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史研究

  • 春秋齐国的继承制度试析

    李玉洁;

    本文主要对春秋齐国的继承制度进行研究,认为春秋齐国存在着国君宠爱夫人之子而立的现象。如齐釐公宠夫人之子小白,因其母有宠,即位为齐君。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但只有六个宠夫人(每人一子)的儿子有资格争立。因此齐桓公六个宠夫人的儿子,其中五个做了国君。相反,齐昭公之子舍,虽被立为太子,但因其母无宠,"国人莫畏",得不到齐国人的支持,即位之后被弑,而没有为君。本文探讨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并论述了齐国的这种国君宠爱夫人之子而立的现象是一种任人唯亲的制度,是引起齐国内乱、霸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2007年03期 No.71 26-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9 ]
  • 燕齐圜钱的比较研究

    刘兴林;

    战国晚期燕国和齐国铸行的方孔圆钱在形制、钱文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国之圜钱联系密切。燕国圜钱的铸行晚于齐国,在币值的分等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不如齐国进步。齐国圜钱为三等币值,燕国为二等币值;齐币已使用当时先进的叠铸技术,而燕币的铸造尚不见此法的应用。可以认定燕国圜钱是受到齐国圜钱的影响后产生的,这同齐襄王退燕以前燕国刀币对齐国货币强烈影响的态势有所不同。

    2007年03期 No.7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探析

    李鸿雁;

    齐国玉器出土稀少,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为齐玉中的珍品。本文依据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玉环的用途及造型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2007年03期 No.71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 从商王村出土玉器论齐国玉器问题

    张明东;

    临淄商王村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以根据其风格区分为两组。M1与M2所出玉器可能来源于楚地,并非齐国玉器,M4属于典型的战国晚期齐国贵族墓,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是齐国玉器。根据目前资料可以推测以水晶、玛瑙、滑石为代玉用品是齐国丧葬用玉的特点。

    2007年03期 No.7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7 ]
  • 孟姜女其人源流考

    郭传联;陈同英;

    孟姜女称谓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起初是泛指姜姓家族中的大姑娘和齐国的美貌女子,后来由于杞梁妻这个心灵美的典型人物的出现,才使孟姜女的形象趋于完美,并开始有了实际的内容。

    2007年03期 No.71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3 ]

稷下学研究

  • 稷下学术精神与当代学术发展

    郑东;

    稷下学术精神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蕴涵五个基本元素,即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互动、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学术开放与学术对话、学术人才与学术自由、学术创新与学术实践。这五个元素在学术发展价值意义上起到的是土壤优质、脊梁挺直、血脉涌动、风貌洒脱、动力强劲的良好作用。我们学术界的一个急不可待的任务,是必须克服目前由于经济大潮给人们带来的浮躁心态和狂妄心理,应该沉静下心思来认真发掘和钻研老祖宗、贤人志士们留下的学术的真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术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稷下学术精神对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的。

    2007年03期 No.71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7 ]
  • 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是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创新发展

    祝贺;谢树放;

    荀子"化性起伪"."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性恶的人性论基石上的。以礼为本、德法并举、德主刑辅、礼义教化与法律强制相辅相成,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创新发展。剔除其封建糟粕,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仍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2007年03期 No.71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0 ]

齐文化觅踪

  • 东夷文化对中国早期体育活动蕴生的影响

    王京龙;

    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东夷地区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环境,以及东夷人以渔猎为主体的生活习俗,养育了特色显明的东夷文化。在此基础上,东夷人的人种基因、生活习俗、道德习俗、娱乐习俗对于早期体育活动的蕴生从不同角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2007年03期 No.7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 略谈《齐民要术》中古代山东的蚕桑技术

    杨继玲;

    古代山东地区的蚕桑丝织业一直在全国居于中心地位,无论是生产规模、普及程度以及绢帛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其基础就在于山东地区有先进、发达的蚕桑丝织技术。本文以《齐民要术》的有关记载,结合其它资料,从种桑、养蚕、初加工、颜料诸方面了解一下古代山东的蚕桑和生产技术。

    2007年03期 No.7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2 ]

古今论坛

  • “象言”与“道”韵——儒道两家诗性语言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范爱贤;栾贻信;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儒道两家汉语言学思想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汉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汉语言以"象"为传意中介,"呈象"、"构象"是汉语言话语表达的核心机制,这充分显现了汉语的诗性特征。而汉字的象形又大都根植于自然的物象,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诗性关联既强化了"象"的隐喻述谓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汉语言的意蕴,使汉语言不仅仅是思想传达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艺术。

    2007年03期 No.71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9 ]
  • 儒家和谐思想义理发微

    徐文涛;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2007年03期 No.7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1 ]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观——和谐理念

    王郡玲;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从古到今人们永恒的追求,我们的先哲们自古就充分认识到了和谐的价值。中国古代和谐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古为今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的现代价值——在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2007年03期 No.7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0 ]

古代学术思潮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历程

    韩德信;

    思维形式是深藏于民族文化底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支配作用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差异,却又使思维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笔者认为,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的关键一环。更重要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03期 No.71 72-7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2 ]
  • 三教合一与全真道

    范玉秋;

    "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的基本教理之一,和同三教,倡言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构成其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为全真道其他教义、教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渊源和时代基础,但"三教合一"论所蕴涵的基本精神却对依然当今时代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2007年03期 No.71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7 ]
  • 老子之道与佛教空性的比较研究

    张含峰;

    对于物质世界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空性。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客观上存在融通及相似之处,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及哲学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007年03期 No.7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 ]
  • 论《庄子》道学中的文艺思想

    庄大钧;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2007年03期 No.71 84-8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试论韩非的音乐美学思想

    鹿建柱;

    韩非的文艺观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提出了"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等观点。韩非的音乐思想与其文艺观是一致的,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体现,主张文艺要表现现实,为法制路线服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韩非意识到了音乐具有多种功能,但是他仅仅把音乐作为法制例证的手段,具有极端的功利性。

    2007年03期 No.7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墨翟“非乐”思想刍议

    杨建生;

    墨子的"非乐"观点,是墨子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乐"主张的宗旨是反对当时的"礼乐"制度,以求安定民生,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实现大同。但由于过分夸大音乐的危害,既忽视了音乐中"雅乐"对于统治者及百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又夸大了艺术依赖于物质这一面,并加以绝对化,视艺术为无用甚至有害之物,因而暴露了其小生产者思想的狭隘和局限性。

    2007年03期 No.7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 ]
  • 论汉代交友之礼

    马婷婷;

    朋友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朋友之间交往要以礼相待,汉代人们交友之礼主要体现在真诚守信、礼让互谅、规过劝善、不论贫富贵贱、友爱互助、患难与共等方面,了解汉代交友礼仪,对于当今社会如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007年03期 No.71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8 ]
  • 试论汉代的任官回避制度

    李文玲;

    汉代任官回避制度包括亲族回避和籍贯回避两个方面:亲族回避涉及宗室外戚及宦官子弟以及地方官员的任官避亲;籍贯回避主要涉及属于朝廷命官的郡县长吏。而东海尹湾汉墓简牍的出土也有力地证明了汉代不仅存在着任官回避制度,而且还得到了贯彻执行,并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发展和完善,对当今社会的任官、司法审判制度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2007年03期 No.71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5 ]
  • 泰山娘娘与女性宗教信仰

    张进;

    泰山娘娘信仰的核心问题是女性问题。妇女是泰山娘娘信众中的"主力军",在泰山娘娘信仰的传播和兴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泰山娘娘信仰也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女性的宗教信仰的心理需要。

    2007年03期 No.71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9 ]

经学论苑

  • 朱熹论“命”

    史少博;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2007年03期 No.71 107-10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3 ]
  • 廖平的《左传》研究

    赵沛;

    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晚清学术在今古文学的激烈冲突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左传》研究一直是核心的内容。晚清《左传》研究主要呈现出刘逢禄、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学与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学两大学派争论的态势。廖平的《左传》研究,与两派的学术路径既有联系,有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晚清学术研究中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2007年03期 No.71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出土文献研究

  • 楚简《太一生水》“托其名”考

    谭宝刚;

    楚简《太一生水》"托其名"之"名"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名。"混沌"就是"清浊"或"清混"(也作"清浑"),即《太一生水》中之"青昏"。因此,""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问"。"托其名"就是依照贵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逻辑理路循序演进,对宇宙生成过程进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头,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浑沌氏之术"。这是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思想的体现。

    2007年03期 No.7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3 ]

学术综述

  • 山东出土瓷器综述

    王百灵;于海洋;

    本文详细论述了近100年来,山东地区重要瓷器的出土与发现情况,对窑址和墓葬出土的瓷器均作了介绍,并对其年代进行了考证,证明山东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地区自北朝时期以来最重要的烧制瓷器产地,也是重要的使用和出土瓷器地区,这些精美瓷器的出土,对我国古代制瓷业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2007年03期 No.71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6 ]

书评·书讯

  • 论《管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治国实践

    池万兴;

    《管子》民本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它主张治国安邦以民为本。如何做到"以民为本"呢?《管子》认为首先要重民、爱民、富民、利民;其次,在治国方略上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即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同时,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和谐发展。再次,在用人制度上必须坚持尊贤授德,察能授官,重视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

    2007年03期 No.7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51 ]
  • 《管子》佚篇亡佚时间考

    巩曰国;

    今本《管子》有多篇亡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堂书钞》对《管子》的引用情况,对其亡佚时间进行探讨,认为:《管子》佚篇的亡佚不是一次性的,在南北朝后期,《管子》的部分内容亡佚;隋末唐初,《管子》又损失了一些篇章,《管子》佚篇全部亡佚。

    2007年03期 No.71 1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8 ]
  • 《管子》忠思想研究

    王成;裴植;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忠"思想发展史上,《管子》的贡献就在于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为未来"忠=忠君"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2007年03期 No.71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1 ]
  • 《管子》为杂家著作考

    潘俊杰;

    《管子》书非管仲所著已成学界公论,但其具体著者和成书年代当前却无一致认识,同时《管子》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认为,《管子》为齐国稷下部分学者集体创作而成,其成书于战国晚期。《管子》的学派归属既非"齐法家",亦不是"道家黄老",而是先秦杂家。《管子》对于中国哲学、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当代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时代的价值。

    2007年03期 No.71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87 ]
  • 《管子·侈靡》篇研究——兼论《管子》的经济思想

    万英敏;

    《侈靡》是《管子》中一篇重要文章,以难懂著称。本文从《管子》全书出发,探讨《侈靡》真意,并对全篇作一综合性研究。

    2007年03期 No.71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1 ]
  • 《齐文化新论》出版发行

    张越;王本昌;

    <正>~~

    2007年03期 No.7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

    张越;王滨;

    2007年03期 No.71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