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多维解读A multidimensioned interpretation of Xunzi's theory of "born-evil"
李晓英;
摘要(Abstract):
在传统思想研究中,荀子是以性恶论而与孟子、老庄一同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其实,深入阅读荀子读本,笔者发现荀子对人性的评判较为复杂。传统性恶论远不能揭示荀子人性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笔者现从荀子之"性"的中性色彩、荀子之"恶"的真实解释、荀子人性论中的向善和知善、人和环境的互动四个层面予以展开论述。
关键词(KeyWords): 荀子;“性”;“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晓英;
Email:
DOI: 10.19321/j.cnki.gzxk.2008.03.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许建良.荀子性论的二维世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
- [2]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0-121.
- [3]张亨.荀子的礼法思想试论[A].思文之际论集———儒道思想的现代诠释[C].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6.
-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M].台北:三民书局,1997.338-343.
- [5]林启屏.孟荀"心性论"与儒学意识[J].文史哲,2006,(5).
- [6]M.E.刘易斯.早期中国的习俗与人的本性[A].孟子的心性之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7]甘阳.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7.
- ①以下所引《荀子》原文只注篇名。
- ①详见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7页;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92页;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25-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