺术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齐地龙山文化时期的筑城技术、平面形状与结构类型等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重要开端,无疑为后来城邑或城市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先齐时期齐地艺术作为中华艺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对后世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

    2011年01期 No.95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先齐乐舞蠡测

    王福银;王冰;

    世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一般都有其承继性与融合性特点。作为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国乐舞当然也不例外,它也是在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承继了东夷乐舞的成就,融合了尧、舜、禹三代之乐而形成的。东夷族是个喜歌好舞的民族,他们的歌舞活动,不仅造就了众多乐歌和乐舞,而且催生出了众多乐器,同时还出现了乐教、乐论和礼乐。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太3伏羲氏、少3金天氏、葛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大舜有虞氏、东莱部落和夷夏部族联盟,就是他们为齐国乐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01期 No.95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1 ]
  • 《孟姜女传说》与齐鲁文化——兼谈其中的主要文化素

    孙超;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山东淄博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其真正的归属地问题却产生了争议。通过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我们认为:齐鲁,特别是淄博泰山齐长城遗址及周围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秦始皇之所以进入《孟姜女传说》,其直接因素是他修了"万里长城",而深层原因是他的齐鲁文化情结。"文化素"是波亚托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从"礼义"、"歌哭"等文化素分析来看,齐鲁文化是《孟姜女传说》最核心的精神内核,齐鲁是它的文化出生地及传播的中心地带。

    2011年01期 No.9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1 ]
  • 齐《易》学刍议

    邱文山;

    在经学发展过程中,齐经学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主要表现为齐人对儒经的传授、齐经学成为汉代经学的主流等方面。而齐《易》学是齐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齐《易》学的渊源、齐《易》学的传承以及齐《易》学的主要特点与影响等方面试作探讨。

    2011年01期 No.9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齐地对个体勇士的崇尚及其文学表现——以《左传》的战争叙事为例

    陈瑶;

    《左传》塑造了众多尚力崇勇的齐国勇士,他们注重于对个人功名的争取,具有英雄气概和冒险精神。长于单打独斗而怯于众斗,成为齐文化的重要特色。《左传》的战争叙事,对此作了生动地展现。

    2011年01期 No.9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5 ]
  • 《晏子春秋》战国中后期成书说补证——从一组常用词的演变着眼

    谢祥娟;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比语音、语法更能反映时代变化,通过考察《晏子春秋》中的"酣、履、睡、布衣、诚信、夫子、枯槁、身体、声名、树木、学问"等常用词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足以为前人关于《晏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论断提供语言史上的有力支持。

    2011年01期 No.95 80-8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5 ]

古今论坛

  •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张鹏飞;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可以说,"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2011年01期 No.9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5 ]
  • 道家“因”论

    唐少莲;

    "因"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因者,君之纲"。道家"因"论包含有因循、因仍、因应和因凭四重内涵,其价值功用是"因则无敌"。道家"因"论作为一种"君术",强调"因臣之为"和"因民之性"两个基本面,其总的原则是"曲因其当",而核心本质则凸显为"舍己而以物为法"。

    2011年01期 No.9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6 ]
  • 《金刚经》无相思想之研究

    董文芳;张含峰;邵艳梅;

    《金刚经》中的"无相"思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根所取之六种境界在心境中形成的相,破除佛及佛法在心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境的空境,证悟只有佛才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并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空性。心境达到了空境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就具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宇宙观、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2011年01期 No.95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6 ]
  • 试论德性的主要性质

    刘东锋;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一些人德性缺失而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德性的主要性质是什么,在其中明确人为什么不可缺乏德性,如何成就德性等相关问题,这无疑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笔者认为,德性主要性质有四点,即德性使得人们的状态和生活总体上好;德性需要人们自觉修为和实践才能获得和发展;德性具有层次性、丰富性、有机性;德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律性。

    2011年01期 No.95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论宗法制度对我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赵玉环;

    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基础。根源于宗法制度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等方面无不打上宗法制度的烙印,形成了以轻法律、重人情为特色的伦理型法律文化。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今天,对宗法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和借鉴。

    2011年01期 No.95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0 ]
  • 《太平广记》中的蛇信仰研究

    吴布林;白春霞;

    根据《太平广记》蛇类故事和龙类故事的记载,论述汉魏至隋唐时期民间对蛇的信仰情况,指出当时的蛇信仰正处于与龙信仰的混淆与渐渐析离时期。一方面蛇具有与龙相同的神圣性,另一方面蛇也开始遭到人们的嫌恶。龙蛇信仰的最终分离,使他们在民间信仰中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2011年01期 No.9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5 ]
  • 试论中国传统的母教观

    王伟萍;

    中国先民非常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尽管历代母教的具体内容会随时代发展有变,但"母德在教,教女为切要"的基本观念始终未变。母氏管教既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也与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有关;先民之所以认为教女远比教子切要,其原因有二:一,有贤女方有贤母,今日之贤女即日后之贤母;二,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比男子少,若要其日后成为人母能够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必须加强女子的教育。

    2011年01期 No.95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8 ]
  • 中国楹联文化的分类解读

    张建波;

    楹联可记录悠远历史、传承灿烂文化、寄托诗意情怀,阐明万物哲理。楹联文化是璀璨的华夏文化中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化品种,中国楹联文化洋洋大观,可从官场政治权谋的文化透视、经济行业盛衰的文化凸显、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化折射、自然地理风貌的文化建构、事业爱情并重的文化品位、远大理想抱负的文化浸润、品格情操养成的文化熏陶、世事友情感悟的文化底蕴、游戏娱乐文字的文化图景、旷世绝联智慧的文化寻根十个方面管窥中国传统文化。

    2011年01期 No.95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5 ]

文物与考古

  •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性质探讨

    徐学琳;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2011年01期 No.9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4 ]

  • 论《管子》的“谨慎”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迪

    史少博;

    《管子》中多次论述了"谨慎",告诫人们:"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其思想对现代有启迪和现实意义。

    2011年01期 No.9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6 ]
  • 浅谈《管子》中环境哲学思想

    张军;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今天的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考虑——自然环境。这种片面的认识是不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面对今天复杂、多向的环境问题,《管子》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以"道"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主义自然观和具体的一些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包含着经济正义、法律正义等的社会环境思想;心灵和谐的人文环境思想;自然、社会、人文整体主义的"一体之治"思想等。

    2011年01期 No.9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7 ]
  • 《管子》古代医学思想与现代中西医眼科

    管怀进;

    《管子》初步揭示了眼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全身脏腑器官特别是与肝脏及其疾病的密切关系,指出忧乐喜怒欲利所导致的精气丧失是眼病的病因,提出节制七情六欲、心平气和可预防眼病的发生。分析比较表明,以上《管子》古代医学思想大多被现代中西医眼科学所证实,为现代眼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1年01期 No.95 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论管子“孝”道

    宋玉顺;

    管子论"孝"道内容广泛,其"九惠之教"、社会教育、选贤任能、会盟诸侯等方面,均有涉及。其论"孝"道总与国家大政方针联为一体,这是他推行德政的必然反映。这对今天发扬尊老、敬老、养老、孝老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价值。

    2011年01期 No.9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 孙诒让管子研究之特色与影响

    郝继东;傅亚庶;

    道咸以来,考据学渐衰,《管子》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平缓时期。生活于清末的学者孙诒让,在《管子》研究史上承前启后,乃清末考据学之杰出者。他的《札迻》引经据典,校勘辨疑,极有乾嘉之遗风。特别是其中的《管子》部分,充分体现其学术思想,无论内容还是特色,很有典型性。后世学者校读《管子》,多以不同版本对勘,再参以前人之成果,注重多重证据,就是受了孙诒让《管子》研究的影响。

    2011年01期 No.9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8 ]
  • 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何兹全教授逝世

    王京龙;

    <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何兹全何兹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5日20时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岁。何兹全教授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受学校领导委托,齐文化研究院

    2011年01期 No.95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 《读书杂志》“夹注”说略——以《读〈管子〉杂志》为例

    程艳梅;

    夹注是我国传统文献注解的一种形式,是正文的补充和延展。夹注是《读书杂志》常采用的注解方式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文章以《读〈管子〉杂志》为例,总结分析了《读书杂志》中夹注的五项主要内容:举例、注音、说明原因、标明互见之所、纠误。

    2011年01期 No.9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1 ]
  • 西汉武帝基于国家统一的工商业改革——兼与《管子》工商思想比较

    魏鹏;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借鉴《管子》工商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汉王朝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其中对工商业的改革是汉武帝经济政策的重点,既有为国家财政收入开辟广阔来源的意图,亦有在政治上巩固大一统帝国的目的。

    2011年01期 No.9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3 ]
  • 《老子》研究的优秀之作——读《〈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

    常新;

    <正>《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极大,历来不乏研究。但是由于资料与理论方法的限制,20世纪以前的研究始终没有大的突破。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老子》的研究出现了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方法的突破,如古史辨学派提出的疑古思想和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二是最近三十年来考

    2011年01期 No.95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齐地历史与济南文化》出版

    张越;

    <正>最近,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华松先生的《齐地历史与济南文化》一书,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华松先生长期从事齐地历史文化与济南历史文化方面研究部分重要学术成果的结集。该书共收录论文30篇,大致可以分为五组。第一组3篇是有关先齐历史文化的,即《我国文明社会肇始于虞代》、《禹瀹济漯与夏族东迁》、《殷末十年征夷方取道济水考》。第二组6篇是有关齐国历史与文化的,

    2011年01期 No.9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青铜钺

    张越;王滨;

    <正>青铜钺,商晚期。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1966年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商代基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钺形体巨大,造型奇特,厚重精美。以透雕和浮雕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张口呲牙、双目圆睁、面目狰狞的人面形象,眉、目、鼻、耳皆突起,口的两边都铸有"亚醜"铭文,右为正写,左为反书。整体面目给人以狰狞恐怖,极具威严,望而生畏的感觉,彰显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是

    2011年01期 No.95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