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起源探本
谢阳举
摘要(Abstract):
“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 ,但追究其原始内涵 ,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说文》中 ,仁就有三形三义 ,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 ?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 ,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 ,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 ,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 ,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 ,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 ,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 ;“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 ,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 ;还借“尸”、“夷”假借 ,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 ,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 ,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 ,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 ,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 ,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仁;起源;丧礼;尸祭礼;夷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谢阳举
Email:
DOI: 10.19321/j.cnki.gzxk.2001.0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阮元 :《论语论仁论》 ,收入《研手经室集》 ,中华书局 ,1 993年 5月 ,上册第 1 79页。阮氏说“仁”形字不见于《尚书》 ,指的是今文《尚书》。其中《金滕》篇或有“予仁若考” ,但核诸《史记》引文 ,此四字作“旦巧” ,故江声说“仁若”是衍字 (说见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因此 ,《金滕》中之“仁”固不足以作为《尚书》有“仁”字的信据。
- ②郭沫若 :《孔墨的批判》 ,见《十批判书》 ,人民出版社 ,1 954年 6月 ,第 75页。
- 引自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人部仁字 ,上海书店版 ,1 992年 6月 ,第 3 65页。
- 参见郭沫若 :《释祖妣》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 )第一册 ,科学出版社 ,1 982年 9月 ,第 3 6页 ,第 4 0页。
- 《礼记·礼器》。
- 参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卷八 ,四川辞书出版社 ,1 989年 5月版 ,第 875页
- 参见容庚《金文编》 (四订本 ) ,中华书局 ,1 985年 7月 ,第 555页“人”字与第 60 2页“尸”字。
- 《郭店楚墓竹简》 ,第 1 98页 ,文物出版社 ,1 998.5.
- 《郭店楚墓竹简》 ,第 2 1 1页 ,文物出版社 ,1 998.5.
- 《礼记·祭义》说文王祭祖时的心仪
- 前引《说文解字注》人部仁字。
- 段注《说文解字》大部夷字 ,上海书店版 ,1 992年 6月 ,第 4 93页。
- 容庚 :《金文编》 (四订本 ) ,中华书局 ,1 985年 7月第 60 2页“尸”字。
- 王献唐 :《炎黄氏族文化考》 ,齐鲁书社 ,1 985年 7月版 ,第一篇 ,第二章 (甲 ) :“释夷”
- 前引《说文解字注》大部夷字。
- ①魏源 :《论老子》 ,见《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1 954年 1 2月 ,第三册 ,《老子本义》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