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并举的原因及其历史文化意义On Reasons for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Mencius' Emphasizing Both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王生云;
摘要(Abstract):
仁、义、礼、智四个德目,都曾被孔子高度强调过,然而战国诸子运动表明单独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免出现其流弊。贵仁易流于无差等,贵智易流于智巧,贵义易流于守义清高遁世。强调仁礼二端,则需凸显义来承转与兼综。在子思学派仁义并举的理论基础上,并在与当时墨家、杨朱学派以及不仕而议的士风斗争的过程中,孟子自觉地并举仁义,并做出仁义为四德"头脑"的解释。孟子仁义并举的努力,彻底扭转了之前四德散立的状况,仁义此后成了儒家之代名词。
关键词(KeyWords): 孔子;四德散立;孟子;仁义并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生云;
Email: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0.04.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世英:《九十思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80页。
- (2)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23-124页。
- (3)刘光胜:《孔孟之间的学术连接》,《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日,第15版。
-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9页。
- (5)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页。
- (1)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 (2)王治心:《孟子研究》,上海,群学书社,1928年版,第44页。
- (3)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 (2)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7页。
- (3)陈昇:《〈孟子〉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 (4)刘尊举:《孔子之“义”:“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冬之卷。
- (1)[新加坡]赖蕴慧著,刘梁剑译:《剑桥中国哲学导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版,第7页。
- (2)刘贻群编:《庞朴文集》(第二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 (3)李德仁:《郭店竹简与儒学研究信息》,《孔学研究》(第十一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页。
- (4)刘贻群编:《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2页。
- (5)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 (1)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10页。
- (2)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49-750页。
- (3)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2页。
- (4)陈昇:《〈孟子〉讲义》,第167页。
- (5)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4页。
- (6)刘贻群编:《庞朴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
- (7)陈少明:《仁义之间》,《哲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 (1)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哲学思想丛书》(第一编),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6-47页。
- (2)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926页。
- (3)王应麟著,翁元坼等注,乐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99页。
- (4)钱穆:《四书释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173页。
-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壹)》,北京: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154页。
-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页。
- (7)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63页。
- (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6页。
- (9)李学勤:《简帛佚籍的发现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河北学刊》2013年第1期。
- (1)钱穆:《四书释义》,第157-173页。
- (2)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页。
- (3)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第196页。
- (4)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 (5)冯友兰:《冯友兰文集》(第二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 (6)冯友兰:《中国哲学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 (7)陈鼓应:《杨朱轻物重生的思想---兼论〈杨朱篇〉非魏晋时伪托》,《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 (1)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第107-108页。
- (2)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第79页。
-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2-274页。
- (4)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