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仲形象的政治伦理意义——以朱子《论语集注》中对管仲的评价为中心On Political and Ethic Significance of Guan Zhong's Image——Based on Comments on Guan Zhong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by ZHU Xi
游森;
摘要(Abstract):
朱子依据《大学》义理,评价管仲的人品及事功,并且据之对管仲事迹作出某些取舍,用意乃为证明管仲因不知"大学之道"导致无法"致主于道";又结合理学的君臣观念,取程子桓公为兄、子纠为弟的说法,以证管仲无罪于君臣之义。于是,构建起管仲"有功而无罪"的形象。其中所蕴含的政治伦理意义,不仅在于表达君臣伦理价值的重要性,更为关键的是让历史随着这些价值的被关注而再现于"当代",使价值得以被经验为超时间性的。
关键词(KeyWords): 管仲;政治伦理;王霸;大学之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游森;
Email: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0.04.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2页。
-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67-68页。
- (3)《四书章句集注》,第152页。
- (1)《四书章句集注》,第154页。
- (2)《四书章句集注》,第154-155页。
- (3)皇侃:《论语义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3页。
- (4)《论语义疏》卷二,第76页。
-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1页。
- (1)耿振东《〈管子〉学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84页。
- (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朱子全书》第21册,第1582-1583页。
- (3)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5页。
- (4)《陈亮集》,第345页。
- (5)《陈亮集》,第348页。
- (6)《陈亮集》,第340页。
- (7)《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朱子全书》第21册,第1587页。
- (8)《陈亮集》,第346页。
- (9)《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朱子全书》第21册,第1591页。
- (1)李梦生整理:《春秋左传集解》上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页。
- (2)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毛奇龄全集》第14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8-209页。
- (3)俞樾:《群经平议》,《春在堂全书》第1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489页。
- (4)程树德:《论语集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第273页。
- (5)朱熹:《四书或问》,《朱子全书》第6册,第671-672页。
- (6)钱穆:《论语新解》,《钱宾四先生全集》第3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05页。
- (1)《春秋左传集解》上册,第77页。
- (2)程端学:《春秋或问》卷第三,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第10a-10b页。
- (3)参见王夫之:《春秋稗疏》,《船山全书》第5册,长沙:岳麓出版社,2011年版,第35-36页。船山认为管仲既有功又有过,不必从中调停,是采程子功过不相掩的说法。在《读四书大全说》船山又持桓公为兄、子纠为弟的观点,并且认为:“齐之难,起于襄公之见弑,则为襄公之子者,俱有可反国以存社稷之义,非国家无事,长幼有定序,而纠故作逆谋以争兄位也。”见《船山全书》第6册,第805-806页。船山对经典的解释多随文就义,故而前后观点有差异,甚至矛盾者时有。
- (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船山全书》第10册,第750页。
- (1)孟子这些观点直接影响黄宗羲,他在《明夷待访录》里提到君臣名异而实同,即名称虽然不同,但是从为天下、为百姓的目的而言两者并无不同。参见《明夷待访录》的《君道》《臣道》两篇,收录于《黄宗羲全集》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 (2)朱子的“四书”体系即是建立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学传承谱系上。换言之,如果朱子无法做到四者间的协调,那么这个系统自身便无法获得自我的统一性。
- (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27页。
- (4)《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27页。
- (5)《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27页。
- (6)《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28页。
- (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28页。
- (2)真德秀:《大学衍义》卷十四,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7页。
- (4)《朱子语类》卷十四,第250页。
- (5)《朱子语类》卷十四,第260页。
- (6)《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全书》第6册,第621页。
- (7)《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全书》第6册,第621页。
- (8)《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朱子全书》第20册,第572页。
- (9)《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朱子全书》第20册,第581页。
- (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朱子全书》第20册,第590-591页。
- (2)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页。
- (3)参见[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页。克罗齐的话,原本是针对旧的编年史而言。他认为编年史,使历史成为了“死”材料,成为过去而失去在场性,致使难以为当前思想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