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发微On Confucius' Idea of “Supporting One's Parents When They Are Alive and Giving Proper Burial Upon Their Death”
魏衍华;
摘要(Abstract):
《孔子家语》记孔子为中都宰时,曾制定"养生送死"的一套礼仪制度。这套制度"行之一年",取得了"四方皆则之"的社会效果。由于传世文献中孔子"制为养生送死之节"的记载相当简略,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存在不小的分歧。虽然孔子"养生送死"的礼节看似有关注彼岸世界的性质,但其背后关注的仍是现实世界,最终解决的仍然是现实世界人们的心灵安顿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孔子;《孔子家语》;养生送死;慎终追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济宁市中华优秀传统“两创”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论语学体系构建研究”(20JSGIK05)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魏衍华;
Email: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0.04.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2页。
- (2)[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等译:《哲学史演讲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118页。
- (3)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页。
- (1)《孔子家语·相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26-1527页。
- (5)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 (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3)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71页。
-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04页。
-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83页。
- (6)孙希旦:《礼记集解》,第183、185页。
- (1)孙希旦:《礼记集解》,第191-192页。
- (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9页。
- (3)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92页。
-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03-204页。
- (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 (6)荀子说:“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荀子·礼论》)
- (7)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6页。
-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43-144页。
- (2)孙希旦:《礼记集解》,第341-342页。
-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62页。
- (4)皇侃:《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2页。
- (5)孙希旦:《礼记集解》,第168-169页。
-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62页。
-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页。
- (3)钱穆:《人生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