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命运:从早期《诗》学的线索看儒家德命观的演变Evolution of Confucian Idea of Virtue and Destiny——Based on Early Studies of Book of Songs
姚裕瑞;
摘要(Abstract):
《诗经》所传承的"以德受命""德命一致"的观念在东周时期开始松动和瓦解。面对来自内外诸多方面的挑战,早期儒家对《诗经》中的这一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儒家多元的德命观。一方面,儒家从"德命"的观念中引入了"时",承认人的命运会受到外在时命和时遇的影响;另一方面,如何超越这种不确定的时命,回归人的道德自主和自觉,成为了早期儒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中庸》《五行》《心是谓中》为代表的一派儒家,试图从人的心灵中去寻找以德承命的依据,并重新建构起"德""命"之间的必然性关联;以《荀子》《穷达以时》《韩诗外传》为代表的另一派儒家,则试图通过道德的自主和自足来超越并摆脱"时命"的限制。早期儒家《诗》学对于德命关系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不同的主张背后共同彰显出道德(或道德心灵)的崇高与伟大。
关键词(KeyWords): 《诗经》;德命;时;心;取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大学“大成国学基金”研究生奖学金资助项目
作者(Author): 姚裕瑞;
Email:
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0.04.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德命和时命的问题是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做过专门研究。如,池田知久:《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研究》,《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陈晨捷:《“德命”与“时命”:孔子天命观新论》,《东岳论丛》2018年第2期;梁涛:《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晁福林:《“时命”与“时中”:孔子天命观的重要命题》,《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孟庆楠:《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本文无意于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全面梳理,只是以“德命关系”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德命观在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呈现。
- (1)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244页。以下凡《孔子家语》引文皆引自该书,仅括注篇名。
- (2)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
- (3)[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 (1)有关上博简《诗论》的编连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部分学者认同将简7和简2拼接在一起,认为这两支简可能存在内容上的关联。参阅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7页。
- (3)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2页。
-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966页。
- (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41页。
-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42页。
- (2)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
- (3)参见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8页。
- (4)另外,《庄子·秋水》中还引孔子之言曰:“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王充的《论衡·祸虚》中也有所谓“穷达有时,遭遇有命”“凡人穷达祸福之至,大之则命,小之则时”的说法。
- (5)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13页。
- (1)正如史华慈所指出的,儒家对于“命”尤其是“时命”的理解中,的确隐含着某种“宿命论”的危险。史华慈认为:“尽管孔子常常表现出对于好人的道德能力抱有足够的信心,但是,我们毕竟也发现存在着一种极其限制其道德影响力的历史宿命论成分。”参见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4页。
-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1106页。
- (3)参阅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日]池田知久著,王启发译:《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常森:《简帛〈诗论〉(五行)疏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14页。
-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41页。
- (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上海:中西书局,2018年版。释文参阅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和命论》,《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 (3)参见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陈民镇:《清华简〈心是谓中〉首章心论的内涵与性质》,《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 (1)对于这句话,曹峰教授改读为:“必心与天两,事焉果成。”也就是说,事情的成功是人心和天运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这种改读也不大影响我们对于文义的把握和理解。因为曹峰教授也不得不承认:“决定人命运的‘天命’虽然重要,但由‘心’决定的‘身命’更为重要。”参见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 (2)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心是谓中》所说的“心”,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意义上的“认知心”,还是具有善恶判断和价值倾向的道德意识(“道德心”)。在这一点上笔者不同意曹峰教授的意见。曹峰教授仅仅把《心是谓中》的“心”理解为“认知”意义上的心灵作用,但笔者认为,从“闻询视听,在善之攈,心焉为之”一句来看,《心是谓中》的“心”应该也具有道德善恶倾向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心灵作用。
- (1)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2页。
-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668页。
- (3)如《毛诗序》云:“《鹤鸣》,诲宣王也。”郑笺曰:“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 (1)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释文参阅王中江:《〈穷达以时〉与孔子的境遇观和道德自主论》,见《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页。
- (1)参阅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